那些約定俗成的過年“鄉俗”——還舊債、討彩(財)、串年

我的原籍老家是贛北鄱陽湖邊一個偏僻的鄉野小村,小時候爺爺健在時,我常常隨父母下鄉去過年。

小村古風浩蕩,雖窮,但純樸憨厚的鄉親總要把年過得有滋有味,那濃郁的傳統味兒倒讓我這個城裡人感覺有幾分新奇,留給我甜蜜而親切的回味。

那些約定俗成的過年“鄉俗”——還舊債、討彩(財)、串年

鄉下的年味兒比城裡來得早。一進臘月,外出打工做手藝活的男人們都陸陸續續回家了,小村一天比一天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開始磨糯米漿粉、做凍米糖、炒花生炒豆子、炸油粿子什麼的,由此拉開了過年的帷幕。

老家的鄉俗,農曆臘月二十八日即為大年日。到了大年日,一早起來,人們先給祖先牌位上香,早飯後便帶著香火祭品去墳山墓地祭祀先祖。鄉間禮儀規矩,大年日要先給逝去的故人祭供,爾後才能自家過年。

那些約定俗成的過年“鄉俗”——還舊債、討彩(財)、串年

當暮色漸漸降臨時,家家戶戶都把過年的“重頭戲” ——年夜飯準備好了。這時便都守候在大門前,等待村後小山上的放銃聲。鄉俗約定,全村人家都在同一時刻“玩年” ,故以銃聲為號。

當三聲銃響過後,早已做好了準備的全村各家各戶都放起了鞭炮,霎時間鞭炮齊鳴,硝煙瀰漫,整個村莊都沉浸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之中,過大年了!

年夜飯是一年當中最重要最豐盛的一頓飯,自然也是“玩年” 之重要和主要的內容,雖然那只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的水準,但鄉民們那種痛快、知足的心境卻耐人回味。

那些約定俗成的過年“鄉俗”——還舊債、討彩(財)、串年

年夜飯吃到一半,也就是“酒至半酣” 吧,便開始“串年” ——鄰里間、同村親友間都互相邀請拉扯到自家屋裡來“玩年” ,大家樂呵呵地你祝我賀,相互敬酒,比平日裡更是多了幾分親熱。

令人感動的,還是那些平日裡紅過臉、鬥過嘴,結了宿怨的鄉民,也在這“串年” 時爭先主動“串” 到對方家,往往半路上遇著了,揖揖手、道聲好,你拉我扯請到自家,篩上酒,先碰了杯,一乾而盡,爾後把心窩裡的話全掏出來,都盡說自己的不是。於是,“一笑泯恩仇” ,多大的疙瘩過結都在這大年夜的歡笑聲中化解了。

過年,使人們一下子都變得彬彬有禮,豁達大度了,生活因此充滿了溫馨和美好!

吃過年夜飯後,那些借有外債的人家都趕著在午夜之前把所有的欠資還給“債主” ,哪怕手頭挺緊,也要先還了再說。村裡不知從何年流傳下來這麼一個約定俗成的“鄉俗” ,即“舊債不過年” ,如不在大年夜裡把借賬還清就是犯了鄉忌,會遭人恥笑的。過了午夜便是“新年” ,可再借回,有的人家手頭特別拮据,乾脆“即還即借” 。過去村裡窮,舉債的人家多,因而“還舊債” 也成了“玩年” 時的一項主要內容了。

那些約定俗成的過年“鄉俗”——還舊債、討彩(財)、串年

而在這時,孩子們都提著小紅燈籠,三五成群,挨門上戶去“討彩(財)” 。進了門,先唱兒歌:“龍頭擺尾笑嘻嘻,拿把剪刀剪龍鬚……” 唱完便等主人賜“彩(財)” ——那時是給每人一、二支紅香。誰家的孩子“討” 得的紅香最多,就預示著來年的財氣最旺。

大年夜最熱鬧的去處,還是村頭的宗族祠堂前了,這裡早早就搭起了一個戲臺子,喜歡唱戲曲、民間小調和歌曲的,都可以上臺去唱上一會,甭管唱的好孬,沒人取笑。

記得我三姑奶奶當年就是村裡唱民間小調最出眾的,每年少不了她出頭挑大樑唱主角,我因此常常跟了去看,也聽不懂唱的是什麼詞,只是感覺人多熱鬧好玩。男女老少把個戲臺圍了個水洩不通,直鬧騰到三更半夜。

那些約定俗成的過年“鄉俗”——還舊債、討彩(財)、串年

過年是件令人愜意的事,卻和世事連得緊。鄉里人一年辛苦下來,到了年關,手頭寬綽些,這年也就過得有滋有味,舒心歡暢。反之,手頭拮据,則使人愁個夠,過年如過關。

不過,如今老家已是今非昔比了,那頂戴了很多年的“貧困帽” 早就甩掉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這個鄉野小村徹底改變了面貌,使老家快步奔上了富裕路。歲月悠悠,2019己亥新年即將來臨了,祝願老家人生活有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過年更加喜氣洋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