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這些年,你知道降本要過哪“三關”嗎?且看看揚翔是怎麼做的

事實上,養豬的本質就是一場效率革命。

以家庭農場為"主力軍"的中國養豬業,一直被認為是不折不扣的力氣活,大多人都覺得只要肯花功夫、不怕辛苦,豬就能養得白白胖胖,就能掙到錢,但時過境遷,現代養豬業似乎也在面臨著全新的考驗和要求。

近日的一篇熱門文章中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養豬這種曾經被認為人人都能幹的工作,現在也不是誰都能幹了。"

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是"想要養好豬,降低成本賺到錢,不光要賣力,更要動腦子",那麼,除了以往提過好多遍的基因、營養、環控等幾個因素,在認知與行動上,養豬人還需要突破哪三個維度呢?

在這裡,以揚翔十幾年的養豬歷程作為一個例子。

從6元到5元,揚翔每一次在成本上的突破都會引來行業熱議,很多人一直在好奇這個成本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按照傳統養豬的認知體系,養豬操作標準體系,確實難以理解這個成績。

專業的豬場管理者應該清楚,傳統豬場成本控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且很多因素具有不可控性,再加上外部原料價格等市場不確定左右,怎麼可能把成本做這麼低?

事實上,養豬的本質就是一場效率革命,而保證效率領先的因素則是科學養豬系統的構建,也就是說,多數人不能理解揚翔的成本控制水平,就是因為對養豬本質的理解還停留在傳統養豬的認知界面上,缺乏在科學、體系或者系統上的新認知。

養豬這些年,你知道降本要過哪“三關”嗎?且看看揚翔是怎麼做的

自2005年開始養豬至今,揚翔經過了3次重要的轉變升級。

第一次則是認知升級,從傳統養豬轉型到科學養豬,背後是認知升級在驅動外部轉型。2008年高企的豬價但揚翔卻沒有賺到錢,為什麼?對養豬這個事業的認知存在偏差,沒有意識到傳統養豬的方式已經無法應對產業發展的需求。

第二次則是思維升級,揚翔總裁施亮曾提到一個關鍵詞—"結構性思維"。也就是說,當揚翔轉型升級到科學養豬階段時,則需要按照科學的準則實施養豬能力的全面升級。既然是科學的準則,那就需要分析制約養豬成本的關鍵點是什麼?

這個就是"結構性思維"運用的第一步,就是基於目標,科學解構制約達成目標的要素是什麼?比如種豬基因、生產管理、營養、生物安全以及環境控制。

但到這一步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則是繼續根據每一個影響養豬成本的要素繼續解構,比如種豬基因怎麼解決?

後來則有了大規模的公豬站,再比如生產管理,怎麼能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就是數據化,實施數據對標化管理。

基於目標的科學解構到這裡仍沒有結束,施亮又提出了養豬成本繼續挖掘的三個方向:一個是管理,一個是人,還有一個是供應鏈。

而這三個制約養豬成本的要素怎麼解決?就是數據養豬、機器養豬和人心養豬,而數據、機器以及人心都需要結合IT技術、互聯網思維等,於是便促使揚翔與影子科技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通過IT技術,突破傳統人工養豬侷限性,進一步挖掘成本降低的空間。

那麼,揚翔想要結合自身養豬能力,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養豬成本再降一元",還需要突破哪三個維度?又是否經得起考驗?

第一個維度是養豬技術的能力,即知識體系構建,這一點揚翔通過八年的時間已經完成了。

第二個維度則是養豬數據化,即數據算法,就是挖掘生產過程中的隱形成本和精準實施成本,現在揚翔已經上路。

第三個維度就是規模,即市場規模構建,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整體成本就會降低,隨著揚翔共享共創服務的豬場越多,市場規模自然就能構建起來,同時加入這個平臺的豬場也會受益其中,而這些是基於對戰略目標科學的研判得出的。

把養豬成本從5元再降到4元,現在看來確實像"天方夜譚",有人甚至直接喊出:以後養豬不用錢!

但究竟哪些人能夠在養豬這場"效率革命"中重獲新生?或許用不了幾年,時間就能給出答案,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