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勢力」高舉高打的華潤醫藥,仍需要一劑“消食片”

「医药新势力」高举高打的华润医药,仍需要一剂“消食片”

2019年開年,華潤醫藥收購江中藥業的步伐又向前跨了一步。江中藥業在1月31日披露,由華潤醫藥間接受讓江中藥業股份的交易方案獲得國資委批覆。這也意味著,華潤醫藥全面要約收購江中藥業進入新階段。

實際上,併購在國內高度分散的醫藥分銷市場中,仍不失為醫藥業務增長的一種重要途徑。尤其是隨著“兩票制”的推行,行業玩家間的整合力度也不斷加劇。然而,華潤醫藥“買買買”的背後,同時也面臨著尾大不掉的壓力。

九年長跑,登陸港股

華潤醫藥在香港成立的時間是2007年,但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的聯和行。當時,聯和行在香港開展業務,並於1948年更名為華潤公司。1953年之後,華潤公司開始向中國大陸出口藥品及醫療設備。1983年,日後作為華潤醫藥的控股股東華潤集團正式在香港成立。

如今作為華潤集團旗下重要業務板塊之一的華潤醫藥,是2004年試水之後的產物。對醫藥行業抱有興趣的華潤集團,在2004年與聊城市國資委組建華潤東阿。其後,肩負國資委“打造央企醫藥產業平臺”的重託,華潤集團又在2006年重組中國華源集團,取得北京醫藥集團50%的股權,由此確定其“央企醫藥平臺”的地位。

2007年5月,華潤醫藥正式在香港註冊成立,與此同時定下了登陸港交所的目標。但或許令華潤醫藥自身都始料未及的是,這條上市之路幾經曲折,前後長達9年。

華潤醫藥參與的第一筆重大資產交易是三九集團的重組。彼時,三九集團已經深陷資不抵債的輿論漩渦。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一篇《98億貸款:銀行逼債三九集團》的文章,其稱截至2002年底,三九集團共欠銀行貸款98億元。報道一出,債權人開始集中向三九集團及下屬企業回收到期或未到期貸款。

華潤醫藥接手這個“爛攤子”,一部分原因在於三九集團旗下的土地資源儲備和醫藥優勢。對於成立之初的華潤醫藥來說,無論是三九集團的“999”品牌知名度,還是其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的複合型營銷網絡體系,抑或是6個年銷售過億的單品種產品(感冒靈、皮炎平、正天丸、三九胃泰、參麥、參附),都是一筆不小的“家底”。此外,三九集團還擁大部分是黃金地段、共計約861萬平方米的土地。

但對於華潤醫藥來說,徹底“消化”三九集團的負債已經是3年後的事情。

2011年,華潤醫藥立下3年內上市的“軍令狀”,開啟“買買買”的進程。激進的策略下,“不良症狀”迅速凸顯,而正當其旗下子公司資產梳理完畢,在2014年4月重啟上市,時任董事長宋林卻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中紀委調查。受此影響,華潤醫藥的IPO無奈折戟。

作為接任者的傅育寧,選擇“押寶”醫藥板塊,並於2015年12月完成華潤賽科與華潤雙鶴拖延數年的資產重組。直到2016年10月,華潤醫藥才如願登陸港交所。

三駕馬車:製藥、分銷和零售

為了上市,華潤醫藥的“盤子”越做越大。作為華潤醫療旗下醫療器械的子公司華潤萬東,一度想要重組上海醫療器械集團。不過由於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業績也都出現大幅下滑,後者甚至從盈利幾千萬元的規模跌至虧損。為此,當時的宋林幾欲退出醫療器械領域,關於華潤醫療的業務佈局也更加搖擺。

華潤醫藥重新調整主營業務,是在傅育寧主導之後。經過一番考慮,主營範圍最終被劃定在製藥、醫藥分銷、藥品零售三大類。

華潤醫藥內部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按照行業分,而不是按照公司和品類分,這有助於內部資源整合。”

上市前,華潤醫藥旗下已經擁有三九醫藥、雙鶴藥業、東阿阿膠3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紫竹藥業、賽科藥業等多家各具優勢的醫藥工業企業,進而形成“上有北藥、中有東阿、下有三九”的局面。業務調整後,在醫藥工業方面,華潤醫藥根據3家上市公司的產品管線差異,分別將華潤雙鶴定位為化學和生物藥發展平臺,華潤三九定位為中藥和OTC發展平臺,東阿阿膠定位為大健康產品平臺。

此外,為了形成差異化的產品結構和競爭力,三大平臺也走上外延式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自身將長富金山、恩世藥業、華利製藥等醫藥工業企業收入麾下;另一方面則獲得華潤醫藥的“加持”,把原屬於華潤醫藥旗下的本溪三藥、雙鶴神鹿、雙鶴高科等資產注入三大醫藥工業平臺,使得製藥業務得以增長。

「医药新势力」高举高打的华润医药,仍需要一剂“消食片”

但與之相比,醫藥分銷才是華潤醫藥的“重頭戲”。從2013年到2017年,分銷業務年營收佔比都維持在80%左右。2017年年報顯示,華潤醫藥依靠“省級搭建平臺,地市級佈局網絡”的併購戰略,在當年完成了江西、海南、青海、新疆4個空白省份的填補。至此,華潤醫藥藉由153個物流中心,將其醫藥分銷網絡覆蓋至27個省份。

「医药新势力」高举高打的华润医药,仍需要一剂“消食片”

一定程度上說,華潤醫藥此次決心“吃下”江中藥業,除了通過健胃消食片和中成藥咽喉含片來豐富自身的產品群之外,後者在渠道方面的優勢也是這次併購的一大亮點。

江中藥業目前與全國1500多家經分銷商達成合作,已構建起覆蓋全國21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的渠道精控體系。併購完成後,華潤醫藥的醫藥分銷版圖有望進一步擴張。

而在零售方面,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華潤醫藥以華潤堂、醫保全新、禮安連鎖和同德堂等全國或地區性品牌經營786家零售藥房。技術層面,通過對集採平臺等項目的持續開發,華潤醫藥的DTP藥房達到88家,覆蓋國內超過50個城市。

「医药新势力」高举高打的华润医药,仍需要一剂“消食片”

收購與整合之間的張力

幾乎從成立之初,華潤醫藥就開始走上外延式發展的併購之路。之所以選擇這種策略,一是因為作為華潤集團旗下的重要板塊之一,華潤醫藥並不缺乏“大樹”來依靠;其次,對比2009年上市的國藥控股和2011年上市的上藥集團兩家競爭對手來看,被落下一大截的華潤醫藥試圖通過高舉高打的方式進行追趕和超越。

2016年IPO時,華潤醫藥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募資的45%左右將用於國內製藥及醫藥分銷業務的戰略收購。華潤醫藥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王春城曾表示,預期在2020年完成醫藥分銷業務全國化的目標,而併購則是最為迅速的路徑。

事實上,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的集中度並不高。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14年年末國內共有超過1.3萬家分銷商,而當中大部分於當地分銷。雖然在近些年的政策推動下,中國醫藥分銷行業進行了重大整合,但比對美國超過90%的集中度,國內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可對企業而言,大規模併購之後的整合壓力也不可謂不大。

早在華潤三九有意重組紫竹藥業之時,就有分析師指出:“華潤醫藥近幾年來利潤增長點主要來源於併購,而內生增長相對緩慢。”以2013-2017年的分銷業務營收增幅來看,華潤醫藥的表現並不突出。

「医药新势力」高举高打的华润医药,仍需要一剂“消食片”

流通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集中在規模、資金和藥品品種壁壘之上。依靠長期的併購發展戰略,華潤醫藥雖然在包括醫藥分銷業務在內的三大領域都投資或收購了不少優質的標的,如何發揮各板塊的協同作用,從而形成規模效益,則是華潤醫藥需要面對的新挑戰。

2018年5月,華潤醫藥與江西省國資委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由此引發對於江中藥業的要約收購。隨著這次交易方案獲批,江中藥業有望成為華潤醫藥旗下第4家A股上市公司。不過,以健胃消食片聞名的江中藥業,能否幫助華潤醫藥“消食”?這就是後話了。

【醫藥新勢力】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医药新势力」高举高打的华润医药,仍需要一剂“消食片”

“醫改”邁入深水區,醫藥領域也迎來新的變量,產業格局正被重塑。億歐大健康頻道策劃了【醫藥新勢力】系列專訪和選題報道,聚焦新藥研發、醫藥流通與零售等細分領域,捕捉那些新機遇下的顛覆和變革。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繫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