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讓孩子背《三字經》——儒家思想到底說了什麼

又到開學季,有朋友詢問我,他們家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上個學期一直在背《三字經》,而在他的理解中,《三字經》是封建糟粕,是綁架人思想、教導人死板遵從長輩教導的文字。他很疑惑,現代學《三字經》還有意義嗎?背《三字經》會讓孩子學到什麼呢?

為什麼很多人對於儒家傳統文化有不好的印象,當然,不能完全責怪他們,儒家思想中的確有一些部分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

比如,儒家最重視“禮”,認為禮比人的生命還重要。有個著名的故事《曾子易簀》,說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病入膏肓,就快要死了,他的僕人指出他躺的席子不合禮制,曾子是平民百姓,但他躺的席子的規格是士大夫階層的(別人送的),曾子為了守禮,不顧自己奄奄一息的狀態,要求兒子把他扶起來換席子,結果折騰一通就死了。這事被記錄下來,大加頌揚,說明了禮的重要性。

有人一聽這個故事,更擔心了,要是把孩子教成這樣死板遵守禮節,那還得了!

儒家思想中僅有這些內容嗎?當然不是,傅佩榮老師的書《傅佩榮的哲學家:先秦儒家哲學》為我們系統地介紹了完整的儒家思想。看完這本書,你就很清楚,是否該讓孩子該學習《三字經》《論語》等儒家經典作品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要不要讓孩子背《三字經》——儒家思想到底說了什麼

傅佩榮老師,本科畢業於臺灣輔仁大學,研究生畢業於臺灣大學取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博士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還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和余英時教授研究哲學。

傅佩榮基於他對哲學和儒家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寫出了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好地領會儒家思想,更清楚當下我們能從儒家思想中學到哪些內容。

《傅佩榮的哲學家:先秦儒家哲學》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界定真正的儒家思想,第二部分關於儒家思想整個體系的系統介紹。

為了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重點關注第一部分即可,第二部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另行研究。

界定真正的儒家思想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真正的儒家思想不包括荀子的思想

要不要讓孩子背《三字經》——儒家思想到底說了什麼

荀子的思想表面上看跟儒家正統思想一樣,都尊重傳統、關懷社會、重視教育,但究其根本,荀子和孔孟有兩大根本區別。

荀子認為性本惡。荀子重視教育,因為性本惡才需要通過教育來改善,而孔孟對於人性持中立態度,並不認為人性本來是什麼樣子的,而是覺得人生來是一張白紙,看你接受了什麼教育受到環境什麼影響,之後才會走向善或者惡的道路。

當然,《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孔孟儒家思想,它是朱熹提出來的。

荀子認為國君最重要。這與儒家對人一視同仁的思想有非常本質的區別。真正的儒家,最強調修身。可荀子對老百姓強調修身,教導人要守規矩,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帝王統治而已。

二、真正的儒家思想不包括董仲舒的思想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董仲舒的推動下,漢武帝採納了“罷戳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方法,儒術由此走上巔峰,一家獨大。可董仲舒的儒術其實只有儒家思想的外殼,其主要內容都是法家的觀點,即陽儒陰法。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強調的是臣、子的義務,與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強調兩方的責任與義務並不一致。被推上統治地位的所謂“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三、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需要回歸時代背景、需要結合現實情況

很多人有望文生義的毛病,殊不知脫離背景的話語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很容易造成誤解。

比如孔子曾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於是有人得出結論孔子瞧不起女人,沒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殊不知,基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女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十六歲就嫁人,依附於男人,而且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說的是親近她就驕傲,疏遠她就抱怨。這種現象,不要說在古代,就是現代男女關係中仍然存在。根本不是所謂的貶低女性的思想。

學習一門學問,需要邊學習邊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到了具體的話語中,有人還是會犯想當然的毛病,而不是想想現實情況。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廣為流傳,很多校園中都貼著這句名言,可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了這句話的意思呢。你是不是以為孔子說的是經常複習很有樂趣,你再想一想,複習,炒冷飯,真的有意思嗎?睿智的孔子怎麼會突然說出這麼一句不符合常理的話。其實,孔子想要表述的意思是學到的知識經常用到,很有意思。就是我們有時候在書中學到一個觀點,然後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了適合使用它的情境,那時候體會到的內心的喜悅感。

如果學習儒家思想時,不動手去找相關的時代背景知識,不動腦去思考我們也會面臨的現實情況,當然領會不了真正的奧義。

真正的儒家思想的關鍵點

一、儒家最核心的概念是“仁”

傅佩榮老師認為真正的儒家最重修身,而達到“仁”是最高境界。

孔子的“仁”,包含三個層次:一是人之性,真誠而向善;二是人之道,擇善而固執;三是人之成,止於至善。人性向善,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責任擇善而固執,最後止於至善。

仁“的主要內涵就是”真誠“——由”真誠“而自覺為行為之主體,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

是否發乎內心去做好事是仁者與一般好人的重要區別。一般的好人做好事可能為名為利為求得內心平靜為自己積德,會有一定的外在目的。而仁者完全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去做這件事,如果不做則不能心安。

因此,一般好人不太可能為了做好事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但仁者會“殺身成仁”,在成仁的追求之下,生命變得沒那麼重要。

要不要讓孩子背《三字經》——儒家思想到底說了什麼

二、儒家定義的善

傅佩榮老師說他研究儒家思想,歸納出善的定義,就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而適當關係,最簡單、具體、普遍而適用的,就是“五倫”,即五種人際關係,《孟子》中有“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說法。

判斷“適當”可用三個原則:

1.內心感受要真誠,所有的感受由人的內心而發,並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

2.對方期許要溝通;關係的雙方期許不同是造成衝突,形成惡的基礎,通過溝通能統一彼此的標準,形成和諧的關係;

3.社會規範要遵守。社會規範可以說是一種“善”的共同標準,是善的基礎標準。

這樣,儒家就解釋清楚了它推崇的善,和如何判斷善的標準。其中最關鍵的是真誠。叩問自己的內心,這件事這麼做對嗎?所謂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心中自有答案。自欺的人不能稱之為善。

儒家思想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

1、儒家肯定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有教無類的平等的思想。

只要每個孩子肯努力學習,懂得直面自己內心的期許,一定能成為一個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的人。教育非常重要,它是每個人成為更好的人最重要的工具。學習,你才能知道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該去哪兒。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普適性的社會規則,就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一樣,是每個人都需要遵從的。

2、儒家主張人人都應該成為君子

儒家思想整體呈現了樂觀積極的人生姿態,每個人的生存環境不一樣,每個孩子的起跑線不同,但如果抱著成為君子的自我要求,在求學路上面對挫折會一些抗壓力。

3、儒家認為當一個人成為君子,一定會影響別人成為君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的朋友的平均水平與你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當你越跑越快,朋友圈也會不斷迭代更新。明白這點,孩子會更理解成長路上友情的更迭。

要不要讓孩子背《三字經》——儒家思想到底說了什麼

看完這些,你對儒家思想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它跟你腦中關於儒家思想的印象一致嗎?

不管怎樣,回到文初的問題,對孩子來說,雖然他們目前不可能理解到這個層次,但不瞭解就沒有進一步討論的可能,現在背一背《三字經》、背一背《論語》,等他們再長大些,就需要老師、家長為他講解真正的儒家思想是什麼。學習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在現代社會中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