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我是敏學訥言,學習歷史以史為鑑,擦亮歷史的鏡子。

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自從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對孔子的重要性認識提升了一個大檔次,從此也開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思想統治。歷朝歷代皇帝對孔子尊崇備至,明清時達到頂峰!

劉邦也不例外。

劉邦字季,出生於沛縣,高鼻龍顏,左大腿有72顆黑痣。公元前209年9月在沛縣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2月在汜水北面登基,公元前195年4月25日駕崩於長樂宮。

歷史記載,劉邦與魯地接觸,或者與孔子儒家思想碰撞,是在登基後不久。

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劉邦當上皇帝后,經常與大臣同樂,都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夥計,也不擺什麼皇帝架子,一起喝酒一起玩耍。其實這樣也不錯,起碼君臣關係挺好的。

但是有些大臣太不自覺了,皇帝給你們面子,你也不能得意忘形啊。喝了酒以後,說話也不注意了,你能罵我娘,我也能罵你!酒後隨地大小便,總之窘態百樣,不成體統!

有明白人看不下去了,叔孫通就對劉邦說:這樣不行啊,哪還有當皇帝的樣子,得有套規矩約束一下。

劉邦一聽,正合我意!什麼規矩合適?

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禮!仁義禮智信的禮!魯國孔子的禮,儒家思想的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

於是叔孫通作為使者,去魯國徵召了魯國書生三十多人,按照尊卑位次等規則演習禮儀。在長樂宮落成朝賀典禮上,就此操辦,現場秩序井然,眾人震恐肅靜,讓劉邦感到:我今天才知道身為皇帝的尊貴啊!原來當的是假皇帝嗎?

由此可見,必須的程序、禮儀、規則等還是必要的。並不是所有的形式都是形式主義!

叔孫通的禮儀繼承了秦朝的尊崇君主、卑抑臣下的規則,並且稍作增減,成為後世皇帝的禮儀規則。司馬光說:禮之為物大矣!

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劉邦還至少兩次到達魯地,都充分表現出對儒家思想的尊重。

一次是公元前202年,項羽敗亡後,楚地全部平定了,只有魯國不投降。劉邦率領大軍打算消滅他。大軍到達城下,仍然能聽到城中傳來禮樂弦誦的聲音。劉邦認為,魯國是信守禮儀的,為自己的君主盡忠守節,只要把項羽的首級給他們看,不用打就會投降。事實果然如此。

還有一次是公元前195年11月,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豬的太牢禮祭祀孔子。

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別的好理解,這個太牢禮是怎麼回事?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

在古代祭祀中,太牢之禮是最為隆重的。

古代祭祀所用物品叫犧牲玉帛,犧牲就是毛色純一的牛、羊、豕(豬)三種家畜。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劉邦為什麼不攻打魯地,還祭拜孔子?他怎麼看儒家思想呢?

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只有貴為天子者方可使用太牢之禮,諸侯、大夫及其以下人等,只能使用少牢,否則就是越禮。至於平民百姓之祭,以碗、盤盛上自家最好的瓜果配上一碗大肉,足以表示對神的誠意了。

由此可見,劉邦對於孔子或者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視的!採用最高規格祭祀孔子!

課後討論題目:各個朝代重視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到底根本原因是什麼?現在還有哪些儒家思想值得借鑑?

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