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溼?|科普

↑點擊上方“健康春旅”免費訂閱

首都醫科大學

醫學博士

新浪微博:

“新派中醫吳義春”

好大夫網站:

吳義春

最近造訪沿海城市,真切的感受到了什麼叫盛夏下的“溼”:

氣候悶熱、潮溼、氣壓低,導致整個人懶洋洋,舌苔厚膩。

“溼”,字形上表意,從水為顯,表示水加陽為溼,陽蒸水動以成氤氳者為溼。隨著夏日陽氣越蒸蒸日上,所以連帶出的這個溼自然就很多,所以治“溼”之要訣是清熱瀉火,拿掉溼的這個“顯”旁。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溼是個大問題,十人九溼,作為長夏之主氣,在炎炎酷暑更應該及時祛溼化溼才能讓自己過個好秋冬。常規的醫院檢查,沒有溼氣項目,因此訴說自己溼氣重,西醫醫生往往一頭霧水。溼氣是中醫概念,既指病因,也指病態,中醫對此有一套完善的防治方法。

01

導致溼氣的因素

作為病因的溼氣,多見生活環境中溼度太大或過食生冷。把空氣中飽和時的含水量當作 100% 的話,舒適的環境溼度為 50% ~ 65% ,如果超過這個標準那就是溼氣氾濫了。生活在東南沿海城市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小溼養人,大溼毀人。

如果長期在溼度 80% 以上的環境中,加上過食生冷會使消化道的溼度增大,一旦超過調節能力,易引起身體內溼氣大的病態,這種病因和病灶都看不見的病態,往往讓西醫束手無策。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小故事:溼氣惹出來的皮膚急診

有位來自廊坊的老患者,渾身無力,自覺頭身沉重,因為皮膚溼疹還去了北京某三甲醫院看了皮膚急診,以前經常會打太極鍛鍊身體,現在卻是懶得動。

實際上,老人家決不是懶人,以前很勤快,現在沒有力氣,就是不想動,一伸舌頭便知她溼氣重,細問才知道,她長期住在一層不朝陽,房間常年溼漉漉的,後來換了樓層,但是“溼”從此埋下了伏筆。

每週末從廊坊讓自己兒子開車來找我調溼氣,調了幾次後不光溼疹好了,整個人精神狀態也好多了。

02

有溼氣症狀,西醫或查不出來

當水分在全身或局部稽留過多,就是常說的溼氣重。中醫說“溼性黏滯重濁,易傷陽氣。”當組織中水過剩但不到水腫的程度,現代醫學一般檢查不出病來,但會有頭身沉重等症狀,

這個階段屬於機能障礙。

“黏滯”指纏綿不清,遷延不愈,這種情況往往有慢性炎症,譬如關節炎發作時的僵硬,實際上是局部水腫,局部溼氣。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急性炎症往往伴隨炎症分泌物,西醫叫滲出液,這種狀態中醫叫“溼熱”。對於溼熱一般只需要清熱,中醫的清熱不是退燒的意思,而是消除炎症,炎症消了,炎症分泌物自然消失。

水腫狀態會引起細胞能量代謝障礙,所以說“易傷陽氣”,這裡的陽氣可以理解為能量,能量不足,定然無力。

03

溼邪致病有什麼特徵

溼邪致病有其特徵,抓住了“溼”的致病特徵,更能有的放矢地治溼,同時認清治“溼”需要一個過程。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04

治溼氣是中醫特長

身體的水分主要是通過尿和汗的形式排洩,汗包括看得見的汗和看不見的汗。

➤ 對於機能性障礙的輕度溼氣,通過養生方法即可解決。除溼的食品,大多有促進消化、利尿、發汗的功效。如薏苡仁、茯苓、扁豆等能健脾利水,辣椒、花椒、陳皮等香料則有發汗作用(當然對於內溼重,氣候乾燥的地區辛辣刺激需少用)。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對於溼氣重尤其舌苔厚膩之人,宜用中藥治療,調整體質。中醫常用的方法包括祛溼運脾兩方面。

祛溼即祛邪,祛除困阻脾胃的誘因

化溼常用用防風、薏米、蒼朮、藿香、陳皮、半夏、砂仁、生甘草等。有化溼、燥溼、利溼等法。用藥各不相同,

運脾即是恢復被困之脾胃功能

運脾泛指運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運脾胃,恢復脾之運化水溼之功能,故《證治匯補·溼症》說:“治溼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常用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淮山藥、茯苓、枳殼、香附等。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溼氣是一種體質狀態,除部分疾病外,多數情況下醫院的常規檢查找不到病源所在。對此,中醫採用化溼、利溼、燥溼的辦法,往往效果明顯。而盛夏之時,外溼內溼氾濫,及時化溼,又是最經濟、最高效的方法,如果等溼氣變成體內的“沉澱物”,要想化溼起來可能就要難多了。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湿?|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