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政權下鄉的原因卻是出奇的簡單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政權是不下鄉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或者說是一個片面的認識。

秦漢時期政權下鄉的原因卻是出奇的簡單

秦始皇

唐宋以後,政權把鄉一級的權力上提到縣級,鄉村級別的里正變成了徭役,沒有俸祿。

但是秦漢時期的農村政權基層卻是在鄉一級的,主要有吏,鄉級沒有官,這些吏是發俸祿的。鄉級的小吏長是有秩(五千戶以上的鄉長。嗇夫,五千戶一下的鄉長),還有三老負責教化,遊徼負責治安。有秩的俸祿是一年百石,嗇夫、三老、遊徼的俸祿不足百石,稱為斗食小吏。

為什麼秦漢農村的政權重點在鄉?

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的文書簡牘非常沉重。

秦漢時期政權下鄉的原因卻是出奇的簡單

竹簡

根據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稱量,可以得到一個簡牘的大概重量數據,簡的平均重量是4g,牘的平均重量是15g,差不多4支簡可寫的字相當於一個牘的。

秦漢時期政權下鄉的原因卻是出奇的簡單

木牘

假如兩個牘可以寫一戶人家的人口、田產、徭役、稅收等情況。

一個五千戶的鄉,基本檔案的牘就要1萬塊,重量是15g*1萬,按現在的市斤算,就是300市斤,一個收稅的小吏扛著幾十斤的簡牘到鄉里收稅,再走上幾十里路,會累死人的。

所以秦漢時期有鄉一級的政權。

秦漢時期政權下鄉的原因卻是出奇的簡單

蔡倫

東漢蔡倫雖然改良了紙張,但沒有普及開來。

西晉初年才開始全面普及紙張,中國最後一批簡牘的年代大約是在公元306年左右。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