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10萬招不到人,過低人頭費支撐不起國之重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的宣傳中,科學家成為了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清貧”形象。可我們不能忘記了,科學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員也需要被“市場”公平對待。

“天眼”10萬招不到人,過低人頭費支撐不起國之重器

▲位於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人頭費”過低致“國之重器”難吸引優秀人才

根據科技媒體報道,被譽為“國之重器”的貴州天眼FAST望遠鏡,明年上半年將正式開啟24小時觀測,為此,FAST面向全國啟動了新一輪的人才招聘。但結果並不理想。

招聘啟事顯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數據處理、數據中心運營和通信維護等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夠長期在FAST現場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崗位還要求能夠勝任夜班工作。這樣艱苦的崗位,在數年之後可以給編制,年薪(加上加班補貼)約10萬元。按新的個稅計算,10萬年薪意味著,每月稅前七千出頭,稅後到手五千多一些。對於這樣的“科學家”待遇,很多朋友大搖其頭。

國之重器“天眼”FAST望遠鏡(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上一次感動全中國,是在2017年9月基礎設施完成之際,也是首席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先生去世的時候。

“天眼”10萬招不到人,過低人頭費支撐不起國之重器

▲天眼FAST望遠鏡俯瞰圖。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二十多年,南仁東先生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求名利,默默地踏遍了貴州的大小山巒,承擔從勘探選址,到基礎建設、科學目標等一整套的艱苦工作,篳路藍縷,帶領團隊完成了電子、機械等領域一系列突破,建成了 “中國天眼”。為此,中宣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在全國科技系統開展了向南仁東先生學習的系列報告會。

“天眼”FAST,是一個涉及天文學、力學、機械、電子學等諸多領域,“世界獨一無二的大科學工程”的大科學工程,它的性能也超越了國外同類天文儀器。在過去兩年的調試期間,數項指標的表現都超過預期。截至目前已發現了53顆脈衝星、60顆優質候選體。國內外天文學家們都對FAST表示了興趣和合作意向,將來其可能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科學設施,也可能是未來天文科學成果成規模出現的地方。

不過,目前,南仁東先生嘔心瀝血建成的這個“國之重器”顯然遭遇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尷尬——“人頭費”預算太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從招聘要求來看,要維護“天眼”這樣的高端科學設備,需要懂英語、數據、代碼的科技人才,在當今的人才市場上,這些要求其實很高。在一二線城市,即便是普通本科畢業生,也可以輕鬆找到十幾萬的工作,讓家人孩子過上比較滿意的生活。

“天眼”維護人員需要蹲守深山,還不能玩手機,只有臺式機可以用,而且半個月才能出來回家一次。對於時下需要結婚、買房、生孩子的年輕人,僅僅十萬年薪,又何談有動力去告別家人,到貴州深山裡蹲守呢?

其實,天文學界的另一個“國之重器”,凝聚中國科學界智慧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早就遭遇了同樣的尷尬。

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2016年4月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就說,“建成後至今,國家每年都會給一筆運行費,但是卻沒有相應的人員經費,我們只好借錢來發薪。”

科研人員也是人,需被“市場”公平對待

在科學界,國家和上級單位下發的科研項目經費,其使用範圍受到嚴格限制,比如備件更新、消耗品、水電費等,用於人員的只能是出差、開會,不能發工資,甚至不能用於大科學裝置所在地的工作出差。人力資源成本開支(即“人頭費”)一般不超過5%,最多不超過15%,且只能用來支付臨時工勞務費,正式的科研人員不能領取。

“天眼”10萬招不到人,過低人頭費支撐不起國之重器

▲資料圖,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崔向群院士直言,“科研工作的本質是高強度、高水平的人類腦力活動。即便再重大、再先進的科研裝置,缺少了具體人員的設置、操作、維護乃至後續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我們在感慨“為什麼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什麼中國本土沒有領先科學家,缺少重大科學突破的時候,也許正是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讓科學勞力們疲於為基本生活需求而奔波,從而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需要消耗心智、長期鑽研的重大科學課題。

諾貝爾獎所青睞的,往往是基礎科學的重大科學突破。這樣的成果是沒有辦法通過完美的計劃來實現的,因為沒有人會知道它們會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出現。基礎科學,最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現實經濟利益,但它出現之後,也許某一天就會改變這個世界。

當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在公司地下室研究藍光時,當華人科學家高錕先生研究光纖時,它們看起來都是困難重重、遙遙無期,甚至還可能沒什麼實用價值,但他們所在的公司、學校都給予了堅定而長期的支持。

“天眼”10萬招不到人,過低人頭費支撐不起國之重器

▲2016年李克強總理考察某企業,鼓勵科研人員做好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圖片來自新華社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4月視察北大的時候,談到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人頭費”佔比高達80%-90%,一時成為被刷屏的話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的宣傳中,科學家成為了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清貧”形象。可我們不能忘記了,科學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員也需要被“市場”公平對待。

天眼FAST所需要的人才,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BAT們也同樣需要。當“國之重器”和國企私企進行人才競爭的時候,科學界能不能切實進行經費管理改革,拿出有競爭力的薪酬,這可能會涉及未來科研隊伍的問題,也涉及未來我們國家科技實力在國際上會否有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