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站在2018年的入口處,卻依舊能聽聞2017年電子行業的擂擂戰鼓聲。回顧去年,起訴、併購、技術突破、裁員與倒閉幾乎充斥著整個電子行業。同時,隨著物聯網、自動駕駛以及5G等領域的飛躍式發展,也為廣大廠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方向和機遇。

那麼,今年有什麼人參與到了推動電子行業走向的事業中呢?他們做了哪些有影響力的事情,發表了怎樣的言論呢?詳情請看OFweek電子工程網小編為各位讀者總結的2017年電子行業十位最具代表性人物(此排名不分先後)。

一、紫光集團:趙偉國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趙偉國,生於1967年,198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無線電電子學系),1990年本科畢業,1993年,回到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攻讀通信碩士學位,同時業餘時間在紫光集團兼職擔任自動控制系統方面的工程師。1996年,碩士畢業後,加入紫光集團,擔任紫光集團自動化工程事業部的副總經理。曾當選“中國十大軟件領軍人物”。現任紫光集團董事長。2017年1月10日,趙偉國榮獲“2016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相關新聞

500彩票網董事長羅昭行離任 紫光集團齊聯接任

2017年1月22日,500彩票網宣佈500彩票網董事長羅昭行和公司董事、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離任公司董事會,於2017年1月20日生效。

紫光集團齊聯被任命為公司董事和董事長;餘波被任命為公司董事,於2017年1月20日生效。齊聯將加入薪酬委員會,同時加入戰略委員會並擔任該委員會主席。餘波將加入薪酬委員會並擔任主席,同時加入提名和企業管制委員會並擔任主席。

趙偉國:紫光希望發起設立中國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裝滿鋼條的卡車絡繹不絕,建築施工的聲響此起彼伏,武漢東湖高新區將近184個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正上演著民族芯片產業乘勢崛起的雄心。

隨著9個多月的施工,號稱存儲芯片航母的國家存儲基地一號生產廠房提前封頂。不過,這僅僅是紫光集團芯片製造產業1000億美元之十年佈局的一個縮影。

主導這場超大規模投資的紫光集團被寄予厚望。自2013年以來,紫光集團通過頻繁的國際併購,已經成為最具實力的中國科技企業之一,開始改寫國際芯片市場格局。展訊加入紫光後,成長為全球前三大手機芯片設計商;伴隨之後併購銳迪科,紫光展銳現已躋身全球前十大IC設計企業陣營。

編輯視點:談到紫光集團掌舵人趙偉國,外界最深的印象必然是接二連三的併購事件。併購不但是快速提升技術水平的方法,也是紫光發展半導體產業所選擇的途徑之一。隨著近年來國外對於技術的不斷掌控,併購難度也逐漸增加,在此背景之下,趙偉國則開始打響自主研發的持久戰,放緩了併購腳步,欲成為下一個“三星”。

二、鴻海精密集團(富士康):郭臺銘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臺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華人第一大民營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以及永齡文教慈善基金會創辦人。1971臺灣“中國海專”畢業,進入當時臺灣前三大船務公司復興航運工作;1974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1985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自有品牌;2001鴻海以1442億元臺幣營收,名列《天下雜誌》臺灣1000大民營企業龍頭;2002入選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的“亞洲之星”。曾多次進入《福布斯》億萬富豪榜前200名。

相關新聞

郭臺銘砸重金投資天然氣 天然氣行業有望成資金追捧對象

2017年12月,郭臺銘斥資近15億港元入股IDG能源,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並表示將發力天然氣領域。根據郭臺銘的規劃,新能源將成為富士康的重要投資方向。同時,近期,包括中集集團在內的不少上市公司都加大了對天然氣行業的投資力度。

2017年以來,我國天然氣需求爆發,天然氣正在迎來黃金十年。業內認為,這也是郭臺銘選擇此時進入天然氣行業的重要原因,隨著天然氣需求的持續增長,天然氣有望成為資金追捧的行業。

富士康要在上交所上市 代工利潤稀薄郭臺銘想轉型

鴻海精密董事會通過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股票並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提案。

據瞭解,代工利潤逐漸稀薄的當下,郭臺銘近年來一直在帶領鴻海轉型,從自有品牌到渠道多次試水,欲撕掉代工標籤。

編輯視點:掌握市場行情,跟隨時代腳步,無論是砸重金投資天然氣,還是交易所上市欲轉型,都無不攪動著業界的風雲。縱觀鴻海發展的這些年,收購夏普,停止向三星、海信供應面板等事件都無不體現著郭臺銘獨特的佈局謀略,而對於未來鴻海規劃的轉型之路,則更值得我等期待。

三、臺積電:張忠謀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張忠謀,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人稱“芯片大王”。1972年,先後就任德州儀器公司副總栽和資深副總裁,是最早進入美國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1985年,辭去在美國的高薪職位返回臺灣,受臺灣方面邀請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為臺灣半導體業的崛起和產業升級貢獻卓著。1986年,創建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並迅速發展為臺灣半導體業的領頭羊。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曆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而臺灣人則尊他為“半導體教父”,因為是他開創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

相關新聞

臺積電連曝7/5/3nm工藝:不想離開臺灣

Intel這批老馬走的有些遲緩,臺積電和三星電子卻在新工藝上大發神威。三星此前已經集中披露了8/7/6/5/4nm的長遠規劃,臺積電也在7/5/3nm上持續投入。

臺積電計劃於2018年量產7nm工藝,2019年再投產改進版本,首次使用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三星也會在7nm上首次應用EUV。臺積電表示,5nm將在2019年第一季度投入風險性試產,量產時間未定,估計也就在2019年年內。

張忠謀:中國芯片開發面臨隱形障礙 遭其他國家封鎖

10月12日,據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稱,雖然中國大陸在積極地推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隱形障礙將逐步顯現出來,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努力防止它們的先進技術流入中國大陸地區。

在最近接受獨家採訪時,張忠謀向中國臺灣地區媒體Digitimes表示,韓國、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廠商都清楚,未來中國大陸地區將成為半導體市場上強大的競爭對手,因此將尋求以某種方式“遏制”中國大陸地區,尤其是拒絕向中國提供它們先進的製造工藝。

張忠謀:半導體成長靠併購 臺積電未來營收年增率5%至10%

2017年11月23日,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針對國際半導體大廠併購案頻傳一事表示表示,大廠整並後規模壯大,確實有利提升議價權,但“他們變大,臺積電也會同步變大”,而且臺積電賣的是技術,不是商品,預期公司會更壯大。

張忠謀強調,臺積電未來幾年營收年增率仍可保持5%至10%水準,對公司持續成長深具信心。

同日,張忠謀出席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的“2017第十屆臺灣企業永續獎”頒獎典禮,獲頒企業永續終身成就獎後,針對近期國際半導體業整並潮,尤其是大客戶博通提出鉅額收購高通等併購案,提出看法。

編輯視點:在半導體制程工藝比拼的這場戰爭中,臺積電一直有著明確的佈局與目標。在客戶方面,臺積電穩擁蘋果、聯發科等用戶;在技術方面,臺積電早期推出的14nm以及10nm等工藝並不落後於英特爾、三星等巨頭。另一方面,隨著芯片物理極限的即將到來,芯片工藝的研發技術的難度也會隨之加高,同時,在張忠謀即將退休的背景下,臺積電是否可以延續以往的輝煌將令人更加期待。

四、華為:任正非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任正非,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總裁。1963年就讀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已併入重慶大學),畢業後就業於建築工程單位。1974年為建設從法國引進的遼陽化纖總廠,應徵入伍加入承擔這項工程建設任務的基建工程兵,歷任技術員、工程師、副所長(技術副團級)。1987年,任正非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2015福布斯華人富豪榜排名350,全球富豪榜排名1741。2016胡潤IT富豪榜,任正非以105億元排名第35位。

相關新聞

華為正式宣佈:2017年收入6000億,要做互聯智能時代的王者!

2017年的最後一天,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在新年獻詞中表示,2017年華為全年銷售收入預計約60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

據統計,華為的年收入是阿里巴巴、騰訊的4倍。2017年5月份,阿里巴巴公佈2017財年業績(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阿里巴巴2017財年全年收入為1582.73億元。也就是說阿里巴巴的年收入約為華為的1/4。同年3月22日,騰訊公佈2016年財報。財報顯示,2016年全年騰訊總收入為人民幣1519.38億元(219.03億美元 ),較去年同期增長48%。

華為的第四件大事:佈局七年,隱形三年,前有巨頭把持,成敗幾何

華為將合併重組一批部門,部分與雲有關的業務線將併入雲業務單元(Cloud BU),主攻公有云市場。

2017年8月,華為宣佈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與華為原有的三大業務集團(BG)運營商BG、消費者BG、企業BG平級。

同年9月,華為輪值CEO郭平宣佈華為公有云業務的目標——全球範圍最終只會剩下五朵雲,華為要做“其中一朵”。華為亦提出了階段性目標——未來三年躋身中國公有云市場前三。

但華為進入公有云市場並非一時興起,華為早在2011年就悄悄佈局公有云,只是在既有業務的掣肘下,華為決策層對是否做公有云、做多大的公有云舉棋不定。

華為麒麟970處理器發佈 全球首款帶AI芯片處理器

2017年9月2日,在德國柏林的IFA 2017展會上,華為正式發佈了新一代移動SoC芯片。華為餘承東表示,麒麟970是華為首款人工智能移動計算平臺,並且是全球首個集成獨立AI人工智能專用 NPU 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的移動芯片,所採用的是創新的 HiAI 移動計算架構。

所謂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CPU、GPU、ISP/DSP 和NPU。作為全球第一枚集成專用 NPU 的移動芯片,華為一開場就重點介紹NPU神經網絡單元,聲稱在 HiAI架構下AI性能密度大幅優於CPU和GPU,能夠用更少的能耗更快的完成更多任務,大幅提升芯片的運算效率。

編輯視點:華為在過去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始終保持著快速的前進步伐,創造著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商業神話,將一個個歷史悠久、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對手甩在身後。華為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任正非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決定性作用。同時,隨著雲計算、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斷髮展,可以預料的是,華為將在2018年繼續續寫奇蹟。

五、蘋果:蒂姆·庫克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蒂姆·庫克,現任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1982年畢業於奧本大學工業工程專業。1988年獲得杜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83年至1994年,庫克任職IBM共12年,負責PC部門在北美和拉美的製造和分銷運作。1994年至1997年在電腦批發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擔任經銷商事業部首席運營官。1998年年初,庫克進入蘋果,擔任營運部門總裁,2005年10月升任蘋果公司首席運營官。 2011年接替喬布斯擔任蘋果公司CEO。2016年7月1日,耐克公司任命蘋果CEO蒂姆·庫克為首席獨立董事。

相關新聞

蘋果起訴高通亂收專利費 索賠10億美元

2017年1月21日,據媒體報道,在高通利用反競爭策略維護其在手機關鍵芯片業務領域壟斷地位的3日後,蘋果週五就專利授權事務向高通發起訴訟,索要賠償10億美元。

蘋果認為高通收取的某些專利技術費完全不合理。另外,本週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對高通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濫用自身作為特定手機芯片供應商的市場主導地位向蘋果之類的手機制造商施加“苛刻的”供應和專利授權條款。同時,高通回應:將回擊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起訴。

蘋果2017Q3財報出爐 大中華區營收終結六連降

2017年11月3日,蘋果公司發佈了2017年三季度財報(2017財年第四財季)。報告顯示,蘋果公司三季度營收為525.79億美元,同比增長12%,創下紀錄;淨利潤為107.14億美元,同比增長19%;每股攤薄收益2.07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每股收益和營收均超出華爾街分析師此前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大中華區營收終結連續六季度的增長下滑,營收為98.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85億美元增長12%。蘋果預計,在iPhone X開賣的四季度,銷售額將創史上新高。財報公佈後,蘋果股價盤後漲超3%,市值突破9000億美元。

蘋果公司披露自動駕駛進展 不再保密是為招攬人才

2017年12月8日,蘋果的人工智能研究總監Ruslan Salakhutdinov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長灘市(Long Beach)舉辦的神經信息處理系統(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NIPS)大會上發表演說,披露了蘋果自動駕駛技術的數項新進展。科技網站Wired於12月9日對此進行了報道。

此次披露的項目中,除了此前媒體根據蘋果的論文曝光過的光學雷達傳感器(LiDAR)技術,還有數個先前未被曝光過的新技術,包括蘋果公司正在研發的多項軟件。這些軟件涵蓋了車載攝像頭辨識行人、定位與地圖構建、傳感器數據分析等多項利用了人工智能(AI)的自動駕駛技術。

編輯視點:縱觀2017年,蘋果與高通的訴訟糾紛幾乎跨越了一整年,這使得兩者的經濟利益都受到了不少的影響。同時,在經歷了iPhone 8“爆炸”以及iPhone X“冷凍門”的事件,都使得蘋果手機在大中華地區第三季度營收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現象,但整體來看,蘋果在2017年的表現還是極為喜人。而在2017年,蘋果最大的收穫便是在AI以及自動駕駛領域取得的進步,可以預料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技術的不斷革新,未來蘋果在AI以及自動駕駛領域必有一席之地。

六、小米科技:雷軍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雷軍,1969年12月出生,現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金山軟件公司、歡聚時代、順為基金董事長,中國大陸著名天使投資人。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1992年初加盟金山公司,先後出任金山公司北京開發部經理、珠海公司副總經理、北京金山軟件公司總經理等職務。2000年底,雷軍出任北京金山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1年7月11日,雷軍正式出任金山軟件董事長。2012年12月,雷軍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2013年10月,雷軍獲“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勳企業家”稱號;12月,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及“十大財智領袖人物”。2015年10月,獲2015亞洲創變者獎。2016年10月27日,2016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公佈,雷軍排名第12位。同年12月8日,“影響中國”2016年度人物,雷軍被評為“年度經濟人物”。

相關新聞

小米2017全面轉型 手機只是副業

2017年1月初,據報道,小米2016年總銷量差不多是4500-5500萬左右,一時間讓小米又登上了風口浪尖。

在2016年1月份,小米曾公佈在2015年賣出近7000萬部手機,在銷量增長放緩的全球手機巿場相當亮眼。據統計,小米在2012年的銷量為720萬部,2013年增加至1870萬部,2014年更飆增至6100萬部,

不過在2017年,小米確實安靜了許多,數據不會作假,當華為高調宣佈出貨量1.39億,OPPO、vivo高歌猛進橫掃各家排行榜的時候,小米不見蹤影。

雷軍的人生理想:我希望自己的墓誌銘是“雷軍改變了中國製造業”

2017年12月5日,小米CEO雷軍站在高通年度新品發佈的現場表示“小米下一代旗艦手機將搭載最新的驍龍845”

不到十分鐘的演講,雷軍介紹了小米MIX 2、新零售、IoT平臺、國際化、專利。他想盡可能全面地表達小米到底是怎樣一家公司。在眾多供應鏈合作伙伴面前,他還拋出一連串好消息。“我最自豪的是,第三季度小米增長率達到102.6%。”

小米回來了,那個鬥志昂揚的雷軍也回來了。衡量企業家狀態是否在線的一個重要信號是,看他如何在公開場合表達對企業未來的期許。“小米2018年有99%的可能性進入世界500強”,“十年後,小米有50%的可能性營收過萬億”,“那時,小米可能成為中國品牌、中國製造的代言人”。很難想象這些略顯輕狂之語均出自雷軍之口。

小米印度市場爆紅 2017全年收入將超20億美元

中國手機廠商在2017年都將目光移到了增長潛力巨大的印度市場,也有不少廠商在今年收穫了滿滿的驚喜。根據小米印度市場總經理Manu Kumar Jain表示,中國消費電子製造商小米印度公司將在本財年實現超過2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根據經濟時報的報道,Manu Kumar Jain認為,小米將延續在印度市場的增速到明年,他補充說,線下銷售和智能手機以外的新產品的推出也將有所增加。

編輯視點:2017年,是小米崛起之年,也是小米收穫的一年。進入小米商城,會發現小米已不僅僅是賣手機的,上到電視、電腦、手機以及各種數碼產品,下到床單、被套、毛巾以及羽絨服應有盡有。而這其中,除了手機以及電視之外,其它更多產品皆為小米生態鏈企業所生產。而且隨著小米產品逐步邁入國際化,可以明顯感覺到,小米的發展速度已是成倍增長,而這些都離不開小米的核心靈魂人物——雷軍。

七、英偉達:黃仁勳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黃仁勳,臺裔美國人,繪圖芯片公司NVIDIA的創立人之一,現為該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1984年於俄勒岡州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位,其後在斯坦福大學取得碩士學位。黃仁勳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並於1993年創辦NVIDIA。2001年黃仁勳在《財富》“40歲以下最富40人”排第12 位,他的成績已經足夠與王安、王嘉廉和楊致遠等華人IT精英並駕齊驅。

相關新聞

黃仁勳:英偉達針對自動駕駛的Xavier處理器已開始量產

2017年12月16日,自動駕駛領域有所斬獲。也正因如此,在人工智能領域英偉達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CEO在最近的一次演講當中透露,該公司應用在下一代DRIVE平臺上的處理器Xavier已經開始量產製造。

在東京的一次展會上,黃仁勳展示了DRIVE平臺以及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並表示“這將是一個功能安全的自動駕駛操作系統,我們在上面集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算法和各種應用程序。Xavier已經在我們的產線上開始製造,英偉達已經迫不及待地要震驚世界各地的汽車公司和機器人專家了。”

該處理器可以幫助汽車在自動駕駛的應用程序使用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用來處理汽車內外的傳感器數據、語言分析等內容。通過該處理器可以快速的協調傳感器並感知用戶的操作,同時幫助駕駛員排除周圍的危險和隱患。

英偉達為手機和PC降溫:發力AI

據報道,隨著智能手機和PC市場的降溫,芯片製造商們紛紛下功夫開發人工智能產品以推動效益增長。其中,英偉達、英特爾、AMD以及很多的創業公司都在打造新的處理器產品,以此發掘一個規模更大的面向人工智能硬件和軟件的市場。據知名市場調研公司IDC估計,該市場的年增長率或高達50%以上。

IDC預計,到2021年,人工智能相關硬件和軟件的全球支出或將由2017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576億美元。同時,IDC還預計,這其中將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支出流入到數據中心,到2020年,數據中心中估計有四分之一的容量被用於人工智能相關的計算工作。

英偉達聯手沃爾沃合作研發自動駕駛芯片

2017年6月27日,美國芯片製造商英偉達公司宣佈就自動駕駛車載計算機業務與知名汽車製造商沃爾沃及其供應商奧托立夫達成合作關係。雙方希望此次合作可以加快自動駕駛車載計算機芯片的研發,並計劃於2021年將該芯片應用到商用自動駕駛汽車上。

此次與沃爾沃的合作是基於早先兩家公司在S90車型上的合作。該款車型配備了英偉達製造的駕駛輔助系統,可以在高速行駛時實現半自動駕駛模式。

同時英偉達表示這次尋找合作伙伴將不侷限於沃爾沃,並表示已經和德國汽車配件供應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公司以及汽車照明技術公司Hella達成合作。

編輯視點:回顧英偉達在2017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英偉達的戰略佈局已逐步轉向目前最火的AI以及自動駕駛領域,雖然有些跟風的味道,但不得不承認英偉達應變能力之強。事實上,AI以及自動駕駛目前仍舊處於萌芽階段,有待持續開發與發展。作為全球最大顯卡芯片廠商之一,英偉達的基礎與實力毋庸置疑,隨著AI、自動駕駛的技術不斷成熟,市場趨於飽和化,期待英偉達在未來繼續續寫傳奇。

八、格力集團:董明珠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董明珠,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廣東省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珠海市紅十字會榮譽會長。1990年進入格力做業務經理,1994年開始相繼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副總經理、副董事長,2007年任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2年5月至2016年10月任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領導的格力電器從1995年至2005年,連續11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迅速成為全球一流的空調製冷公司。憑藉著卓越的經營才能和管理水平,董明珠曾獲“中國十大女性經濟人物”、“受MBA尊敬的十大創新企業家”等殊榮,並連續兩次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強人”。2016年12月2日,董明珠入圍2016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女性榜單。

相關新聞

董明珠亮相世界智能大會 呼籲智能解決現實問題

2017年6月30日,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30日亮相在天津舉辦的世界智能大會。在主論壇上演講時,她言必稱“格力”,全程不忘為“格力”代言,並呼籲智能技術應該解決現實問題,將優秀中國製造品牌向世界輸出,讓世界愛上中國製造。

“這是一個世界級的智能大會,你們以為我是來賣空調的嗎?!”董明珠笑言此行不想跟大家講怎麼做空調,而是要分享在智能社會、智能時代到來的今天,作為一個傳統型製造業者應該幹什麼、同時能做什麼,格力電器有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

空調老大地位不保?智能製造能否為格力撐起未來?

在賴以生存的主營業務遇到天花板之際,格力要實現規模擴張就必須要進行多元化。近兩年,董明珠不惜投入重金,在小家電、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帶領格力進行多元化佈局。然而目前格力小家電產業不溫不火,手機及汽車也尚在大規模投入階段,很難在短期內為格力貢獻大量利潤。而智能製造又能否為格力撐起未來的增量天空?

近日,格力方面宣佈,格力新款“高精尖”數控機床面世。目前,格力已能運用基礎設備製造出數控機床,並且精密程度不輸於國際水平。

編輯視點:近年來,隨著智能製造概念的提出,部分傳統制造業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在此背景之下,董明珠也欲引導格力電器走轉型之路,格力手機的推出便是最好的證明。在空調行業,隨著美的、海爾以及奧克斯等企業的不斷崛起,格力電器的營銷額也出現了一定的波動現象,這對於市場來說將是一個很好的局面,但是對於格力來說或將是一場重大的挑戰。

九、宏達國際電子(HTC):王雪紅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王雪紅,現任宏達國際電子(HTC)CEO、臺灣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月諾國際傳媒董事長、建達國際董事長、全達國際董事長、香港TVB非執行董事與月諾多家企業董事。2011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王雪紅與丈夫陳文琦以68億美元的資產登上臺灣地區的榜首,成為新一代“臺灣首富”。2013年5月24日公佈的《福布斯》雜誌2013年度全球百位女強人排行榜,王雪紅名列第45。2015年3月20日,HTC董事長王雪紅接任周永明成為HTC的新CEO。

相關新聞

王雪紅:攜手Google,讓HTC繼續“追求卓越”

2017年9月21日,對於HTC來說是個歷史性的日子。與Google的交易,應該說是HTC手機最合適的選擇。幾個小時前,全球智能移動設備與虛擬現實(VR)科技的創新領袖HTC正式與Google達成合作,宣佈HTC專注Pixel手機的設計研發人才加入Google,並將HTC知識產權非專屬授權予Google使用,協議強化HTC專注創新與自有品牌智能手機發展。 此次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舉措,意味著HTC手機研發專利及人員儲備得到了最大價值的發揮。這次交易為HTC和Google雙方、為消費者和合作夥伴創造了新的機會,對彼此的利益而言都是非常適合。Google將憑藉HTC手機業務使自身在智能手機平臺上的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

谷歌收購HTC智能手機部門 已獲得臺灣投審會批准

近年來HTC一直在走下坡路,想當初它可是安卓頂級製造商,曾於谷歌合作推出了其首款安卓機HTC Dream;谷歌的首款Nexus手機——Nexus One也是由HTC代工的。但自從2011年起,HTC的收入就在持續下降。儘管當時採用了全金屬結構、前置立體聲揚聲器等創新設計,仍然被三星搶過了風頭。

2017年的HTC U11勢頭不錯,但如果沒有特別關注科技新聞,可能不會注意到這款手機。U11作為旗艦機採用了3D玻璃背部面板及鋁邊框的複合設計,有報道稱U11銷量超過了曾經的One M9,不過谷歌還是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HTC的智能手機部門。臺灣媒體報道稱,臺灣投資審議委員會已批准了谷歌此次收購,預計將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此次交易。

編輯視點:自2015年起,HTC手機如同遭遇“滑鐵盧”戰爭般,其營銷出現大幅度下滑現象,持續至今,HTC手機不慍不火,似乎已然淪為低端手機。與此同時,當年與蘋果鬥爭“三百回合”的“拼命三娘”——王雪紅似乎也因此陷入“反思期”。事實上,HTC雖然失去了手機市場,但是卻在王雪紅極力調整戰略措施的情況下,在VR市場獨霸一方。展望2018年,如果HTC智能手機部門被谷歌收購,憑藉谷歌強勁的實力,勢必會在智能手機市場掀起一場“腥風血雨”,讓我們盡情期待吧!

十、軟件銀行:孫正義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人物介紹:

孫正義,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現為軟件銀行集團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福布斯雜誌報道,孫正義在2011年擁有81億美元淨資產,從而名列日本富豪榜第二位。2014年9月16日,孫正義的財富淨值達166億美元,躋身日本首富。2016年2月胡潤研究院發佈《2016胡潤全球富豪榜》,孫正義排名第78位。

相關新聞

孫正義:30年後機器人智商將達1萬

2017年10月26日,軟銀集團CEO孫正義表示,超級人工智能即將來臨,甚至可能比你預想地更快。

這位日本億萬富翁週三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的未來投資計劃(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會議上稱,未來30年內,人工智能的智商(IQ)將達到10000。相比之下,人類的平均智商只有100,甚至天才也只有200。而高智商俱樂部的入會門檻也只有130。

機器智商超過人類的一刻常被稱為“奇點”。奇點究竟何時會發生,在科技界一直存有爭議。孫正義表示:“奇點的概念是,人腦將被超越。這是轉折點,交叉點,人工智能或計算機智能超越了人腦。這在本世紀肯定會發生,我認為這無可爭議,毫無疑問,”孫正義說。

在預測奇點具體何時會來臨時,孫正義顯得尤為激進。他表示:“在未來30年左右。”

實際上,人工智能發展符合孫正義的最大利益。不僅因為他是科技公司的領袖,還因為他對人工智能的未來進行了大筆投資。孫正義掌管著規模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計劃全部投向至少和人工智能有某些關係的公司。

千億美元基金野心 孫正義想領跑所有新興領域

2017年7月4日,據報道,通過牽手創立的科技投資基金,軟銀集團創始人兼CEO孫正義在謀劃一場930億美元的革命。憑藉獨到的眼光、絕不折中原則和龐大的人脈關係網絡,他完成了一項又一項成功的經典投資。有了軟銀願景基金,他還將能夠大大擴大投資規模,這也有助於軟銀實現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均走在最前列的目標。

孫正義攜手騰訊折價30%抄底優步 成為最大單一股東

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資者、孫正義麾下的軟銀集團以大幅低於優步(Uber)最近估值的價格購入了後者大量股份,成為這家估值最高的美國初創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將對優步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據瞭解,由軟銀牽頭的財團週四完成對優步股份的要約收購,優步股東和員工同意出售的股份佔到總股本的約20%。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軟銀自己將獲得大約15%的優步股份,對優步的估值為480億美元,較優步最近約680億美元的估值低30%左右,該財團其他成員將獲得約2.5%的優步股份。

優步證實了這項交易,並預計交易將為優步的技術投資提供支持,促進業務增長,並增強公司治理。本次交易是叫車公司有史以來獲得的規模最大的一筆投資。

編輯視點:這位被戲稱為“馬雲背後的男人”用喜悅的成績證明了其獨特的眼光,無論談及人工智能時誇張的言語,還是收購優步股份時的毫不猶豫,都無不體現了其高瞻遠矚以及果斷的行事風格。孫正義不同於一般的日本決策者,他在財政投資方面一直保持著開放的態度,如1999年“六分鐘談判”決定投資阿里巴巴,事實上,軟銀在孫正義的領導下對各種公司動輒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投資便是最好的證明。另一方面,在科技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背景下,淘汰的企業也越來越多,而孫正義掌舵的軟銀則憑藉投資與併購,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