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礪石導言

提起褚時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其在古稀之年觸底反彈的勵志故事,而忽視了其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企業家在商業層面所帶來的重要啟示。覆盤褚時健一生做酒、做糖、做煙與做褚橙的商業歷程,我們發現他就是一個對產品品質有著極致追求與狂熱投入的“產品極客”,這種“極客”精神是其能成為一代煙王與一代橙王的最底層力量,也是其留給商業界的最大財富,值得每一位企業經營者去感悟和學習。

張軍智、劉學輝 | 作者

近日,年過90歲的褚時健罕見地接受了騰訊新聞旗下《財約你》欄目的專訪。在這次珍貴的專訪資料中,褚時健談起了當年的牢獄風波,談起了褚橙分家,談起了他心中的企業家精神,也談到了自己人生觸底反彈的力量。

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褚時健樸素的描述,讓我們再次為這位老人在古稀之年的觸底反彈而感動,但也觸發筆者從商業的角度去思考,除了觸底反彈的勵志故事,褚時健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企業家背後,更深層次的商業啟示是什麼?

知名學者黃鐵鷹曾好奇褚時健的橙子為什麼賣得那麼火?到底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好吃?他組織了三次盲測,結論是褚橙確實好吃。王石認為褚時健身上有一種“匠人”精神:為了種出上好的冰糖橙,他改良了土壤結構、創造出了混合農家肥,甚至一棵樹上留多少花、樹與樹之間的距離、日照充分與不充分、枝條的修剪都有嚴格的規定。

當覆盤褚時健一生做酒、做糖、做煙與做褚橙的商業歷程,我們發現褚時健身上最大的特質其實就是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與狂熱投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產品極客”,這種“產品極客”精神才是褚時健成為一代煙王與一代橙王的最底層力量。

1、少年烤酒

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時期,14歲的褚時健,家中也接連遭遇變故。他的爺爺、叔叔相繼去世,父親在一次做生意的途中,遭遇日軍飛機轟炸,內臟被嚴重震傷,只能臥病在床。父親的生意血本無歸,家中也只剩幾畝薄田,作為家中的長子,14歲的褚時健和母親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褚時健的家中曾有一個小酒坊,但親人相繼離世後,就廢棄了。為了改變生活窘境,褚時健的母親褚王氏想著把酒坊重新開起來。他對兒子說,如果烤出的酒好,就能賣出好價錢,家裡就多了一條生路。

褚時健和母親都不會烤酒,以前他們烤酒都是每年請師傅過來幫忙,但請師傅需要錢。生活艱難,褚時健不願意花這個錢,他主動請纓,要求自己幹。褚王氏不敢答應兒子的要求,烤酒事關重大,一不小心,幾百斤玉米可能就毀了,這個風險,對飯都吃不飽的家人來說,實在太大。但架不住褚時健的再三要求,再考慮到他從小做事靠譜,褚王氏最終還是答應了。

褚時健雖然沒烤過酒,但並非完全沒有把握,小時候師傅來他們家烤酒,他就在一旁看,其中的方法雖不甚明白,但也都熟記在胸。

烤酒的過程並不複雜,但卻需要很強的耐心和對時間精準的把握,其中最耗費心力的就是對糧食的蒸煮。這個過程需要十八九個小時,每隔兩小時要添一次柴,把糧食攪拌一下,控一下,然後再攪拌一次,接著再蒸煮,目的在於蒸煮的均勻。蒸煮時火不能大,大了容易乾鍋,幹了釀不出酒;也不能小,小了糧食蒸不透。

蒸煮糧食大多在晚上進行,因為白天要幹活,所以幹一會睡一會,但又不能睡過了,也不能不睡,否則白天沒精神,很多成年人都熬不住。褚時健就親眼目睹過別人家糊鍋,一鍋糧食全糟蹋了。那個時候也沒鬧鐘,但褚時健卻像上了鬧鐘一樣,每隔倆小時準時起來添柴、加火、攪拌……

蒸煮好的糧食,攪拌上酵母,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發酵,十幾個小時候後,澱粉就會糖化。這個階段,溫度是最關鍵的,褚時健記得師傅的辦法是把門關緊,把手伸進糧食裡,不冷也不熱,就是37.5度。按照這樣的辦法,褚時健果然烤出了酒。

但幾次經歷之後,褚時健發現靠近灶火的玉米出酒率要比門邊的要好,他就想這會不會是溫度的原因,他去請教別的釀酒師傅,但這些人的手藝都是代代相傳,誰也沒考慮過這個因素。褚時健決定自己嘗試做些改變,開始發酵後,他把爐膛裡還有溫度的碳灰用盆裝起來,放在靠近門邊的發酵箱邊,提高溫度。結果,出酒率比以前提高了15%-20%,而且酒質也顯得更加醇厚。

當時一斤玉米,能出半斤酒就是好手藝,但是褚時健總能烤出六、七兩的好酒。褚時健和母親把酒拉到集市上,賣酒的不只他一家,但他的酒總能賣出好價錢。

少年的經歷,讓褚時健很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好的產品才能賣出好的價格,要做出好的產品,就要從點點滴滴上做好技術。這成為他後來一生的堅持。

2、褚廠長是我們的福氣

1958年,作為玉溪地區政法口“反右”領導小組副組長的褚時健,因為“同情‘右派’”,自己也被打成了“右派”。此後幾年,他輾轉於雲南大山裡的幾處農場,參加勞動改造。

在極其艱苦的歲月裡,面對人生的落差,褚時健沒有消極悲觀,他開荒、種菜、養豬、江中撈木柴,歷經坎坷,幾次險些喪命,終於在1961年,憑著自己的努力,“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1963年,35歲的褚時健被任命為新平縣曼蚌糖廠的副廠長。曼蚌糖廠當時有100名職工,效益奇差,縣財政每年需要補貼20多萬元,還經常發不出工資,員工也都餓得面黃肌瘦。褚時健上任後,開始找原因,他覺得別的糖廠能搞好,曼蚌沒有理由搞不好。

曼蚌糖廠雖是工廠,但製糖工藝和農村沒太大區別,都是在大鍋裡面倒上甘蔗汁,下面點上火,然後攪動,水蒸發完了,糖也就熬出來了。褚時健仔細觀察生產流程中的每一步,很快他發現,曼蚌廠虧損的一大問題是燃料成本太高。當時廠裡平均熬一斤糖,需要大半斤煤,半斤煤就相當於幾兩糖的價格。褚時健決定換燃料,他看上了甘蔗渣,雖然人們都知道甘蔗渣能燒,但前提必須是乾的,但新平的氣候潮溼,要想幹起來,並不容易。這難不倒褚時健,他烤過酒,知道甜的東西發酵後可以產生酒精。他和員工把甘蔗渣給堆積起來發酵,一週後,果然可以點著了。

用甘蔗渣發酵做燃料,直接讓企業燃料成本降低了85%。解決了燃料問題,他又盯上了甘蔗的出糖率問題,他看到壓榨過後的甘蔗渣摸起來溼乎乎的,嚐起來甜甜的,這說明壓榨的不夠徹底。他把機器上的壓榨滾筒從3個增加到9個,甘蔗汁增加了,但褚時健依然不滿意,因為甘蔗渣還是甜的。

褚時健到廣州的糖廠學習,發現對方壓榨的時候還添加40度的溫水,他恍然大悟,立馬回來修改了工作流程。就這幾個小小的改進,同樣品質的甘蔗出糖率就增加了1/3。當年,曼蚌糖廠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有了8萬的利潤。

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1965年時任戛灑糖廠廠長的褚時健和家人

曼蚌廠的成功,不僅振奮了全場職工,也讓新平縣委高興不已。他們決定把曼蚌廠遷到條件更好的戛灑鎮,與當地一家造紙廠合併,成立了戛灑糖廠。

新廠成立後,褚時健每天想的還是如何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有一次,他在開遠縣一家新建的白糖廠看到對方使用的真空低溫蒸發設備,水在68度就開始蒸發,糖也不會熬過。他立馬借了對方兩臺淘汰的設備,把白糖工藝運用到紅糖生產上。結果大獲成功,熬出的糖,好看又好吃,而且燃料還降低了1/3。

有了好產品,銷量更是水漲船高,戛灑糖廠利潤連年翻番。

“文革”期間,全國經濟凋敝,但褚時健在戛灑糖廠卻幹得風生水起,廠裡年年盈利,職工大碗裡堆滿了肉,福利全縣第一,成了玉溪人人嚮往去的企業。雖然當時戛灑糖廠也有兩幫“造反派”,但不論哪派上臺,都不為難褚時健。

褚時健在戛灑糖廠一干就是16年,把一個掙扎在生存邊緣的小糖廠,幹成了玉溪地區效益最好的企業。1979年10月,褚時健調任玉溪捲菸廠任廠長,員工們都自發來送他,一個職工難過地說,褚廠長是我們的福氣,褚廠長走了,我們的福氣也走了。

褚時健回憶這段歲月說:“不是我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而是我善於學習、從小就這樣。我一直有一種意識,那就是,人活著就要幹事情,幹事情就要幹好。”

3、亞洲煙王

玉溪捲菸廠是當時玉溪最大的國企,員工2000多人,年產30多萬箱香菸,但產品質量卻令人不敢恭維。褚時健到廠不久後,雲南有關方面組織了一次“品吸會”,褚時健帶去的紅梅煙被一致差評。評委們覺得紅梅煙,又苦又辣,抽一口就想扔了。最令褚時健難堪的是,有一包煙裡只裝了18支菸,而有一條裡還少了一包煙。連當地老百姓都笑話玉溪捲菸廠的煙是“磚瓦廠出的餅乾、鋼鐵廠生產的香菸”。廠裡積壓的產品堆成了山,倉庫放不下,只能發動職工找地方。

廠裡效益差,職工收入、福利自然也很差,員工年均收入不到300塊,很多員工一大家人擠在一間十多平米的土胚房裡。

褚時健決心改變這樣的局面。隨後幾年,在上級領導的全力支持下,褚時健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通過改變經營理念、改革內部管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等手段,迅速提升了產品質量。紅塔山、紅梅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玉溪捲菸廠也因此起死回生、扭虧為盈,職工的收入也大幅度增長。

1983年和1984年,玉溪捲菸廠的產量分別達到了46.5萬箱和53.71萬箱,利稅則達到2.3億和2.99億,分別增長了25.85%和30.46%,創行業記錄。

當時,褚時健引進的一臺英國生產設備,其生產效率和對質量的把控,令他深受觸動。通過與國外知名菸草公司的產品對比後,褚時健發現,玉溪捲菸廠的設備和菸葉是與對方最大的差距。設備可以花錢買,但菸葉質量如何來提升?

幸運的是,褚時健後來遇到了一位世界級的菸草專家。對方告訴他,雲南地區由於晝夜溫差大,非常有利於種植高品質的菸葉,但僅憑環境還不夠,土地營養、肥料結構、成熟度、種植密度、陽光照射都會影響菸葉質量。

專家舉例說,菸葉的生長需要的主要元素氮、磷、鉀的最佳比例是1:1.5:2,但是雲南農民主要用的是氮肥,雖然產量高,但質量卻不佳;優質菸葉的糖和鹼需要相對均衡,糖比鹼多,尼古丁含量就受影響,因此無論再怎麼從工藝上改善,煙抽起來都不香,也沒勁,而造成雲南的菸葉糖鹼失調的主要原因就是採摘過早。這些理論,褚時健在國內聞所未聞,他決定到美國看一看。

在美國考察期間,他看到美國的菸農,每人都拿著一本菸草公司的小冊子,從如何選種、栽培、施肥、澆水、採摘都有詳細的規定。美國之行令褚時健非常興奮,他覺得美國菸葉雖好,但他們的辦法中國人也可以學得到。

1985年,褚時健和六個鄉的農戶簽訂合同,在1768畝土地上,按照新的辦法試種菸葉。量地、徵地、行間距、施肥總量、施肥結構,技術人員手把手地帶領農戶一起幹。

試驗大獲成功。平均畝產提高了1/3;中上等菸葉比例高達80%,接近美國菸農水平;每畝產值超過雲南平均水平一倍還多。

褚時健將這樣的辦法迅速推廣,享受到實惠的菸農也主動學習新的種植技術,1987年,整個玉溪地區的上等菸葉產量從1986年的14.2%暴漲到36.1%。

在近日接受騰訊新聞出品的《財約你》專訪時,褚時健回憶說:“原來我們的原料不行,我們的產品也不行,後來從產品栽種出發,把產品質量提高了,中國菸草可以說才能夠和外國菸草,在菸葉上平等競爭。在平等競爭條件下面,西方人的名牌,他們輸給中國人了。過去在沿海一代經濟先發展,穿衣裳,穿透明的的確良,要裝一包外國煙,經過2、3年以後,反過來裝紅塔山,他們覺得裝紅塔山才光彩。”

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有了優質的菸葉,配合引進的全球先進設備,玉溪捲菸廠很快將國內對手甩在身後,1987年玉溪捲菸廠利稅增長到7.6億元。1988年更是在利潤、人均創造利稅、全員產值勞動生產率等8項指標上名列全國第一。發展到90年代中期,玉溪捲菸廠年創造的利稅達到了200億元以上,佔到整個雲南省財政收入的60%。玉溪捲菸廠成為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煙草公司,褚時健因此被稱為“亞洲煙王”。

4、74歲種褚橙

褚時健將玉溪捲菸廠從一個蕭條的地方煙企,變成了世界級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都因玉溪捲菸廠發了大財,但他卻並沒有享受到太多好處。

褚時健對騰訊新聞出品的《財約你》記者坦誠回憶說:“那個時候賣我們的產品賺錢多,賣別家的產品很難賺錢,所以香港人再跑回來賣我們的產品,一個車皮300多萬港幣,在香港有100多家,他們都發財。我在這個時候也有一點動心。但是我這個想法就是他們成千上萬的靠玉溪菸廠捲菸倒賣變成富翁了,我十幾年算算,我的總收入80多萬塊錢。”

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感到不平衡的褚時健,接受了港商的幾百萬好處,卻也因此在1999年被判處無期徒刑。2002年,褚時健因為多種疾病纏身,被保外就醫。

褚時健不甘心就這樣度過餘生,2002年,74歲的他選擇以冰糖橙為項目進行創業。他拿出自己所有的養老錢,又借了幾百萬,在哀牢山上承包了上千畝山地種橙子。

去哀牢山種橙子,並非褚時健的突發奇想,而是做了詳細研究。有一段時間,褚時健見橙子就買,不論國產還是進口,他不光自己吃還請別人吃,最後他得出結論,在哀牢山這片地方種出的冰糖橙不僅比雲南其他地方的好吃,就是比湖南、廣西的也要好吃。

他看到超市裡價格昂貴的美國“新奇士”,仔細品嚐後,覺得“新奇士”賣相雖好,但偏酸,不適合中國的口味,如果哀牢山的冰糖橙能做到同樣的賣相,還保持獨特的口味,完全可以勝過“新奇士”。

褚時健並沒有種過橙子,但他天生愛學習,愛研究。在山上褚時健的房間裡,幾十本種植柑橘的書,都被他寫得密密麻麻,做了各種標記。遇到難題,褚時健經常一個人通宵達旦地看書,除了從書上學習,他經常下到地裡,跟橙子“對話”,一坐就是半個小時,瞭解株距、施肥、日照、土壤和水,靠著這股精神,褚時健逐漸從一個種橙的門外漢,變成了業內專家。

除了學習,褚時健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試驗。2006年,種了四年的冰糖橙第一次掛果,結果2400畝果樹,總共只結了14噸。後來褚時健發現是果樹種植過密,沒有光照。雖然書裡說了密植的壞處,但並沒有說要砍多少樹,保持多大的間距,而是說要根據氣候和地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褚時健在不同地區試驗不同密度的種植數量,一點點地伐樹,然後對比結果,最終得出一畝地最好是種70-80棵樹。

剪枝是果樹行業公認的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剪枝能夠改善樹的通風透光條件,確保果樹連年高產、穩產。為了摸索適合自己的剪枝方法,褚時健和4個作業長,每人負責10-20棵樹,採用不同的剪枝方法,然後比較。他們不僅看產量,還要用化驗的手段比較品質。正是有了這樣的手段,褚橙的剪枝方法才得以不斷改進。

為了改善褚橙的口感,褚時健曾向專家請教果樹的肥料結構,但專家的意見和員工們的意見並不一致,褚時健還是老辦法,試驗。褚時健和員工在不同地區試驗不同的肥料結構,然後觀察、記錄、分析。經過細緻的試驗,褚時健找到了最適合這片土地的肥料結構。

褚橙所使用的有機肥,是根據果園土壤的情況專門制定的,其原料有煙梗、糖泥、草炭、雞糞以及其他礦物質,這些原料經過生物發酵後,最終形成褚橙的定製有機肥。正是這些定製化的有機肥,讓褚橙果園的土壤結構得以優化,同時讓褚橙達到了平均畝產4.2噸的高標準。為挑好肥料,一個80多歲的老人蹲在養雞場的地上,把臭的年輕人都不敢碰的雞糞抓在手裡捻一捻,看看水分多少、摻了多少鋸末,他眼睛又不太好,幾乎要把雞糞湊在臉上!

在對果園的管理上,褚時健採用的辦法被稱為是“用工業的辦法管農業”。果園的每個新來的農戶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公司不光有計劃,有要求,還有監督,月底還會統一檢查。公司每年給農戶發一本定製的月曆,上面詳細地列滿了每個月需要乾的事情和標準。比如剪春梢,要剪到太陽正著和斜著都能透下來;再比如施肥的時間、數量、方式……

褚時健曾說:“別看我們是生產農產品,我們對生產環節的管理,恐怕很多工廠都做不到。”

褚時健的“極客”人生

也正是源於這樣的管理,才成就了褚橙的高品質,成就瞭如今褚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局面。

極客是美國俚語“geek”的音譯。隨著互聯網文化的興起,這個詞含有智力超群和努力的語意,又被用於形容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的人,後泛指一群“大智若愚而富有科學精神,對一切常識的東西天然反感;天生熱愛探索和創造,對於跟隨和人云亦云深惡痛絕;特立獨行,從不自我設置禁區;信仰自由,對於人為的限制極其不屑並熱衷於挑戰權威;在工作中他們推崇化繁為簡,相信設計的力量並追求產品美學的人”。

雖然褚時健所從事的農業與互聯網行業相去甚遠,但褚時健身上所具備的不正是這種極客精神嗎?

5、結語

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曾為《褚橙你也學不會》一書作序時評價褚時健:“褚時健過去管企業和現代的成功都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毅力、勇氣和吃苦耐勞,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方法和路徑。這個方法和路徑就是他心裡非常清楚,要做好企業,必須做出好產品;必須集中資源先把產品做好,然後再說營銷、再說品牌、再說賺錢。王石說褚時健是精算師、鐵鷹把褚時健描繪成園藝師,我認為用現在的話說,他更像首席產品官。”

而褚時健的觀點很樸素,在萬科TV《對話匠人褚時健》中他曾說:“(做企業)首先就是質量,不管搞哪樣產品,不管是農業的、工業的,我都認為產品要過硬!產品過不過硬,光憑質檢合格那還不行,要讓大家親自品嚐,大家覺得口感好才算真的好。”褚時健一生做了四款產品:烤酒、紅糖、菸草與橙子,每一款他都做到了極致。

提起褚時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其在古稀之年觸底反彈的勵志故事,在《財約你》欄目專訪中,在回答記者關於“觸底反彈的人生力量”來源於哪裡時,褚時健說,“人生應該為社會、為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些貢獻,條件不同,條件好了貢獻多點,條件差點貢獻少點”。

但在外界過多關注褚時健在70多歲的高齡還能逆境反彈的傳奇時,卻忽視了其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企業家在商業層面的深層次的啟示。除了勵志的傳奇故事,褚時健一生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與狂熱投入的“極客”精神才是其成為一代煙王與一代橙王的最底層力量,也是其留給商業界的最大財富,值得我們每一位企業經營者去感悟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