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農業“逆襲”成經濟增長“火車頭”

俄罗斯农业“逆袭”成经济增长“火车头”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日前表示,俄羅斯已經基本實現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未來擬進一步擴大俄農業出口規模,俄農產品出口的長遠目標是“農產通全球”。在西方2014年對俄實施制裁之前,俄羅斯農產品的進口額一直高於出口額。此後,俄在外部壓力下積極促進農業改革與振興,且效果顯著。俄總統普京近日表示,農業已成為俄羅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俄羅斯經濟的未來”

2014年至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已持續4年。俄羅斯長期以來對能源出口高度依賴的經濟結構,在國際能源價格下跌、鉅額資金外流和盧布加速貶值的影響下,危機頻現。

當人們還在爭論“俄羅斯經濟何時崩潰”、國際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何時觸底時,2015年俄羅斯的農業卻呈逆勢增長態勢,成為俄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增長領域;2016年,俄糧食產量達到38年來最高水平,農產品出口甚至超過武器出口收入。其中,甜菜產量為4800多萬噸,已超過法國、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甜菜糖生產國。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再創40年來新高,達1.34億噸。2018年儘管存在數項不良氣候條件,穀物收成淨重仍然比過去5年的平均值高出了11%。

在西方制裁之下,俄羅斯不僅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的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還奪回了世界小麥出口霸主之位。普京寄希望於農業領域取得更大成就,成為“俄羅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更有一些專家把農業視為“俄羅斯經濟的未來”。

事實上,俄羅斯農業的“雄起”並非朝夕之功。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條件,以及政府對農業長期的保護和扶持,是幾年來俄羅斯農業“逆襲”的堅實基礎。而西方的制裁,客觀上加快了俄羅斯經濟結構的優化速度,刺激和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持續政策鋪墊

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所有資源都能自給自足的國家,其耕地面積達1.4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86公頃,遠遠高於世界人均耕地指數。

在國際油價高位運行、政府財政收入充裕的時期,俄精英們已經意識到,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能源等資源類產品在財政收入和GDP增長中所佔份額過半,已是影響到俄羅斯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嚴重問題。2000年普京執政後,將農業視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並指出“沒有俄羅斯農業的復興,就不可能有俄羅斯經濟的復興”。

2006年12月,普京簽署頒佈《俄羅斯聯邦農業發展法》,為農業發展領域國家社會經濟政策的實施確定了法律基礎。該法確定了國家農業政策的目的、原則、實施措施,以及農業發展領域國家支持的主要方向。俄羅斯認為,能用本國糧食生產出滿足國內居民需求的符合要求的食品,就意味著俄羅斯糧食的質量安全狀況良好,相反則不佳。2010年1月,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簽署了“食物安全構想總統令”。

2012年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後,農業被俄視為重點保護領域。為儘快提高農業競爭力,政府和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2013年,俄羅斯對農業的補貼率為13.5%,補貼額為1904億盧布(約合57.7億美元),同比增長28%。為了扶持農機設備產業的發展,自當年1月1日起,俄羅斯政府大幅提高對國產農機設備的補貼幅度,由15%提高到30%。

同年,俄政府向俄羅斯農業銀行注資300億盧布(約合10億美元),以確保銀行資本充足率,可以向農工綜合體領域的中小型企業、農業消費合作社、農民(農場主)和私人企業家提供貸款。

●“糧食是我們的石油”

2012年,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額高達460億美元,農產品進口約佔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4%,其中肉奶和酒類超過30%,俄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

2014年因克里米亞問題引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相互制裁,俄農業領域的進口替代得以提速。該年6月,普京簽署一項進口禁令,自8月7日開始禁止或限制從部分西方國家進口農產品,具體商品清單包括肉類、奶製品、蔬菜和水果。這一進口禁令大大刺激了俄羅斯本國農產品的生產,還為佔領國內外市場創造了條件。

就在這一年,俄農產品出口額達189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創下歷史紀錄。2015年,糧食出口貢獻了全年1460多億美元貿易順差中的近200億美元,農作物成為繼能源之後俄羅斯的第二大出口產品。2017年,俄羅斯小麥出口增長1/3,達2200萬噸,繼續鞏固俄全球最大小麥供應國的地位。

農作物的連續創紀錄豐收是農產品大規模出口的保證。俄羅斯農業作物面積近年來大範圍擴張,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農業土壤和灌溉水利等農業系統的改良,施用更多的無機肥料和利用現代化技術,以增強土壤肥力和增加糧食產量。

2016年,俄羅斯對農業領域投入為2150億盧布(約合33億美元)。2017在國家資金扶持繼續保持在2200億盧布以上規模(約合34億美元)的基礎上,還引入了對農業企業優惠貸款的機制,以增強農業投資吸引力。即使是在被稱為“史上最嚴苛”的2017財年,俄羅斯對農業的投入也沒有降低。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俄羅斯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將從進口替代過渡到出口導向。俄國內市場的飽和有助於農產品價格下降,而盧布的貶值也賦予了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更多的競爭優勢。

●中俄合作新機遇

2014年8月7日起實施的俄羅斯農產品進口禁令,確定了包括中國、伊朗、土耳其等在內的10個國家成為俄羅斯新的食品供應國,俄將逐步增加從上述國家的食品進口量,以彌補國內食品市場的不足。這為中俄農業合作創造了新的機遇和空間。

2012年普京再次當選總統後,俄“向東看”戰略得以提速,遠東地區的農業開發進入了重點實施階段。中國資本在俄羅斯境內對農業項目的投資,成為中俄農業合作的重要環節。2015年,中國對俄羅斯農業的直接投資達29.61億美元,同比增長367%,已從單純的種植業、養殖業轉向了加工、倉儲、物流等農業生產的全部產業鏈。

中俄兩國在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合作空間廣闊。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尤其是2015年中俄兩國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協議的簽署,兩國在農產品、農業產業投資、農業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深入發展。

2018年11月7日,《中俄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發展規劃(2018-2024)》獲批,農業成為在俄遠東地區開展中俄經貿合作的七個優先領域之一。可以期待的是,在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以及中俄建交70週年活動框架下,未來的中俄農業合作將結出累累碩果。

崔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