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宮》第一期講解

之前有了解過《上新了,故宮》,節目定位為原創文化季播節目,並將作為紀錄片《紫禁城》的階段性成果;主要賣點為故宮未開放區域首次亮相,節目嘉賓進入其中進行歷史文化故事的探索;節目主要形式為“文化創意新品開發員”,演員鄧倫、週一圍及神秘嘉賓將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故宮博物院的珍貴寶藏和深厚的歷史文化,並聯手設計師和高校設計專業學生大開腦洞,每期節目都將製作一個具有文化創意的寶藏衍生品,讓故宮文化被更多年輕人“帶回家”。

《上新了,故宮》第一期講解

這第一期,節目組將視角對準了乾隆的秘密花園——倦勤齋。

“倦勤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的東北部,即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的北端,有一處建築,面南向,北靠紅牆,東西共九間,是寧壽宮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名為“倦勤齋”。其正中前簷下懸乾隆御筆“倦勤齋”匾額。乾隆曾在 符望閣內題詩中寫“耆期致倦勤,頤養謝喧塵”,倦勤齋的名字也得於此詩,取“耄期倦於勤”之意。不過 乾隆做了太上皇后並沒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權利,所以也並未在這裡居住,更多時間這裡成為乾隆聽戲消遣的場所。”

倦勤齋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乾隆內心的需求,他愛江南風光,為此不惜勞師動眾的六下江南;他愛竹,但北京的天氣不足以讓竹製品長期保存,為此他耗費大量和田美玉和金絲楠木做成了仿竹製品;他愛王羲之,為此打扮成江南書生模樣還命人畫成畫流傳至今。

作為自命十全老人的乾隆,他將愛好和內心的憧憬結合起來還原了他內心的烏托邦。倦勤齋就是這個縮影

有時候我也在想,乾隆他心中的烏托邦明明唾手可得,卻決然放棄是為了什麼?也許所有的理想,人與人的感情,所有理應出現的掙扎,無法逃脫的命運,最後的人生,這些都是人們自己的選擇。我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有時候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有時候是選擇一種行為,有時候是選擇一個人,有時候是選擇一種理念,更多的時候,是選擇我們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吧。

隨著節目組的鏡頭我開始欣賞倦勤齋的內部,“就建築而言,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內簷裝修部分,東五間和 西四間各有千秋。東五間的裝飾工藝以竹黃和雙面繡為最。 西四間最重要的裝飾是170平方米的通景畫。是由歐洲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借鑑了歐洲教堂中的天頂畫和全景畫的形式而移植於清代宮廷內的。

最令人矚目的是室內頂棚及西牆、北牆上滿繪的圖畫,而且這些圖畫保存得比較完好。頂棚彷彿裸眼3D版的視覺效果讓人不由感嘆古代工匠的神奇。”

這個地方還在各個隔斷之間放置了大量的鏡子,彷彿像是乾隆告誡自己,夢與現實間的區別,江南風光再好,他終究不可能放棄這江山;金絲楠木天潢貴胄,可是終究輸了幾分竹林雅緻;王羲之天命風流,可是他一刻也不能忘自己乃大清天子。

雖倦勤可從未鬆懈,這也許是天子的悲哀。

根據節目所說倦勤齋2020年將會修繕完畢對外開放,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在觀看過程中,我始終被故宮的細節各種所吸引,比如一開頭單院長說的200多隻貓,那隻萌萌的加菲橘貓真的好可愛;比如新品開發官跟工作人員打招呼喊老師的口吻;比如九龍壁那個木頭的小傳說,可以看出節目組有在好好考慮趣味性和故宮文化相結合。

說完節目我來說說嘉賓,蔡少芬她特有的港普還有亂入的皇后回宮真的給節目帶來了笑點;週一圍他的臺詞聽了非常舒服,小劇場也拿捏的恰如其分,合理的揣測了乾隆的內心世界;鄧倫,他作為一個節目的引子,負責串聯起故宮工作人員,週一圍的小劇場以及推動上新文創產品的環節,還有必不可少的口播廣告←_←(插句題外話,他真的好白,尤其外景簡直白到曝光,),這樣一來整個節目既有了綜藝的趣味性又有了紀錄片的內涵,作為第一期嘗試我覺得還是不錯的,節目質感很高級。

最後文創的環節那一套彩妝收納將現代女子需求和古代工藝相結合,做出的文創產品也是相當出色,不知何時才能上市。

期待第二期的播出,節目又會帶領觀眾去探索故宮的哪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