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第一疑案——孔子殺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的歷史疑案,需要用兩篇文章,才能徹底解析:《諸子經典故事考證》和《孔子殺少正卯》。

《諸子經典故事考證》

在讀經典中,有時需要對其作簡略考證。下面分享一下鄙人的心得。 諸子經典中的故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真實的史實。二是以史實為基礎,作了一定的修飾,具有寓言的性質。三是完全虛構的寓言故事。

要捋清何為史實,何為寓言。有兩種方法:一是找出史料中的鐵證。二是看其是否符合邏輯,合乎情理。

一、鐵證。

在《荀子》、《列子》、《呂氏春秋》等大量的先秦典籍中,都有相同記載——“子產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左傳》的記載卻不同——“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在以上說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應當以史書《左傳》為準:即誅鄧析者,駟顓也。若對其考證,子產死於魯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而直到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鄧析才被殺。

子產比鄧析早死二十一年,根本沒有殺鄧析的可能。因此,子產殺鄧析當是寓言故事,駟顓殺鄧析則為史實。 “子產比鄧析早死二十一年”,這就是鄙人所言之鐵證。

二、合乎邏輯。

在沒有鐵證的情況下,可通過邏輯推理來判斷。

在《莊子》一書中,孔子困於陳蔡之事被屢次提及。且有五個不同版本,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孔子在絕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揚道家思想。另一類則是孔子起初並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點撥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撇下弟子、拋棄學業、扔掉書籍、脫下衣服、光著屁屁、挺著雞雞,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獸,並與之為伍。 雖沒有鐵證,但孔子之行不符合常理,不合乎邏輯。也可認定其並非史實,而是在史實的基礎之上,對孔子困於陳蔡作了修飾,具有寓言的性質。

在《淮南子·道應》中,有孔子與顏回的言行: 顏回謂孔子曰:“回忘禮樂矣。”仲尼曰:“可矣,猶未至也。”異日復見,曰:“回忘仁義矣。”仲尼曰:“可矣,猶未至也。”明日復見,曰:“回廢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洞於化通,是謂忘坐矣。”仲尼曰:“洞則無善也,化則無常矣。丘請從之。”此後,孔子便拜顏回為師,追隨其左右。這無疑是純粹虛構的寓言。

在道家經典中,孔子言行處處宣揚道家思想。而在法家經典中,又處處在宣揚法家主張。 在《韓非子·內儲說》中,有一則故事: 魯國失火,藉助風勢會燒到國都。此時人們都在打獵,無人救火。魯君便求於孔子。子曰:“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無救也。”又曰:“事急,不及賞。若救火者盡賞之,傾國庫之資不足以賞。必用刑罰。”孔子遂即下令:“不救火者,比降背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罰。”火勢迅速被撲滅。 首先,此故事完全符合法家重刑輕賞的主張。其次,還不符合邏輯:發生火災時,人民都在追逐野獸。即使頒佈法令,正在追逐野獸之人又豈能看到。所以,此故事當為純粹虛構的寓言。

在《外儲說》中,還有一則故事: 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儒者弋乎?”匡倩答曰:“儒者即不下棋,也不射鳥。下棋是以殺帥為勝,射鳥是以下射上。兵士殺帥,以下犯上,都有違禮義。故儒者不為之。”孔子此時也現身說法:“與其使君諂下,寧使民諂上。” 故事中的孔子以及儒者匡倩宣揚的是法家的君本位主張。並且,孔子本人射鳥,但不射歸巢之鳥。這兩點足以證明,此故事是韓非子虛構杜撰的。

在《韓非子》中,孔子絕大多數言行皆符合法家思想。只有《五蠹》之一處例外: 魯人隨國君作戰,三戰皆背。仲尼問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養之。”仲尼以為孝,舉薦其為高官。韓非對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與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與法家的忠,在此爭鋒相對——儒家是國以家為本,法家是有國才有家;儒家是有父才有子,法家是有君才有臣。

此故事當為史實。並且,可對其作進一步推敲考證。魯人當為獨子。周禮規定,父母年邁,家中只有一個兒子者,不用服役。也正因其家中只有一子,才會“身死莫之養。”孔子此舉,不但彰顯孝行,還維護法紀。

除孔子本人外,其弟子也被韓非選中,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在《外儲說》中,有一則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子之妻去市集,其子隨之而泣。妻曰:“汝還,顧返殺豬而烹之。”妻市集而歸。曾子欲縛豬而殺之。妻止之曰:“吾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可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也,聽父母之教。今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也,非以成教也。”遂殺豬烹之。 單看此故事,顯然是闡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都影響著孩子未來的身心。父母必須一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孔子謂之——父父、子子,即父親先守父道,才能要求兒子守子道。 此故事中,曾子的言行事蹟既符合儒家思想,又符合曾子的一貫作為。並且,故事中符合情理,合乎邏輯——曾子之妻去市集,其子隨之而泣。完全符合幼兒常常粘父母的天性。在沒有鐵證反駁的情況下,可姑且認定此故事是真實可信的。

當然,韓非子講此故事的目的,並非宣揚儒家思想——重視教育。而是宣揚法家之信——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故明主標信,如曾子殺彘也。

在《韓非子·外儲說》中,還有一則姜太公誅二居士的故事: 太公望封於齊,齊有居士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掘井而飲,無求於人也。太公望至於營丘,使吏執而殺之。周公旦居魯聞之,遺書急發之:“夫二子,賢者。何以殺賢?”太公望曰:“二子不仰君而食,無求於人。爵祿無以勸,刑罰無以威。無益於君也,是以誅之。”

故事中,姜太公之舉並不符合其一貫作為——姜太公並未誅殺不臣於周的伯夷、叔齊。但卻完全符合法家思想: 《韓非子·八說》有曰:“輕爵重身,則民難使。” 《八經》有曰:“賞莫如重,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必,使民畏之;毀莫如惡,使民恥之。” 《外儲說》又曰:“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 雖然沒有鐵證,但我們依然可以認定,姜太公誅二居士並非史實,而是韓非子虛構的寓言故事。是為宣揚其法家思想——即使你沒有觸犯刑法,若不為君主致死盡忠,那你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誅殺之是替天行道。

《韓非子》中有《難一》、《難二》、《難三》、《難四》。此四篇中共有歷史故事二十八則,在故事之後,是孔子的評論,以及普世價值觀。韓非子對這二十八則歷史故事,站在法家立場,闡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觀點。這四篇的歷史故事,應當為全部史實,而非寓言。

《外儲說右上》中還有一則故事: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以天下傳之於匹夫,不詳也。”於是,堯誅殺鯀。還有孔子之言:堯知舜之賢,並不難。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誅殺諫者,獨斷專行。

此故事不符合孔子的一貫言行: 晉平公宴飲群臣時,稱:“莫為人君之樂,其言弗違之。”師曠以琴撞之。晉平公問其故。師曠曰:“今有小人言於側,故撞之。”左右欲問罪於師曠。平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孔子稱讚晉君:“晉平公非不痛其體,欲來諫者也。” 顯然,無論是堯誅殺進諫者,還是孔子贊堯能獨斷專行。皆是韓非杜撰的寓言故事。只有柏楊之類思維邏輯混亂的弱智,才會信以為真。才會大肆批判堯、孔子和太公望。

在先秦時代,不僅在各個學派的著作中,常以孔子為代言人,假託孔子之言,述己之志。就連勸酒之時,也會搬出孔子。趙國公子平原君在宴請孔子的七世孫孔穿(字子高)時,曾勸酒道:“昔有諺語: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古之聖賢,無不能飲。子何辭焉?”子高曰:“穿之所聞,聖賢以道德勝人,而不以飲食勝人。”平原君對曰:“既如先生所言,此言何生?”子高曰:“生於嗜酒者,世人以作勸酒之辭,非實然也。”

在讀書為學時,一定要學子高。捋清何為寓言,何為史實。且不可學胡適、柏楊之流,而貽笑大方。

附錄一:2014年巴西世界盃季軍爭奪戰,荷蘭隊門將西萊森指揮隊員排人牆時,屁股倚靠門柱。有網友在他屁股下面PS了一個馬桶。西萊森屁股倚靠門柱的動作是真實的,但他屁股下馬桶卻是網友PS的。

中國歷史第一疑案——孔子殺少正卯

附錄二:二戰時期,有一張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參加雅爾塔會議的合影。網友卻照片中,PS了幾位美女。 諸子經典中有很多寓言故事,都是以史實為基礎,進行了PS。就如同西萊森屁股下的馬桶,以及三巨頭懷中的美女。

中國歷史第一疑案——孔子殺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

孔子一生所為之事,最為今人詬病者,既非見淫婦南子,亦非為求官飢不擇食。而是殺少正卯。

此事見於《荀子·宥坐》:孔子攝魯國相,聽朝七天而誅少正卯。弟子質問道:“少正卯是魯國的文化名人,夫子誅殺他,難道沒有錯嗎?”孔子曰:“人有五惡: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且居處聚徒成群,言談飾邪營眾,對此小人之傑雄,必誅之……”由上可知,少正卯不僅是魯國貴族,還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且有不少的粉絲。

孔子殺少正卯之事在WENGE期間,被大肆渲染。孔子被描繪成奴隸主階級頑固派,少正卯則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以講學為業,通古今之變、鼓吹革新、反對奴隸制。稱孔子殺少正卯,是奴隸主階級的反革命集團對新興地主階級革命志士的殘酷鎮壓。

今天,階級鬥爭之說逐漸淡去。對其批判也更與時俱進。說孔子不依法定罪,單憑主觀臆測殺人。是踐踏法律,扼殺言論自由,搞文化專制。

對於孔子殺少正卯之事。後世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此事是完全虛構的,且根據頗為充分:

為何後世沒有留下少正卯學說的著作?並且在此後至《荀子》成書兩百年內,所有諸子著作、史書均無此事記載。就連對儒家學說進行猛烈批判,甚至對孔子進行人身攻擊的《墨子》,也對此一字不提。

並且,少正卯的身份是魯國貴族大夫。對無罪大夫,國君尚不能輕易誅之,何況孔子?

另一種觀點認為,此事完全屬實:

因為孔子誅少正卯之事,在《荀子》、《孔子家語》、《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少正卯的學說著作沒有流傳於世,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所致。

鄙人今天也來攙和一把,以圖解開孔子殺少正卯的歷史疑案:

先秦諸子們普遍擅長假借聖人之口,抒己之志。墨子在《非樂》中,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稱聖王堯舜是反對音樂的,“其樂逾繁,其治逾亂。”而荀子在《樂論》中,批判墨家的非樂主張時,則稱“樂者,聖王之樂也。可以善民心,易風俗。故聖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聖王們是非樂,還是樂樂?依據的不是史實,而是諸子們的觀點和主張。

荀子在《性惡》中,對孟子的人性本善論進行猛烈批判。並且對人之本性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證。其論證之充分,論述之嚴謹,遠遠超過孟子和告子。即便如此,荀子在此篇最後,還是拉出聖王——堯舜也認為,人性是惡的!(當時我差點暈倒)

並且,在先秦諸子中,最擅長通過講故事,來闡述和論證自己觀點和主張的,當屬荀子、韓非師徒。

荀子為了抨擊以墨子為代表的鬼神論者,在《解蔽》中講述了一個精闢的小故事:“夏首之南有人焉,名曰涓蜀梁,其為人怯而愚。夜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仰視其發,以為立魅。背而走,致其家,氣絕而死。豈不哀哉!”荀子稱,大凡認為有鬼神者,都是在自己意識不清醒時作出的錯誤判斷。涓蜀梁疑鬼而死,其真實性不可查也。

韓非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韓非子》中的故事不計其數。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只有極少數,如吳起吸膿。相當一部分是完全虛構的,如守株待兔、孔子救火。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事實根據,但被韓非修飾過,如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孔子去衛。故事大王《韓非子》告訴我們,對諸子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切不可以正史視之。

正如《莊子·寓言》所說:“寓言十分之九,假託他人之言論之。”假託他人之言的寓言故事,又豈能當真?!

在《荀子·宥坐》中,記載的全部是孔子的言行,頗似《論語》。但《論語》是真是地記載孔子言行。而《宥坐》卻是假孔子之言,述荀子之志。如:子貢問孔子:“君子見大水必觀,是何也?”孔子曰:“夫水:主量必平,似法。出入則潔,似教。萬折必東也,似志。……似德。……似道”孔子此言雖極富哲理,亦十分精闢。但斷不會出現在《論語》中。因為這荀子是借聖人之口,述己之言。

荀子還在《宥坐》中,假託孔子殺少正卯之事,為自己“元惡不待教而誅”的觀點服務。誰若以此認定此事是百分之百的史實,那就真成白痴了。

假設《宥坐》中,孔子殺少正卯的故事確實是屬於極少數情況,是完全真實的。那為什麼《墨子》不抓住這孔子這一最大的把柄,來進行人身攻擊呢?為什麼少正卯的學說著作沒有流傳下來?

焚書坑儒是唯一的可能解釋。這一解釋是行不通的:

若少正卯和楊朱一樣,所有著作全部毀於焚書坑儒。為何《列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作中,對楊朱都有提及。甚至可見其大致思想——“重生,貴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對少正卯卻一字不提?難道少正卯是項少龍?!

由上可知,孔子殺少正卯之事,有兩種可能:

一是本故事純屬虛構。

二是卻有此事,但被荀子修飾過——少正卯並不是某學派的代表人物和文化名人,更不是因“歪理邪說”和“五惡”被孔子所殺,他僅僅是個普通的貴族,因犯罪而被孔子依法處決。

在這兩種情況,究竟哪種情況屬實?司馬遷給了我們回答。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這與《荀子•宥坐》中,孔子被唐僧附身後,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完全不同。還有孔子的年齡等具體時間,足見司馬遷確實對此事進行了嚴謹的歷史考證。

按照《史記》記載:孔子當時是大司寇代相,少正卯因犯罪亂政而被孔子依法誅殺。

首先,《史記》被後世公認為“良史”和“實錄”的史書。其真實性與可信度,是諸子著作中的寓言故事無法比擬的。

若依《史記》之說,少正卯是因犯罪亂政被孔子依法處死。那一切疑問都隨之解開:

一、少正卯並不是什麼學派的代表人物,而是一個普通的貴族,當然不會留下學說著作。其他諸子著作中,才會對其未提一字。

二、少正卯是因為犯罪而被孔子所殺。孔子是執法嚴明。對孔子攻擊最為猛烈的《墨子》,如果提及此事,那就是在讚揚孔子維護法紀。歌頌孔子之事,《墨子》絕不為之。

三、少正卯是一個普通的貴族,影響不大。所以,《戰國策》、《國語》等“史書”中,均無此事的記載。

下面再列舉一個與孔子殺少正卯雖不相同,但卻類似之事——子產誅鄧析:

《荀子》、《列子》、《呂氏春秋》等大量的先秦典籍都有相同記載——“子產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左傳》是唯一有不同記載的著作——“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在以上說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應該以史書《左傳》為準:即誅鄧析者,駟顓也。若對其考證,子產死於魯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而直到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鄧析才被殺。子產比鄧析早死二十一年,根本沒有殺鄧析的可能。因此,

子產誅鄧析當為寓言故事,駟顓殺鄧析則為史實。

故對先秦故事之真偽,不能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應當以史書為準。

我們再回顧《荀子·宥坐》,孔子在長篇大論中也稱:“子產誅鄧析。”前文有言,子產並未誅鄧析。這更進一步證明了孔子之所以滔滔不絕,並非被唐僧附體。而是被荀子附身。是荀子假借孔子之口,來為自己“元惡不待教而誅”的觀點服務。鄧析與少正卯被誅之史實,在此處成了任由荀子打扮的小姑娘。僅用一個寓言故事,就搞得三界大亂,天翻地覆。並非荀子前輩太給力了,而是後世學者太不給力,分不清何為史實,何為寓言。

中國歷史第一疑案——孔子殺少正卯

最後,鄙人提醒某些學貫古今的文化名人(如胡適、柏楊之流)。在讀書為學時,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切不可將寓言視為正史。更不可人云亦云,而貽笑大方。

附錄:西漢時,王尊任安定太守,查出五官椽張輔利用職權貪贓枉法,王尊把張輔比喻為少正卯。並將張輔逮捕入獄,處以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