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神奇的小飛機

那隻神奇的小飛機

兒時那年秋天,我睡完午覺便出了門。一個人獨自走在無人的小村街道上。微風襲來,昏黃的陽光照在身上,有種暖洋洋的感覺。我捂住臉,不自覺的從指縫裡去偷偷的望向太陽公公。公公並沒有給我露出笑臉,只是照得我的眼睛生疼。

抹了抹生澀的眼睛,我傻樂呵著跑了起來。突然,一隻灰色的小飛機從我頭頂歪歪斜斜、慢悠悠的飛過。一種巨大的喜悅和震撼填滿了我的心田,我以最快的速度追了上去。但是,無論我跑得多麼快,我和小飛機之間的距離彷彿就像我和電視裡的小人一樣遠。我跑得精疲力盡,但最終它還是跑到了別人家的屋簷後面,去到了一個我所不知的神秘所在。

我興奮的跑回家裡,跟父母說了這隻灰色的神奇小飛機。他們敷衍著,然後忙自己的事了;我又跑去跟我的小夥伴們說了我的所見所聞,他們衝我喊著“騙子,騙子.......”。那天,我跟遇到的所有熟人說起。其結果可想而知。現在對於兒時的記憶大半都記不得了,好像這件事從沒發生過。但是,我總會時常懷念那天溫暖的陽光和飛走的小飛機。

那隻神奇的小飛機

在《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回憶錄一書中,當世他三四歲,發生了第一個他能記起的夢,也是終生難忘。“夢中,我站在這片草地上。在那裡,我突然發現砌有磚壁的方形暗洞,之前還從未見過。我好奇地前進,向下望去,見到通向深處的一條石階,我畏首畏尾的走下去。下面有一扇拱門,隔著一道綠簾。簾子又大又沉......十米見方的房間.....中間一條紅毯從入口鋪到低臺。臺上放著御座,金碧輝煌......上面還有什麼。那是龐然大物,幾乎觸頂......它由皮膚和鮮活的肌肉組成......顱頂上獨具隻眼,木然上顧。我簡直嚇癱了。在這難捱一刻,我突然聽到好像家母從外面上方喊:“對,可要看清了。這是食人者””

我不想談此夢的含義。這個夢對於他而言也是重要的,以他所說:“是誰把上下界組合起來,以此定局,使我後半生充滿狂風巨浪?誰讓人心情濃重地預感到人生成熟歲月而攪亂了純真、無所苛求的童年?”

這種體驗不管是有關喜悅還是恐懼,抑或著發生在現實或者夢中,總是那麼的深刻和震撼。

它以一種與基本常識背離、或者是一種表面上看似褻瀆神聖的方式發生,來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不只如此。就像有陽光,就會有影子。萬物從陽光中各取所需,而宇宙絕大空間卻充斥著黑暗。這裡的黑暗並沒有消極的意義,就如影子也可以供人乘涼。小飛機事件也可能是發生在我的夢中。但這件事的意義,卻是真正的打破了我矇昧的童年。我成長的過程中,許多時間也總是獨自玩樂,喜歡去尋找那些自己才能發現的“小飛機”。

那隻神奇的小飛機

在我尋找小飛機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幽深而空靈的喜悅卻越來越弱越來越少,直到幾乎磨滅怠盡。“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和大多數小夥伴們一樣,少年時的我發現除了少數的時光,我是真的並不喜歡大多數我的生活軌跡和活動。我總是被安排,總是在做一些自己並不喜歡做的事情。除了少數和小夥伴們打鬧的時光,我總是喜歡沉浸在武俠和神話世界中。原因只是因為他們夠有趣、夠神秘、夠自由。它們總能觸發我的“小飛機”情緒,讓我能感到一種深沉的滿足感。直到青年時期,我總不能一直去沉浸到虛幻不實的武俠中,我必須要找到另外一種有趣而有意義的寄託之物,不至於過於沉溺在自我幻想中,並且還能連接我的那時的武俠情懷。奧,對了,我找到了,那就是哲學和佛道兩家的東西。因為,根據我那時所知,他們兩者之間確實有種內在的聯繫。在上課打盹時偷看的武俠書中,那些瀟灑神秘的頂級級大師和高手總是這兩家出身。於是,我把它們當武俠書籍去讀,期望從中能悟出”降龍十八掌”,順便成為救世濟窮的大俠,名聞天下。

小飛機把我帶到了現在。“絕世武功“

我沒練成,但比這更好的是我找到了這隻小飛機,並且抓住了它。有時小飛機會自己又跑沒影了,但我知道它總會還回來的。不論我在這裡還是在那裡、是貧窮還是富有、是孤單還是喧囂。它總會知道我在哪,總會找到我。小飛機是和天空有關的,我喜歡一切與寬廣的天空有關的東西。我有時會觀察天空太久,以至於晚上做夢,自己會墜入無邊的天空,然後再融化進去。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一種渴望與自然和宏大親近的孺慕之情,就如子女對母親的一種情懷。

我不太喜歡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並不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是人們變得強大了,我們幾乎無所不知,便再也不會對自然存在一種宗教般的敬畏和守護之情。人們以為:人定勝天,自然只是我們進化中的材料而已。科學與技術能改造一切,技術只應當滿足人類無止境的需求和所謂的發展。其他,都只是次要的。在這個滿是需求(慾望)的時代,很少有人去問問我們的所需到底對不對,到底有沒有必要,它們能讓我們更幸福嗎?捫心自問,他們是會把我們導向一個美好的未來,還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深淵。為什麼物質越來越豐富,我們還是不能做自己喜歡而有趣的事,在自由的時光中,去發現更多美妙的東西。

哲學家們常說“知識越多,未知也越多”。但是,我並不推崇“反智”的方式讓人們去倒退到原始生活中。技術的進步應當是以推動人們“精神思想道德”的提高而服務,而不是使之趨於墮落。強大的武器應當受之於有責任感有道德的人。如果技術進步太快,便會極大的放大人性中的惡與卑微。然後,不斷循環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在現在這個時代,說起思想道德的提升,大家總會嗤之以鼻,覺得枯燥無味或者是一堆空口白文。這也不能怪人們,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不乏好的文化和思想被一些帝王當做奴役人民的工具。導致,現在人們在潛意識中都會拒絕去談這麼空泛的東西,怕一不小心就被套路。但是,論語中:“貧而樂,富而好禮”,確實是一種絕好的社會範本。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便是去掉現在的“唯成功”論,去掉現在的鄙視鏈。能讓大家各安其位,自得其樂。

自己的道德修養高才能去感受快樂和創造快樂。然後,把自己抵達快樂的方法去告訴所有其他的人,從而整個社會便自然達到和諧發展。

聖賢之學的根本目的便是在此。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這種感受力和傳播度。

不同時代與國家總有著自己一套合適的價值觀和現象,所以生活在其中的我們,總會有著一類相似的思想和價值觀。顯然,某一思想和方法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然而穿過歷史的長河,其中卻總有一種恆久的自然與人性規律在運作。久遠的不知何時,古聖賢們開始反思自我與子孫的救贖之道,然後他們偉大的思想傳之後世。我們的民族在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在一次次災難和廢墟中重生。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至今為止古文明未被中斷”文明古國。它一次次依靠民族文化之精神力量凝聚他的子民,同化所有的侵略者。世界上一切的社會矛盾都是思想的問題,而好的文化的傳播和教化是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只是希望在這個西化嚴重的時代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