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手三陽經為“齒脈”“肩脈”“耳脈”?

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在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十一脈”中,分別稱為“齒脈”、“肩脈”、“耳脈”,張家山漢墓竹簡《脈書》所載與此相同。

為什麼稱手三陽經為“齒脈”“肩脈”“耳脈”?

這些命名,與“足臂十一脈”著眼於四肢(手足)分陰陽的命名法不同,而是著眼於經脈的上端——經脈所到達於頭身的主要部位。手陽明經主要到達齒部,故稱之為“齒脈”;手太陽經主要到達肩部,故稱之為“肩脈”;手少陽經主要到達耳部,故稱之為“耳脈”。這齒、肩、耳部,分別又是各經脈主治的重點。這種規律,從帛書原文的經脈循行部位、“是動則病”和“是主治所產病”項下可反映出來。原文錄之如下:

(1)齒脈 起於次指與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頰,入齒中,夾鼻。是動則病:齒痛,朏腫。是齒脈主治其所產病:齒痛,朏腫,目黃,口乾,臑痛,為五病。

為什麼稱手三陽經為“齒脈”“肩脈”“耳脈”?

(2)肩脈 起於耳後,下肩,出外(廉),出□□□,乘手背。(此句乙本作“出臂外,出指上廉”)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脫,似折。是肩脈主治其所產病:頷痛,喉痺,臂(簡書作“肩”)痛,肘痛,為四病。

(3)耳脈 起於手背,出臂外兩骨之間,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動則病:耳聾,渾渾脬(焞焞),嗌腫。是耳脈主治其所產病:目外眥痛,頰痛,耳聾,為三病。

從原文可以看出,齒脈循行“入齒中”,病“齒痛”,主治“齒痛”;肩脈循行“下肩”,病“肩似脫”,主治“肩痛”;耳脈循行“入耳中”,病耳聾”,主治“耳聾”,這與臨床上應用的手三陽經的主治重點是相致的。這種主治重點,一般是指四肢部穴位的遠隔作用而言。如牙齒痛,多取手陽明經的合谷、二間穴;肩臂痛,可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養老穴;耳疾,可取手少陽經的中渚、外關穴等。

為什麼稱手三陽經為“齒脈”“肩脈”“耳脈”?

從齒脈、肩脈、耳脈的命名似可說明,《脈書》的記載已不是單純關於經脈循行部位的描寫,而是總結出四肢部經穴的遠道主治規律。齒、肩、耳不單純是從經脈的最上端著眼(齒脈止於鼻,肩脈起於耳後),也不是因為文字倒敘的關係而從上部命名(其中僅肩脈是從上而下敘述),較為充足的理由只有從該經脈的遠道主治重點來理解。

為什麼稱手三陽經為“齒脈”“肩脈”“耳脈”?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