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圖書消費人口同比增長19%,一年增長閱讀人口近3000萬。每年新書不斷出版,閱讀也是需要技巧的。著名作家楊義說過:讀書不可賣弄竅門,卻又不可不尋找竅門。《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一本將閱讀技巧,掰開揉碎了展示給讀者的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將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著重講解了分析閱讀的技巧和規則。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由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兩位作者共同完成。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四個層次的閱讀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基礎閱讀相當於小學生的基礎閱讀階段:會識字、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會讀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技巧。換句話說,就是你要知道“這個句子在說什麼?”大部分人都停留在這個階段。

檢視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稱之為“在有限的時間裡,最完整的閱讀”,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檢視閱讀分為兩個步驟,一個是瀏覽,一個是粗淺閱讀。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瀏覽就是看書名、序言、索引,粗淺閱讀就是大概地將一本書從頭到尾粗看一遍。檢視閱讀相當於地圖,通過檢視閱讀,能知道對於一本書,哪裡需要細看,哪裡需要重點看。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巴爾扎克曾說過:“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檢視閱讀之後,要知道四個問題:

  1. 這本書在說些什麼?
  2. 書的架構是什麼?
  3. 包含了哪些部分?
  4. 屬於哪一類的書?

一本書閱讀的時候,用不同的速度看,才是正確的閱讀速度。通過檢視閱讀,可以讓接下來的閱讀,做到心中有數。 和檢視閱讀相對應的,分析閱讀就是“無限時間裡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能讓一本書成為自己。

主題閱讀,也是比較閱讀,很多讀書高手一直在做的一件事。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很多本書。

雖然《如何閱讀一本書》將閱讀分為了四個層次,但是這四個層次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一定是先有了基礎閱讀的能力,才可能進行後面三步的閱讀。高手是可以同時進行四步的,而作為新手,最好能分開練習每一個閱讀層次,等熟練了,就可以將幾個層次的閱讀,同時進行。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閱讀原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們都是凡人,排除天才,一般人的閱讀技巧是可以鍛鍊的,有的人看書之後,只有一個體驗,那就是這本書挺有意思,這本書具體說了什麼——不知道。而有的人卻能對看過的這本書,說出個子醜寅卯來。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你是否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讀者。《如何閱讀一本書》指出閱讀的時候,越主動閱讀的效果就約好。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四個基礎問題

宋朝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另外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說的就是要帶著疑問去讀書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在開始看一本書之前,要先問自己四個基本問題:

  • 這本書整體談什麼?
  • 具體的細部說了什麼?
  • 說的是否有道理?
  • 和我有什麼關係?

帶著這四個問題去看一本書,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閱讀的熱情,這四個問題就好比藏寶圖裡的線索,有了線索,就知道對於這本書,重點要看哪些內容。

除了帶著問題閱讀,在看的時候,還要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著名作家唐弢在寫《魯迅傳》時,想起魯迅說過自己從不喝酒的原因,但是卻想不起來這話出自哪裡,找了半年都沒有找到,後來唐弢某天隨意翻書的時候,才看到是蕭紅寫的文章裡。

很多人的書看完還是全新的,正確看書的姿勢,應該是一邊看一邊做筆記,畫線、圈圈、編號、寫感想,只要對你有啟發的,都可以記下來,而這些都能成為你更好地理解一本書的靈感。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分析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將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階段一→掌握架構

通過檢視閱讀,對要看的書有了大概的瞭解,接下來進入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要知道這本書在“

談什麼”。

瞭解一本書在談什麼,需要做四件事情: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閱讀書簡單分為實用和理論。實用的書,簡單來說,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做、應該做”的一類書,一般來說,有關指南類:如何烹飪、怎麼編程、如何做瑜伽,都屬於實用性的書,這類書經常會有“……的技巧”、“如何、應該、效果、意義”這樣的字。除了一般比較好分辨的指南類的書屬於實用性,還有“教導性”的經濟、道德論述,也都是屬於實用性的書,實用性的書會質疑任何事的目的。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理論性的書目的就是“傳遞知識”,告訴讀者“這是什麼””,理論性的書經常用的字是“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科學、哲學、歷史內容的書,歸為理論性的書。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敘述大意,說起來這好像是小學階段老師主要在教的內容,但是檢驗一個人是否真的理解了這本書,最好的方法,就是能用自己的語言,簡短地將大意說出來。斯科特·揚在《如何高效學習》中分享過想知道自己確實弄懂了,就去教一個8歲的孩子,能給孩子說明白了,那才是真的掌握了。

敘述大意是從整體性把握一本書,而列大綱,是從複雜度去掌握一本書,簡單來說,就是把這本書的提綱列出來,一開始不會列,可以按照書的目錄來,除了列出整體的大綱,還要列出每一部分細分的大綱。列好大綱,接下來進入到分析閱讀階段一的最後一步,就是找問題,明白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並且能夠將其中的邏輯排序。經過將一本書分類、敘述大意、列大綱、找意圖,就算完成了分析閱讀的階段一,能回答這本書“談什麼”,這個問題了。

階段二→詮釋意圖

階段二也包括四個規則: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飯要一口一口吃,閱讀也是要一步一步去完成,找關鍵字,就是那第一口的飯,找到關鍵字,才能明白這句話說了什麼。《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一般來說,專門用語,特殊字詞,屬於關鍵字,也可以說,讓你看不懂的、難以理解的字,都是關鍵字。找到關鍵字,還要明白這個字,對應的意思是什麼,寫書的作者是簡單的一個意思,還是自創的,或者是有兩三層含義的,這些對於讀者來說,都要弄明白,只有明白了作者提到的這個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才能和作者在同一個方向上,瞭解同一個事情。而不會變成雞同鴨講,看到最後,也不知道作者提到的關鍵字,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找到關鍵字之後,就要去抓主旨。一般來說,有關鍵字的句子,會是關鍵句,也有自己難以理解的,再就是作者的一些“前提、結論、聲明、觀點”。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主旨,《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用自己的話去講一遍,並且能舉一個例子。如果只是重複書中的話語,那就不是真正的理解。

找到關鍵字、關鍵句之後,就要找到關鍵段落,也就是找到論述,然後重新架構裡面的排序。這些重要段落,一般是藏在“結論、聲明、理由”中。作為讀者,還要能看得出來,哪些是作者假設的,哪些是證實的,而哪些又是作者自己的理解。找到論述之後,就要去找答案,看看哪些內容是作者已經解決了,而哪些又是沒有解決的。

關鍵字、關鍵句、找論述、找答案,就是分析閱讀階段二的四步。

階段三→評論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在沒有完整了解一本書之前,不要妄下評論。評論一本書裡有一般規則,也有特殊規則。一般規則,簡單來說,就是先理解完一本書,不妄做評論,分清哪些是知識,哪些是作者的個人經驗。特殊規則是從兩方面去評判一本書,從共識、主旨、論述方面,看一本書的知識是否充足、是否有錯誤、邏輯是否合理;從架構上,分析這本書是否完整。

經過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也就能對一本書理解地明明白白。

當然並不是每一本書都要做分析閱讀,而是看這本書是否需要。白居易《詠所樂》說:“獸樂在山谷,魚樂在陂池。蟲樂在深草,鳥樂在高枝。所樂雖不同,同歸適其宜。”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書,也是需要下一番心思的。

關於閱讀,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經典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東西,《如何閱讀一本書》是談閱讀的經典之作,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的內容很細緻,閱讀各種題材都有相對應的閱讀技巧,相信這一本書,會讓我們對閱讀這件事,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成年之後,靠的是自主學習,而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像你的私家老師,何不請到家裡,虛心請教一番,也許,會讓你對閱讀,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