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邏輯填空:如何更有效積累成語?

很多考生都會有這些疑問,我積累了很多詞,抄了很多易錯的詞語,也背下來了,但是做題遇到了還是錯,是怎麼回事?

行測邏輯填空:如何更有效積累成語?

第一個原因

積累的時候,只是機械的記下來了含義,沒有結合語境去理解詞語含義,對在什麼語境下使用這個詞語不夠清楚,以至於某一道題中能理解要去選它或者不選,但換一個新的語境還是選不對。比如:“矯枉過正”和“亡羊補牢”這兩個成語經常放在一起考,這兩個成語有相同之處,指的是遇到了問題要去改正,但是區別在於“矯枉過正”是糾正超過限度。如果題幹中有對策,但是沒有超過限度,那就不能使用“矯枉過正”,如果有超過限度,那就可以用了。如:家長們切勿“矯枉過正”,“乾淨”做過了頭也就失去了最初我們追求乾淨的目的了。在這個例子中,其實“矯枉過正”就非常合適。

第二個原因

積累的時候,其實沒有準確理解詞語含義,只是大概朦朧的知識詞語的表面意思,導致不會使用。比如“義不容辭”,這個詞語,一般學生的理解為是在強調不能推辭,但是具體是什麼不能推辭,卻不甚清楚。有一些同學甚至認為“義”是義務的意思,但是實際上,中國的成果來自古代,“義務”這個成語是來源於古代的,那就說明“義”的含義應該是古代就有的,而“義務”不是古代就有的含義,所以自然也不可能是“義不容辭”中的“義”的含義。在這裡,“義”其實是“道義”的含義,道義上不允許推辭,那就意味著只是在良心上、在道德上進行的約束,那就說明是可能拒絕的、可以不做的。比如在例句“成為全體水管站技術工作人義不容辭的事情”中,“義不容辭”就用錯了,因為作為工作人員是不可能推辭的。

針對這兩個原因

中公教育認為考生想要更有效的積累詞語,一是需要結合語境去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並且需要適當造句來去體會這個詞語的使用語境,只有會使用詞語才能在分析語境的時候更好的把握這個成語能不能選,這個詞語到底適合不適合這個語境。二是需要用語素聯想法去積累成語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準確的詞語含義,進而才有可能把題做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