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城牆,作為抵禦外敵入侵,保衛城市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其重要性尤為突出。在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城牆出現在新石器時期,在之後的時代裡,各個城池基本上都會修築城牆,像長城就是城牆的典型代表。

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長城

在中國古代史上能夠成為第一的城垣,也就是今天的主角——明城牆。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河,北帶玄武湖,並將歷代修築的城垣都囊括在其中,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牆,可謂是繼中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明城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並定都南京,其時,朱元璋採納了學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議,從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開始修建,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耗時27年之久,修築了蜿蜒盤桓達35.3公里,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造就了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史稱明城牆。

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明城牆

作為明朝開國帝都,明城牆的建造可謂凝聚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血。他曾親自到場監工,詢問工程進度,對於城牆質量嚴格把關,作為一個經歷過戰火紛爭的開國皇帝來說,城牆的重要性他比任何人都要明白。那麼如此重要的城牆如何保證它的質量呢?

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明長城圖示

當時對於城磚的要求極為嚴格,要求每塊城磚長40—45釐米,寬20釐米,厚10—12釐米,重為10至20公斤,以確保城牆的堅固和美觀。為修築南京城牆,朱元璋號令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5省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等近200個單位的百萬餘軍民承擔和組織人力製坯燒造城磚,將燒造好的城磚統一運往南京用於修築城牆。為修築南京的城牆,到底用了多少城磚,難以計數,工程如此巨大,數量如此之多,又要保證其質量絕對達標,其監管難度是非常之大的。朱元璋當時就聽從大臣建議,要求各地在城磚上燒製出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和制磚人夫、窯匠等至少5至6級責任人,最多達9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可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重者甚至可殺頭。

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明城牆城磚

由於每塊城磚上需刻的銘文較多,有的甚至多達70餘字,所以通常每塊磚的兩側均需刻字,一側刻州府縣及相關官員的名字,在另一側刻裡甲和制磚人及窯匠等的名字。這些城磚在砌城牆時一側的字會被砌入牆體裡,但總有一側的銘文會露在外面,所以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城牆上幾乎每一塊磚的文字,讓人一目瞭然。如果發現城磚有質量問題,只要按這些銘文留下的線索,很容易追尋到責任人,上自各級官員,下至裡甲和燒磚人都得治罪,有這種責任制的制約,燒製城磚無疑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正是由於這種嚴酷的“責任制”,才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在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這是一座城牆,皇帝親自監工,上面刻滿名字

明城牆城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