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一刀切”,科學環保該如何踐行?

原標題:科學的環保,應是“以技術為基礎的精細化管理”

注:原文載於《千人》雜誌2019年總第70期,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來源轉載將視為侵權。



“我們害怕每個太陽昇起的早晨,工廠外警車 、執法車 、便衣,甚至出動無人機 !”這是供給側與去產能、原材料飛漲的情況下,運動式、“一刀切”式環保過程中一些企業老闆內心的真實寫照。在我國嚴重的環境汙染現狀面前,“一刀切”式的環保看似乾淨利落,卻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了深深的“傷害”。新京報社論曾在《禁環保“一刀切”,是反“形式主義治汙”》一文中指出,“環境治理著眼的是‘治汙’,而不是僵化地把企業‘治死’;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大的問題。”在這場洶湧的環保風暴中,“一刀切”式環保被置在了風口浪尖。

環保“一刀切”為何會出現?“一刀切”之下中國汙染型企業的生存狀況如何?應如何科學環保?帶著這些疑問,本期雜誌專訪了國家特聘專家、浙江海牛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僑治博士,請他談一談從業多年來對環保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倒逼”是可以的,“倒閉”是有問題的

2016年-2017年以來,在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汙染型企業成為了去產能的對象,特別是在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大量中小企業被“一刀切”式關停。對於這一現象,陸僑治認為,在目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放緩的經濟形勢下,我國處於“兩難”狀態。

一方面,擺在面前的環境汙染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否則會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國家早在2013年便提出了“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論是辯證統一論、生態系統論、順應自然論、民生福祉論和綜合治理論的有機結合,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國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本質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將部分汙染嚴重、始終靠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生存的汙染型中小企業關停,也是經過了多方考慮的。”陸僑治直言。另一方面,國家對環境問題的嚴格審查實則是給企業建立了一種“倒逼”機制,督促傳統型汙染企業尋找轉型、創新的新發展道路,然而傳統企業轉型之路必將不會一帆風順,想要尋找全新的生產工藝用以代替幾十年的舊工藝不是一蹴而就的,轉型過程中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才能準確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轉型方向。

在陸僑治看來,環境治理是需要技術的。長期以來,環保行業的門檻並不高,大家一窩蜂地跑去做環保,重投資、輕技術導致運行費用居高不下,給生產企業帶來巨大的負擔。“作為環保從業者,我始終認為環保治理應該是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請真正有技術的專家來診斷和規劃,對整個企業做‘物料平衡’、‘能量平衡’,這不一定是件賠本的買賣,企業不應持有一貫的傳統思維模式——情願讓隔壁做土建的老王掙錢也不認為技術(腦子)值錢,而應該依據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狀況轉變思維模式。”

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佔我國企業總數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一刀切”式的關停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便意味著倒閉,其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生產停止、企業效益下滑、工人失業……在環保行業深耕多年,陸僑治表示“倒逼”是可以的,“倒閉”則是有問題的。“政府可以在‘倒逼’上多做文章,而不是‘一刀切’式的‘倒閉’。從管理的角度來說,‘一刀切’的確比較簡單,然而,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慢車道,政府應該考慮到企業生存面臨的困難,可以從稅收等其他渠道支持企業,比如環保投入可以在稅前列支。”

關於“一刀切”式的環保行為,國家已明確下令叫停,但近年來各地仍時有這一現象發生。“‘一刀切’式關停肯定是欠科學,但這也是地方政府的無奈之舉。”在陸僑治看來,儘管多有無奈,但環保部門可以多給汙染型企業一些技術指導,允許他們有一個“過渡期”。“江浙地區有大量的印染企業,這些企業之間實則存在著很多共性,當地政府可以從中選取一、兩家公司進行調研,以他們為樣本,依據實際情況找到經濟可行的治理方法,這種方法亦可以被其他企業複製使用,從而保證環保治理效果。”陸僑治認為這種環境治理模式比“一刀切”更為科學和有效,“‘一刀切’實施起來十分容易,如果想要禁止和減少,需要通過對相關部門進行考核。”

陸僑治還說,從技術層面,十年前大家都是關注COD,所以通過大量的爆氣把COD去除。這幾年政府要求脫氮,而脫氮需要碳源,原來的COD就是好的碳源。這些技術層面的事情如果不能系統地考慮清楚,就一定浪費大量的能源(曝氣)和藥劑(碳源),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運行成本。

不搞“一刀切”,科學環保該如何踐行?

政府不僅要“管理”,還要有“服務”

環保政策的制定應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新華社曾發文指出,一個好的環保管控措施,被認為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環保政策從制定到具體執行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這兩者的作用舉足輕重,政府是環保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企業則扮演著配合角色。那麼政府與企業之間該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打好環境保衛戰,使環保管控措施順利發揮其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制止“一刀切”亂關停行為呢?作為一名從事環保行業的企業家,陸僑治認為必須建立起政府與企業之間良好的溝通渠道,政府不僅要“管理”,還要有“服務”。“環保是大家共同的責任,不應將環保重任全都壓在企業身上。政府擁有豐富的人才、技術資源,可以用來幫助企業,引導企業科學治汙。還有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政府應該為企業提供培訓,提高企業中不同級別與職位人員的環保意識與素質。”

“一刀切”被國家明令禁止,那是不是代表就不用治理了呢?“當然不是,但是在禁止環保‘一刀切’這一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汙染治理的盲區,那麼這個時候把握好環境治理的‘度’就顯得尤為關鍵了。”陸僑治表示,環保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不能走極端,要因地制宜、審時度勢。

實際上,中國的環保之路已經走了近三十年。2018年是我國環保體制建設、環保從口號標語到真刀實槍轉變的關鍵一年,也是環保政策落實年。目前我國環保體系得到了極大的完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日漸完備,這讓環保在今後的發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與過去政策出臺的密集度相呼應,2018年將迎來大面積、全方位的政策執行、落實。

儘管環境治理各方面成效顯著,但以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來看,依舊任重而道遠。對於未來我國的環保方向,陸僑治直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意識層面,環保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而且不一定是‘賠本的買賣’,政府想要用兩條腿走路,就得‘管理’和‘服務’同時抓。”一直以來,我國的環保行業顯示出低門檻、高投資的特徵,浪費資源的同時,環保效果並不理想,然而環保標準仍在不斷提高,於是企業重複投資,治理效果還是不理想,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環保治理的惡性循環。高投資費用帶來高運行成本,企業不堪重負,難免落得倒閉、關停的結果。

在陸僑治看來,我國接下來的環保應是“以技術為基礎的精細化管理”,“以水處理為例,總氮控制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國內一級A的標準是排汙水的總氮排放指標為15mg/L,而國外卻已達到或少於5mg/L,對於國外這一排放標準國內竟然很少有人相信。”因此,我國環保要想發展成“以技術為基礎的精細化管理”,還需攻克多道難關。

環保浪潮下,汙染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環境汙染的核心是工業發展,在環保浪潮紛湧的當下,如何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重中之重。以前,企業並不關心環境問題,大多有著“只有我一家去治理也無法拯救環境”的心態,而現在,環保已然成為了企業在投資、運營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核心部分。“當大家同時考慮環保和生產的時候,會發現‘奇蹟’。以汙水處理為例,通過廢水回收利用,可以給企業減少成本,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換做以前,常常因為粗放式的管理導致許多昂貴的化學成分直接從汙水裡‘溜掉’,不僅浪費了資源,還引起汙染。”陸僑治說,由於環保浪潮的來襲,各大企業逐步發現自身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境問題,開始採取措施如回收利用汙水、汙泥等來進行環保,無疑,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另外,環保的大浪潮亦會“倒逼”企業尋找更先進、更經濟、更環保的生產工藝,用以替代原來的高汙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生產模式。

“汙染型企業若想既能治汙,又能保住自己的飯碗,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為什麼汙染型企業就必須有汙染?那是因為‘你把有用的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好比把戒指帶著手上叫漂亮,把它吞到肚子裡就叫汙染。其次要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發展方向,依靠技術,從整體上解決企業環境問題。”

在環境治理尤其是企業治汙方面,環保產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環保產業還在起步階段,近年來大型的環保企業(包括上市公司)都在做PPP。PPP又稱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運作模式規模大、資產頗豐,但卻沒有核心技術。”陸僑治坦言,“以膜生產為例,中國做膜的公司多如牛毛,可是很少有人願意靜下心來把技術和產品做好。大家都在炫耀商業模式、炫耀體量、炒作概念,大而不強。真正應該做的是苦練‘內功’,先做強、再做大,拉近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2011年,陸僑治從加拿大回國創辦了浙江海牛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立足環保與節能行業,為汙染型企業提供汙染治理服務。在於眾多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陸僑治深有體會。“國內很多企業存在著體制上的弊病。企業領導們多有一種‘做好了沒有獎勵,做壞了肯定要負責任’的價值觀,大家為了逃避責任,表現出來就是不作為。反而轉過頭去進行公開招標、鬥低價,最低價中標是極其害人的。”

在加拿大從事環保領域研究和工作多年,陸僑治表示,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政策不僅系統完備,呈不斷強化、細化趨勢而且能夠有效地實施,並且衍生出了很多先進的環保治理模式,這些均值得中國借鑑。

“加拿大等國外發達國家有眾多的環保行業和協會,針對某一環保問題,大家會及時溝通交流。國外沒有統一的環保標準,我認為這是科學的,新疆大沙漠的環保標準能和杭州西湖的標準一樣嗎?當然不能。另外,加拿大的環保企業(供應商)對環保治理項目絕對負責,而在中國,由於環保行業准入門檻低,極易導致低價惡性競爭,項目完成度和經濟效益可想而知難以達標。”因此,企業在環保治理時,不能把所有事情都簡單地交給“規範”和“資質”,而是必須要對結果負責。“在全民環保、全國治汙的大環境下,我國在環境治理尤其是汙染型企業環境保護方面,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不搞“一刀切”,科學環保該如何踐行?

陸僑治,國家特聘專家,浙江海牛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