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在哪裡,如今怎樣了?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經寫過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在哪裡,如今怎樣了?

詩中的“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因其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安西”指的是唐代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於西域的軍政機構。公元640年於高昌設立,後移至龜茲(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這首詩就寫於王維要送他的朋友元常去西域守護邊疆之時。

詩歌前兩句寫景,非常富有詩意:渭城早晨的細雨沾溼了路上的浮塵,正是遠行的好天氣;客棧周圍綠柳依依,在雨後煥然一新。如此良辰美景,卻又面臨分離。後兩句自然而然抒發離別之情,沒有“千叮嚀萬囑咐”的不捨,沒有“天涯若比鄰”的安慰,更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的悲切。只是說,就請你再飲了這杯酒吧,離開渭城,西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老朋友陪你飲酒了。離別時所有的情感,都寄託給了這一杯酒。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勸酒,卻是靜水深流,使得情感深沉真摯卻不落痕跡。尤其“陽關”這個意象的選擇更是別出心裁,獨具一格。下面我們著重談談“陽關”之內涵所在。

一.陽關在哪裡?因何而得名?

陽關,是漢朝就已經設置的邊關名,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陽關故址在今天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的古董灘附近。古董灘因曾經發現古幣、銅箭頭、陶盅、石磨等大量漢代文物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認為古董灘就是漢代以後陽關。也有不同的說法,《甘肅新通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但不管陽關的故址是古董灘還是紅山口,陽關和玉門關一南一北,成為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而《元和郡縣誌》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在哪裡,如今怎樣了?

二、陽關在詩中有什麼含義?

正如漢代人們送別會到灞橋,唐人送別一般會到渭城,作者送他的朋友到了渭城,在客棧設酒餞別,一想到朋友將要遠赴西域,從此山迴路轉不見君,千言萬語只能化作一句勸酒詞;出了這陽關,友人便遠離長安,漸行漸遠。行走在西域漫漫黃沙、茫茫戈壁中的情景,作者是體驗過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畫面雖然氣勢磅礴,瑰麗無比,但旅途中的艱辛兇險不言而喻。正如作者也曾在詩中寫道:“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送劉司直赴安西》)因此,這陽關在詩中不僅成了離別的代名詞,還具有了濃郁的感情基調,荒涼而寂寥,蒼茫而悲壯。後代人們一般也用“陽關”這一意象表現離別之苦。

三、陽關的文化意蘊有哪些?

這首《送元二使安西》膾炙人口,流傳甚廣,對後代文化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陽關三疊》,就是根據這首詩譜寫而成的,成為中國古代漢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但遺憾的是,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就已失傳了。今天所見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的。同時,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這首曲子也被稱為《渭城曲》、《陽關曲》。

當然有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也是表現分離,與詩中“陽關”的文化意蘊是分不開的。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在哪裡,如今怎樣了?

四、今天的陽關是怎樣的?

有些文化古蹟,之所以天下皆知,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功不可沒。陽關也是如此。今天的陽關是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強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陽關古城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曾經繁華過。但是據說因為大水和黃沙,這裡慢慢被淹沒覆蓋。昔日的陽關,現在只剩下一座漢代烽燧遺址。它孤零零地立在墩墩山上,遙望著過往的繁華落盡。然而廖闊的戈壁沙漠,藍色澄澈的天空,舒捲自如的白雲,也自有一種蒼涼而寧靜的美,去了河西,又怎能錯過陽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