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華健康(000150.SZ):業績預增卻接連大跌,背後有何古怪?

2019年A股市場實現開門紅,開年交易日以來呈現給投資者的幾乎都是“滿滿的紅包”,多個板塊持續亮眼上漲,其中不乏醫藥板塊,一度走出年前“黑天鵝事件”迎來反彈行情。

然而萬花從中一點綠,國內擁有萬張床位的大型醫療集團宜華健康(000150.SZ)卻遭遇了豬年“開門黑”,首個交易日股價就收到一字板跌停。今日開盤後宜華健康依舊一字跌停,之後股價有所拉昇,最終下跌6.23%,報收10.69元,換手率達13.809%,最新市值為67.018億元。

宜华健康(000150.SZ):业绩预增却接连大跌,背后有何古怪?

消息層面上,2月11日,宜華健康披露的公司2018年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公司盈利2.1億元-2.45億元,同比增長20%-41%左右。業績預增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公司持續專注於醫療機構運營及服務和養老社區運營及服務為主的兩大業務核心,經營成效顯著,本年度醫療投資及醫院運營收入都有較大上升,同時本年度養老業務板塊已實現扭虧為盈

在如此利好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卻不買賬,公司針對此也發佈了不存在未披露事項的公告,事出反常必有妖,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轉型之後業績大幅增長,不停擴張

資料顯示,宜華健康於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前身為宜華地產,2014年公司全面轉型為健康產業。目前公司已成功構建醫療養老後勤服務、醫療機構專業服務和養老社區專業服務的“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同時延伸到醫療專業工程、慢病及健康管理等領域。

轉型後宜華健康業績大幅增長,格隆匯app查詢相關資料發現,公司2015年營收為10.31億,同比增長554.03%;淨利潤為5161萬,同比增長73.07%。股價方面也一路飆升,在2015年4月來到最高點,每股為38.599元

業績大幅增長的背後必定少不了企業的大幅擴張。相關資料顯示,自2014年開始轉型後,宜華健康就頻繁對外投資併購,僅2017年一年就收購了8家醫院,2018年又發起了6次收購交易

格隆匯app查詢公司2018年半年報顯示,一直通過併購等方式擴大自身規模的宜華健康,目前已控股或託管的醫院達22家,管理醫療床位數接近10000張、護理床位數超過2000張,成為了繼華潤鳳凰、北大醫療、晉商聯盟、新里程醫院集團、復星醫藥(600196.SH)、遠東醫療之後又一家床位破萬的醫療集團。

公司現金流吃緊,高負債和高商譽風險並現

持續併購擴張帶來了好看的業績增長牌面,但也為公司發展埋下了隱患,公司資金流方面出現困難,負債嚴重。據2018年三季報顯示,宜華健康流動債務超過45億元,而貨幣資金僅約為3.6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06%,公司現金流十分吃緊,唯有繼續融資才能滿足停不下來擴張的腳步。

但雪上加霜的是,2018年9月12日宜華健康發佈公告稱,公司擬終止配股方案並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配股申請文件,終止30億元的融資,這或對公司融資計劃產生重大影響。

除此之外,2018年底備受市場關注的商譽問題,也出現在宜華健康的身上。據公司2018年三季度報告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宜華健康的商譽總額達到21.49億元,佔公司淨資產比重超80%。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鉅額商譽也給宜華健康帶來了新的麻煩,引發投資者擔憂,雖然公司表示不存在商譽減值的風險,但大股東紛紛逃離,卻表明了事態。

早在2018年11月,宜華健康第二大股東林正剛就計劃減持近627萬股。最新發布的減持進展中顯示,該股東已合計減持近433萬股,套現金額近5306萬元,目前該股東六個月的減持期限還未到期,後續還可能繼續減持。

與此同時,宜華健康實控人劉紹喜計劃自2018年10月25日起六個月內,增持公司1.8%-2%的股份。然而目前已經過了近四個月,劉紹喜尚未實施增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投資者帶來擔憂。

結語

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宜華健康股價就呈現出整體下降趨勢,2018年10月末股價更是下跌到10元以下,創下自2015年後的最低值。今年以來該股也已經累計跌幅超過27%,春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還出現過“閃崩”至跌停。

股價順勢而下,宜華健康維持了近三年的價格區間,瞬間就被打破了。與此同時還面臨著現金流頻頻吃緊,融資困難,商譽減值等一系列問題的宜華健康,也難怪“業績預增”都難救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