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壇|倪光南院士:打破“缺芯少魂”局面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初心

導語

網絡信息產業中,芯片被比喻為心臟,操作系統被比喻為靈魂。二十年來,中國網信產業為何始終“缺芯少魂”?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禁止中興通訊採購美國芯片,中興被“卡住咽喉”。這暴露了中國在高端芯片行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困境。針對“中國芯”的缺失問題,我們採訪了7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講壇|倪光南院士:打破“缺芯少魂”局面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初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1、中興事件之痛,必須緊握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是買不到的

總書記一系列的網信工作講話,其實都講了,比如講到核心技術的掌握,就是要自主創新來解決,不能只寄希望於人家會幫你,或者有時候說覺得我們買到(技術)就可以了。

我在中科院計算所,我們就是做大機器,歷史上是做大型計算機的,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型計算機人家已經封鎖了,不能賣的。有時候有些地方比如地震勘探、天氣預報要買一些大機器,當時買到以後外國公司要派人在機房看著你,看你們用在這個地方,不許用在別的地方。

我們高性能計算機發展的比較好,有像“神威·太湖之光”、“天河”,現在世界第一是“太湖之光”,第二是“天河”。這些機器我們在世界上發展的比較好,因為這些機器人家不賣給我們,只有通過自己自主創新做出來。

重要的網信產品必須自己造

有些產品反而差一點,市場上比較容易拿到。從頭去做研發,再變成自己的產品,週期比較長,投入也比較大,所以很多單位就放鬆了,這方面華為做的比較好,華為這方面很重視。

任正非說過我得有個備份系統。操作系統比較難,他說過我們現在操作系統可能不如人家,但是我得有備份系統,萬一人家不給你還可以運作,至少你可以維持。所以我覺得這個觀念挺重要,就是必須認識到網信安全的重要性,要下定決心,重要的網信技術產品必須我們國家自己要有。不能指望在任何情況下你都可以買到,或者人家能夠給予授權,我想可能在中興事件裡頭可以吸取這個教訓。

信息安全問題也是“定時炸彈”

中興暴露出一個問題,因為你不是自己的核心技術,所以你要依賴人家,供應鏈給人卡了脖子。

但是我覺得中興事件還沒暴露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風險,就是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的問題。現在很多事件,像烏克蘭停電,就是受到攻擊以後整個癱瘓了。所以核心技術如果不掌握,我們可能會遭到供應鏈給人“卡脖子”,還有安全被人“卡脖子”,實際就造成了像稜鏡門事件,或者像烏克蘭停電,或者伊朗核設施被人攻擊破壞這種情況。

中興事件後應該及早部署,堅決突破核心技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不能有僥倖心理。

2、花費多年砸下千億,才能鍛造“中國芯”

不能說中國芯片不行

是不是中興事件說明我們芯片是不行的?不同的領域情況不一樣,我剛才講到高性能計算機領域,我們的芯片不比人家差。手機上的芯片我們目前和國外也可以相比,大致相當。可能有些芯片,比如FPGA,確實我們和國外差距比較大。但是中興事件發生後,一概而論說中國芯片不行,有時候也不符合客觀情況。

中國芯片短板是製造

其實芯片我們覺得可以分兩大部分,一部分屬於設計方面,一部分製造,這兩個在產業的角度看,是產業鏈的上下游。中國其實最大的短板是製造。

整個集成電路製造,我相信要比較長的時間,要投入很大的錢扶持,現在國家有大基金,集成電路基金,帶動社會基金也紛紛加入。需要幾千億才會見效是至少的,也要連續投下去,所以最終要多少錢我不知道,確實需要幾千億這種量級才看得見。

一條生產線至少兩三百億人民幣,沒有幾百億人民幣,連一條線都做不出來,而且這個是買人家的裝備。如果要把產業鏈做進去,裝備自給困難更大。但是目前的做法是出錢用外國的裝備,還需要有很多有經驗的專家突破工藝的一些問題,還有材料。所以產業鏈非常長,從材料、工藝、製造、生產、測試、封裝到市場就知道確實是大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人才投入。

中國製造2025,一般工業大概2025年前到第二梯隊差不多,2035年進入第一梯隊,這種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我覺得集成電路製造可能接近於傳統產業。網信事業可以很快,有人說中國互聯網現在在世界上某些領域已經從並跑向領跑發展,這比較容易。集成電路製造顯然是需要大量的裝備、資金的投入,當然還需要人的智力投入。

芯片的國產化不能靠BAT推動

目前BAT在芯片這類核心技術方面並沒投很大的力量。他們在電商、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這些領域確實做得很好,但是在傳統的計算機領域,CPU也好,操作系統也好,他們投入不大。

不是說他不能做,但他至少到現在為止沒法把它作為主攻方向,投入也不是專注於這方面,還是要靠國家更多做一些工作。就像衛星導航系統國家來做,是因為這些領域十多年可能才能盈利,很多企業和風險投資覺得風險太大,一般企業不會做這個事。

3、產業競爭,“窩裡鬥”不如同仇敵愾

微軟的“盜版”策略

在中國市場,盜版基本上是廠商故意做,就是微軟故意給你盜版。你安裝軟件認證ID的時候,每裝個盜版軟件,像以前從win7開始,都是微軟允許你裝盜版的。而且盜版的版本是同一個ID,微軟都知道誰裝盜版,誰沒裝盜版。

他讓你裝盜版,為什麼?國產的起不來,因為反正我的軟件在這,他寧可不收錢讓你用這個軟件,所以這其實嚴格說不是盜版,是微軟的一個策略。

互聯網公司從來不說你盜版,因為他的收費並不是在於軟件本身。微軟我們嚴格說就是不講道理了,你明明是故意把這個軟件免費給中國用戶用,使中國人沒機會發展自己的操作系統,反過來說中國人盜版,說中國人小偷。我們互聯網公司APP都免費給用戶用,沒有互聯網公司說中國用戶是小偷。

中國網信產業缺乏合作

我有些發言中評價中國的科技人,我們創新能力是比較好的,各方面都應該挺勤奮。但是如果說我們有弱點的話,比如團隊精神、合作精神不是太好,這方面有傳統文化影響,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我舉個例子,若干年以前國家四個部委聯合發個文件,所有電腦銷售的時候都要預裝操作系統,希望給國產操作系統廠商一個機會。

但是因為我們沒統一,開始有些人說預裝幾百塊一套,競爭以後10塊、5塊,最後實際上據我知道都是零(元),主要是為了能夠擴大影響。所以國家這個政策挺好,其實我們的公司沒得到利益。

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我們國家最應該發揮的優勢是什麼?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更適合壟斷性領域的發展,但實際上現在我們反而沒做好。舉例子來講,就我們的桌面,wintel是一家,微軟的操作系一統天下。雖然大家都是基於開源Linux發展出來的桌面操作系統,你至少能看到現在還有七八家在做,本質上是基於同一個開源軟件發展出來的,差別不大,但是品牌不一樣,具體細節,比如軟硬件支持、適配的問題都不太一樣,一定沒有好處,技術也不能發展,因為你分散了力量。

你的對手已經統一,市場上只有一家,我們市場範圍很小,企業規模也很小,還有七八家去做。國家有責任把這些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企業,以統一的標準和外國跨國公司競爭,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4、20年操作系統研發路,還要“苦熬”多久?

從不可用到可用

從技術角度來講,軟件都有發展過程,軟件版本1.0可能根本沒人用,到3.0,例如微軟windows3.1以後就比較好用了。現在整體來講,國產的軟件大體上在2.0的階段,就是可用的階段。不可用到可用,但是到好用可能還有點距離。

我們從整個市場的整體情況、技術體系的情況來講,具體比如像wintel,一般的傳統的計算機系統,wintel是屬於好用的,用戶覺得很好用,性價比體驗都好。國產的我們覺得就是可以用,但是也許性價比還不夠好,主要是用戶體驗就會差,可能有些應用你不能適應,這個是可能的。

我們開始進行替代wintel的嘗試,最早就是,北京市科委2005年在平谷縣首先試圖用國產的硬件軟件的計算機桌面的系統來替代wintel。

當時我覺得還是不可用階段,沒到可用階段,所以很辛苦。有人會放兩臺電腦,領導來了給他看我用國產系統,領導走了還用wintel,這個是比較早期的。

現在我覺得可用,我剛才說了航天科工集團的“商密網”有40000臺,其中28000臺使用國產軟硬件,一看確實沒有wintel在邊上,所有的工作都在上面做,也是可以很順利地做下來。從2005年到現在十年多,到可用階段。

從可用到好用還要多久?

好用我覺得也不會所有單位都一次達到,比如我們可以在一些公文系統應用,比較簡單,可以很快,現在有些地方覺得很好用,因為他就是這些工作,這些工作我們都做好了就可以了。

但是有些地方比如我們做設計的,工業設計的有些大型軟件上面沒有,你覺得還是差一點,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但整體評估我覺得現在是從可用向好用發展,可能若干年以後基本上好用了,可能得有個過程。

堅持研發多年,要做好仍需要大量投入

大的事情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華為研發人員8萬多人,所以有一些比較有實力的企業參與研發還是很有必要的。小企業可以做一些創新,但體系建立、生態建立,那些大的企業就要發揮更大作用。

你看我們互聯網服務,比如電商有電商的生態,社交有社交網絡的生態,搜索有搜索的生態,一下大企業就帶起來了。但是像這種通用的機器生態,桌面的、移動的操作系統比較難,現在都需要一些大企業的帶動。

5、打破壟斷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初心

國家有科技發展規劃

國家從頂層設計上有這個科技發展規劃,而且專項給了錢,但是我們執行是不是好,我們要反思了。

當時我們立這個重大專項就是要替代外國的體系,當時我們可能韜光養晦,還沒有說得很明確,差距也比較大。但是發展到現在,我們發現有些“核高基”重大專項就不按照方向做了,有些項目就支持wintel。因為總書記在網信工作講話中要求加速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這裡提到一個是替代一個是體系,替代就是你都要用國產的去替代國外的,因為人家已經壟斷了,並不是空白,我們不是在白紙上,而是在既有的外國壟斷我們市場的情況下做。

不像人工智能,我們現在很多人做人工智能芯片,我們基本上和國外差不多同時起步,誰成功不成功我都不敢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張白紙,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像桌面、像移動,都是人家已經壟斷了,所以你必然有個過程要替代人家,要替代壟斷的,所以這個是比較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