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董振杰

30年前,橫跨中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綿延起伏1.2萬華裡的中國萬里長城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長城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在長城腳下,中華兒女在為這世界奇蹟的建築驕傲的同時,也在用心守護著“我們的長城”。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在太行山腳下的河北淶源煙煤洞鄉唐子溝村,李鳳鳴從1987年長城申遺開始,守護家門口的長城30年,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將這個責任傳給兒子,兒子辭去了工作接過了守護長城的接力棒。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長城保護員 老人一干30年

河北淶源煙煤洞鄉唐子溝村,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山溝溝。今年61歲的李鳳鳴就住在這個小山村。

大約30年前,在村裡當村幹部的李鳳鳴開始自發巡護起家門口的明長城。“地處大山深處,來的人很少,知道這裡有長城的人也不多,但定期查看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李鳳鳴說,當時村裡想專門指定一個人看護,但因為沒有任何收入或者補貼,不太好找人,於是作為村幹部的他,只好挑起了這個擔子,沒想到一干就是30年,並逐漸愛上長城,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隨著政府部門對長城保護的重視力度逐步加大,2003年,淶源的長城有了“長城保護員”,李鳳鳴當仁不讓成了第一批。“每個月給100元補助,我們看守長城算是有了工資。”李鳳鳴老人說,他一直到現在都是村裡的支書,每個月也有1600元的工資,“現在已經很好了。”

據李鳳鳴介紹,他守護的這段長城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內長城的一部分。西接山西平型關南的下關,東北入淶水,在淶源境內全長150公里。這段修建在太行山上的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範蒙古人一旦突破外長城後從山西穿過太行山攻入河北,這是明王朝的最後一道屏障。按照相關序列,從北部的烏龍溝長城往南排序,李鳳鳴巡護的均是“烏字號”長城的一部分,長約12公里,共34個敵臺。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每個月至少巡邏一次,大約需要兩天時間……”李鳳鳴說,他現在新建的家中小院子抬頭就能見到兩三個敵臺,以院子為界,往南有18個敵臺,往北有16個,“往南走一個來回需要一天,第二天再往北走,也是一天。”

老人說,村子的明長城保護得相對較好,他在村裡開會的時候,也時常都向村民傳播保護理念,所以家門口的這段長城很少受到破壞,“當年日本鬼子害怕抗日軍民襲擊,曾經駐紮在城樓裡,目前看到的敵臺內一部分損壞是那時候產生的。”

看守長城父子接力 烏字號被實物證實

如今的李鳳鳴,提起守護長城,都會1找出了自己的“長城保護員”胸牌,小心地掛上,坐得筆直。隨著年齡增大,老爺子身體承受力有限,準備把巡視的任務,轉交給兒子李勇。

“從小就在山上跑,天天看著長城的敵臺,我們都有感情。”一旁的李勇說,小學教師的工作被自己放棄了,他將代替父親看守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目前我專門在這裡蓋了一個院子,還有幾間客房,希望城裡人來這兒看長城並體驗農家樂。”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這裡的幾間客房都被以“居庸關”“山海關”等名字命名,李家靠西側的兩間屋子建成了小型博物館,專門用來陳列收集到的與長城相關的文字介紹、書籍、照片、實物等。“來的客人可以免費參觀,就是為了向大家傳播長城文化。”

擺在屋子中間的一塊大石頭是李勇的寶貝。李勇說,這是2016年巡護時在大茨溝村發現的,當時被埋在土裡,僅僅露出一點兒,因為看起來石頭質地與本地石材不一樣,所以就把它挖了出來,後來發現上面有陰刻的字跡——烏字……號臺。“我聽專家講過,說是烏龍溝長城的烏字號匾額全都不見蹤影,是一個遺憾,沒想到被我發現一塊實物,非常珍貴。經過請示有關部門,決定先由我保管。”

“曾有人出錢買城磚 我們不可能賣給他”

李勇家的院子位於唐子溝,門前是一條小河,從山上流淌下來的泉水打在石頭上嘩嘩作響,水中還能看到一些小魚在遊動。

李勇說,唐子溝村只有十多戶村民,共有不足百人,大部分因為外出工作等,平時也就十來個人在村內留守,“目前政府部門要對山溝裡交通不便的村民實行易地搬遷,以後村中可能就剩我們一家。”

李勇說,他將接過父親的職責,扛在肩上。“我們家門前就是進山或者爬長城的小路,所以在這裡就能發現有沒有遊客到來。”李勇說,曾有遊客來到家中的“長城博物館”參觀後,想出錢買走一塊長城磚,“我們不可能賣給他,每一塊磚都是長城的一部分,多少錢都不能賣。”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下午3時許,李勇決定到長城上巡護一下,他在兜裡揣上了一個塑料袋。“每次上山的時候,我都把發現的垃圾撿起來帶走。”李勇說,雖然遊客不多,但還是能夠見到一些飲料瓶,“這些東西短期內難以降解,必須帶到山下去。”

經常爬山的李勇走起來如履平地,記者在後面氣喘吁吁。沿途見到礦泉水瓶之類的垃圾,他都要撿起來放進袋子中。一個敵臺中,有一個被他壘起來的垃圾池,裡面存放著前一段時間撿到的塑料瓶。

希望開辦農家樂 掙錢補貼修長城

在敵臺上,發現新增有些殘破的地方,李勇都比較心疼,會隨手拿磚將垮塌的地方壘起來。記者看到,相比較八達嶺、水關、居庸關等地的長城,這裡的敵臺上很少有被到此一遊者刻劃的痕跡。這讓李勇很是自豪:“我們這裡的村民不會破壞它,大家都知道要愛惜長城。”

河北淶源唐子溝長城 父子接力守護30年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杰

在李勇心裡,他惦記著自己家剛剛辦起來的農家樂,希望生意會越來越好,增加些收入,以賺錢貼補簡單維修長城帶來的支出。但是心裡又有些矛盾,“我就怕有一天這裡真的開發起來了,遊客過多會對長城造成破壞。”

山林寂靜,只有鳥鳴和風聲傳入耳中,在山下的這對父子,將靜靜地守護在此。有長城愛好者表示,明長城是祖宗遺留下的寶貴遺產,慶幸並感謝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守護員不辭辛苦默默付出,讓後人能夠見到數百年前的巨型寶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 董振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