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九)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九)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傳人,無錫江南青瓷社文化統籌;著有《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

本書提要:

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第三章 玉一樣的君子

  • 第四節 崇高的君子

一、君子與小人

在那些二元的對立身份中,關乎所有人的道德評價的有兩組名詞:好人與壞人;君子與小人。好人與壞人是最樸素的認識,從一開始就代表著人之品質的兩個極端,或者說是中國對於人的最簡單和最終極的兩個判定,好人就應該有好報、就應該上天堂,壞人就應該有惡報、就應該下地獄。君子、小人則不用,首先,他們的本意並不是純粹的道德標準而是身份地位;其次,他們對於道德的衡量不是強制性的也並不具有對結果的決定性。

君子在周代指的是貴族裡的男子。《說文解字》:“君,尊者也”。象戰國時期七國的一些大貴族特別是公族他們的封號就是“君”,比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馬服君等。而“子”,都知道是對一些大思想家和大學問家的尊稱,象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孫子、朱子等。君子合在一起就代表著出身尊貴而又文化超凡的一群社會精英,是社會金字塔的塔尖。與之相對的小人,其實最初指的就是野人。這個野人可不是傳說中的大型類人猿,在西周和春秋時期,貴族分為王、諸侯、卿、大夫、士,非貴族則有國人與野人之分,國人指的是有國籍的自由民,野人實際是半奴隸身份的最底層勞動者。野人只能從事繁重的勞作而不享有任何的權利,連為國打仗的權利都沒有,因此野人實際上也就不被統治者視為“人”,他們也就是社會金字塔的最基座,是最卑賤的。最高貴之君子對之以最卑賤之小(野)人,這是完全符合二元化的一種標配。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九)

宋٠晁無咎《老子騎牛圖》

戰國之後,野人這個階層已經消失,同樣的君這個封號也已經謝幕,君子與小人的內涵就逐漸發生了變化。君與子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凡能稱子者除思想學問外必是品德高尚足為楷模,而君們則被宣傳為天然的具有崇高品質,因此稱君子者在道德上自然無懈可擊。於是當君子不再具備身份標誌物的特性後,它就逐步變成了道德標識,凡具備美好品德者皆可稱為君子,不管他是貴族還是草根。而在二元體系下,君子的含義變了,對應它的小人含義自然跟著變化,無德之人便被稱為小人了。

君子、小人雖然成為了道德標籤,但它卻不具備社會行為的強制力。大家認為好人應該得到好報,而提到君子則只是表達一種景仰;認為壞人應該得到惡報甚至於下地獄,而對於小人則最多隻是一種鄙視。壞人應該在國家層面上和法律層面上得到懲罰,而小人則不用,事實是大部分小人都活得很好甚至很體面。這就說明君子、小人者只是一種純精神層面的標準,是虛的東西,可越是虛的東西就越可能高大上,就越是可以無限拔高,於是君子就是中國人做人的最高理想和道德規範。


二、君子之德

說到這裡我們不能不研究一下《論語》,《論語》之名實在是太大,說它是中華第一書也毫不為過。而這第一書竟然是一本語錄,聯想到世界上除《聖經》外印刷量最大的一本書,也是我們中國的一本語錄(《毛主席語錄》),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偶像權威的皈依實在是傳統悠久。《論語》作為儒經的核心,指導了中國人思想教育和修養教育兩千多年,現在研究儒家和孔子它依然是第一材料。不過《論語》並不是孔子自己寫成的,即使真的是他的弟子們根據與他的談話紀錄編輯而成,恐怕裡面的夾帶的“私貨”也不會少,所以《論語》應該被視為儒家早期的集體思想記錄。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九)

宋٠馬遠《孔子像》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秦始皇焚書坑儒舊本少存,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三種:

1、《魯論語》二十篇。

2、《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3、《古文論語》二十一篇,就是漢景帝時魯恭王劉餘發飈拆孔子家時在人家牆裡發現的。

到西漢末年,安昌候張禹先學習了《魯論》,後來又講習《齊論》,於是把兩個本子融合為一,號為《張候論》,東漢末年,鄭玄《論語注》以《張候論》為依據,參照《齊論》、《古論》,作了《論語注》。我們今天所用的《論語》本子,基本上就是《張候論》。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雖為語錄,但大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九)

唐代寫本鄭玄注《論語》殘頁

《論語》不是一部哲學語錄,它裡面沒有關於世界本原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哲學思考,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思考,在這個思考之上的構建起來的就是人自己應該怎麼做,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人在社會里應該如何自處,國家應該怎麼對待人,諸如此類的方法論。孔老夫子被尊為萬世師尊,從他的語錄裡我們基本也就看到了中國從古至今的老師模樣:一個循循長者對著一群學生不緩不急地說著,說的都是你們應該怎麼想、應該怎麼幹,或者必須怎麼想、怎麼幹,而不是“孩子們,你們大膽地去想、去幹吧”。所以,從《論語》開始,我們的教育就致力於把人變成統一思維和統一道德的人,最理想的就是變成這種人裡最好的一類——君子。

因此,《論語》幾乎就是一部“君子修成寶典”,關於君子的論述充斥了這部書的各個角落。君子什麼樣?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君子應該怎麼修身?在各種事情和問題面前君子應該怎麼思考,怎麼做?試看一些《論語》裡有關君子的最著名的話: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細看之下不難發現,我們身邊那些公認的,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和傳統文化底蘊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些話的影子。特別是裡面的很多話都是中國知識分子固守的精神傳統,如:“君子不黨、矜而不爭”——這是獨善其身;“君子懷德、懷刑” ——這是潔身自好、愛惜羽毛;“君子泰而不驕” ——這是凡事淡定、不可凌人。還有象“坦坦蕩蕩、成人之美” ——這些都是我們自小就耳濡目染的美德,只不過真正能做到的很少很少。因此,君子也許只是一個理想化的道德標杆,但有它的存在,至少中國人的社會就還存在著變得美好一些的希望,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