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要麼超越,要麼沉淪

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要麼超越,要麼沉淪

寫了許多文章,也接觸了一些來訪者(心理諮詢的對象),無論是讀者留言還是來訪者的問題分析,都離不開原生家庭,特別是自卑這種情緒,按照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說法,人人都有自卑心理,超越自卑讓我們變得更加卓越。

可是我逐漸發現,有些人面對自卑是能實現超越的,但是有的人會永遠沉下去,一生、一身的自卑,因為他們的自卑深入到骨子裡了。

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要麼超越,要麼沉淪

幾天前我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大致內容是:在原生家庭裡遭受過語言上的貶低或打擊、情感上的漠視、行為上的體罰的人大都會變得骨子裡自卑。文章很快就成了一篇10w+的爆文,下面的留言更是讓我觸目驚心,因為我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忍受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有這麼多人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網友一:小時候我媽經常在和其他大人聊天的時候嘲笑我長不高,矮子,要麼就當著很多人面說我多懶,別人家孩子多勤快。要麼就是在眾人面前罵我髒話。我爸媽感情一直沒好過,打架吵架家常便飯,我和弟弟就只能看著嚇得哭,那時候大概八九歲,其實也開始有自己的認知了。所以我一直努力學習,爭取能考走,離父母遠點,現在自己考了工作,買了房,我是女生,個性要強,學習工作中也是佼佼者,可我就是不自信,和別人聊天中總是自然而然就沒有底氣,來自內心和骨子裡,不敢也不願和他人交往,現在我努力在改,但是很難,比以前要好一些。現在父母雖然不用小時候方式對我,可我內心還是有一些疙瘩,找對象也不敢找好的,一直這樣生活著,我可能命中缺一種溫暖樂觀的人來感染我吧。

網友二:我就是這樣長大的,現在都結婚了,雖然老公對我很好,就是感覺不到家庭幸福,對生活沒有興趣,沒有希望,感覺自己是個沒有靈魂的空殼,迷茫又空虛,活的好痛苦。

更多的留言我就不羅列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網上搜一下。這讓我進一步認識到自卑這一問題並不像阿德勒說的那麼簡單,因為他在我這裡成了原生家庭、和一個人之間一種不健康的紐帶,成了一個人心理問題的根源。

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要麼超越,要麼沉淪

武志紅曾說,生命的動力是自信和熱情,那麼一個骨子裡自卑的人還有多少動力。

就拿人際關係來說吧,一個自卑的人他的人際關係一般不會太好,或者是他在自己構建的關係中是不舒服的,比如他不敢當眾講話、他躡手躡腳、他唯唯諾諾、他面紅耳赤、他緊張、他抑鬱,總之他很不舒服,因為他不自信,所以他的心理總是處於一種防守的姿勢。

而我們知道生命正確的打開姿勢應該是伸開雙臂的。

當然從網友的留言中我們也看到了一部分人,他們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他們是真正的楊超越,是生活中的錦鯉,可是他們是少數。

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要麼超越,要麼沉淪

但是問題沒有結束,並不是原生家庭裡帶來的自卑將他們一分為二,超越的和沉淪的,不是的,因為我看到那些即使實現超越的人,骨子裡依舊自卑。

因為他們沒有看見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看見的人又簡單粗暴地將問題拋給父母,恨自己父母,於是問題就凝結在那裡了,成為一個“結”,一個“死結"。

網友三:我想說這輩子對我傷害最大的是母親。

網友四:如果父母可以選擇,有多少人還願意生在現在的家庭?

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要麼超越,要麼沉淪

愛和恨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相互依存,我們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原生家庭,才會有現如今的恨。可是恨終歸是黑色的,終究是痛苦的,我們若想變得溫暖,就必須讓光照進黑暗。

正如魯米說的那句話:“傷口是光照進你內心的地方,你正在尋找的東西也正在尋找你”。所以看見自己傷口,那個從原生家庭裡帶來的自卑之傷,不要用恨凝結它,要用光來溫暖它,療愈它。

作者:心理相先生,一名有溫度的心理諮詢師、心理健康教師,自由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