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文学意境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

前苏联文学意境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

阅读文学经典,和阅读当下比较流行的文学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美感,关于美和意境,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著名作品《金蔷薇》是一部经典,虽然篇幅有限,是薄薄的一本书册,基本上半天就能够全部阅读完,但每次看都能得到收获。

每个章节,读者都能似曾相识,被众多作者引用为意向,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

其中一篇《车站食堂里的老人》,令人反复回味,咀嚼生香。

前苏联文学意境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

文章描写一位穷困的老人带着一条小狗,在极其寒冷的日子里到车站食堂取暖,食堂用餐的青年人用面包和香肠恣意取笑挑逗饥饿的小狗,这个行为伤害了老人的尊严,老人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一份面包香肠,看着小狗痉挛一般吃下去。这是一组简单的镜头,但是作者对场景的刻画和把握情节的推进功力深厚,令读者衍生出很多联想。

文艺学里的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谈到意境,那些千古流传的诗歌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一枝红杏出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时也有优秀的散文、绘画、雕塑、服饰等等,艺术类型不同,但在美的领域里有着本质上的相通,李泽厚著作的《美的历程》,做了丰富的展现。

《金蔷薇》表面看来写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实际上他突出的却是人,这个人指的是读者、作者、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故事促动共振般的抒情,宛如穿越了时空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线索牵引下的人物对话,就如苏轼的《赤壁怀古》里提到“遥想公谨当年”一样。

把《金蔷薇.车站食堂里的老人》符合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的作品,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作品,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正如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从这个角度,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是一部欧洲的作品,无法套用东方风格的思维,看似陌生,但是设想一下,冰天雪地,火炉,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食堂,冰凉的啤酒,不畏寒冷的年轻人,香肠面包,这环境与那饥饿的小狗和老人在一起,读者甚至可以从这样的元素布置来推测出即将发生的事情,寥寥几笔,戏剧冲突未勾勒而已成形,想一想就冻脖颈子。感到陌生吗?一点也不陌生,像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东北火车站站前的豆腐脑吊炉饼铺,穿着军大衣的过路人。普通的景物描写只是一幅写生,加入了人情和人性,就成为了一幅传世的油画。

前苏联文学意境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

2.虚实相生

好的抒情作品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其胜境是虚实相生。朱光潜先生说:“作品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结合。“这里,情趣是人的主观感情,是虚;意象是客观现实存在物,是实。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说:“我们有三种人:一种人见识真确因为他不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只是十足的樱草花,因为他不爱它。第二种人见识错误,对于他樱草花就不是樱草花,而是一颗星,一个太阳,一个仙人的护身盾,或是一位被遗弃的少女。第三种人见识真确,虽然他也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永远是它本身的一种东西,一枝小花,从它的简明的连茎带叶的事实认识出来,不管有多少联想和情感围绕着它。

前苏联文学意境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有着许多虚实相生例子。通过老人很强的自尊心来判断,老人也许曾是一名军官,甚至是沙俄时期的贵族,我们可以做很多这类猜想,但是作者在作品里没有明言;同样我们也能猜测,那一群青年人可能是车站的工人,可能是精力旺盛而缺少教养的学生,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火车站是容易暴露方位的地方,但是作者没有提及站名,也需要读者的联想,是莫斯科?基辅?明斯克?无尽的联想成分,就是虚实相生。

3.韵味无穷

韵味就是回味,就是阅读作品之后带来的感悟。《车站食堂里的老人》在《金蔷薇》中代表的情绪是同情和怜悯,对寒天冻地里艰辛生活的人们深刻的同情,仿佛自己变成了衣食所迫的大众中的一员,同时也对饥饿的小动物产生深切的怜悯。

总之,《车站食堂里的老人》蕴涵着深厚的意境,让人禁不住要赞叹它,作品体现了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点。

前苏联文学意境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

馄饨板刀面——立志做一名有品位的中年杂家的好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