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用商業的理念做公益的事業

社會責任:用商業的理念做公益的事業

商業的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商業的目的是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所以,今天我跟大家探討一下:商業的邏輯,能不能幫到公益事業。

我舉個例子,你看到一段電視片,山區的孩子們張著渴望學習的大眼睛,卻找不到一本可讀的書。你的心靈深受震撼,決定做點什麼。

你會怎麼做?

再舉個例子,你看到一段電視片,山區的孩子們張著渴望學習的大眼睛,卻找不到一本可讀的書。你的心靈深受震撼,決定做點什麼。可是做什麼呢?

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到地鐵口擺個攤,號召大家一起捐書。辛苦一個週末,收到了上百本書,非常高興地寄給了孩子們。

有位商業人士說,精神可嘉,但效率太差。他找到一家服裝連鎖店的老闆,說明了自己的計劃,並打動了他,然後在全國上萬家連鎖店門口,貼上明顯標誌,變成固定捐書點。大家慢慢養成習慣,有書,就拿去這家店。

用“流量之河”的邏輯去理解,有書可捐的目標人群,是捐書這件事的“流量”來源。在地鐵口碰兩天運氣,獲得的流量,並不多,而且有很大的偶發性。把上萬家連鎖店變成固定捐書點,放大了地域,放寬了時間,涓涓細流,匯成“流量”大河。效率明顯提升。

另一位商業人士說,精神可嘉,但效率太差。根據我講到的“銷售=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的邏輯,第二種方式雖然獲得了更多的流量,但這些路人有書可捐的概率很小。轉化率不高。

他找到一家圖書館。很多圖書館,每年都要購入大量圖書,也會處理大量圖書。館長說,太好了,我們每年要處理掉幾千本圖書,你都拖走吧。而且,在第一、第二種方式中,路人捐的書,通常會是一直沒捨得扔的課本和四大名著。山區小學現在充斥了各種版本的四大名著。但圖書館處理的書,就什麼都有,非常多元。

我認為:商業不是目的,商業是手段,用商業手段,高效地幫助更多人。

根據《中國億元捐贈與戰略慈善發展報告》顯示,從2011年開始算起,馬化騰6年一共捐贈了172.35億排在首位,也被媒體稱為中國首善,這是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這些年馬化騰專注於騰訊的發展,也不忘記做慈善,終於雄起了一把,這是值得大家尊重的地方。

在這份報告中顯示,2011年-2016年期間累計捐贈額超過1億元的慈善家有123位,捐贈總額達到1131.43億元,其中還有一些企業家承諾每年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馬化騰捐贈的數額是近6年來合計最高的記錄,2016年的時候,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承諾,捐贈個人持有的一億股騰訊股票給到正在籌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中去,這也讓他位居去年捐贈百傑榜第一。

近日,阿里巴巴公佈了一份叫“2018財年阿里巴巴公益財報”的報告,詳細講述了阿里巴巴6萬多名員工在過去一財年裡,所作出的公益事業情況。6萬多人共完成了20.2萬公益時,算下來平均每人完成公益時3.4個。馬雲自己合計完成了公益時75個(實際可能是74.5個,有0.5個公益時用其捐助的錢來折算),在阿里巴巴集團6萬多名員工中排在第51位。

2018年以前,我參與過很多公益事業。有那麼多人需要被幫助,而同時我身邊,有那麼多人願意幫助別人。大家只不過找不到彼此。你應該立刻就想起,我們講的“信息對稱”的邏輯了。是的,匹配需要被幫助的人,和能幫助別人的人,消滅這種不對稱,正好是互聯網的強項。

2016年中旬,我開始花費鉅額資金組建超牛的技術團隊,用大數據算法來為所有的企業和企業家服務,來消滅這種所謂的信息不對稱。這個公益性平臺“融投世界”以公益、協同、智能為核心理念,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經營的企業,進而成為所有企業的第一入口。馬蔚華、馮侖、納斯達克大中華區的負責人:David 陳,等頂級大咖都是我們的,中意顧問團的成員。在這個平臺上,2018年中旬僅上線半年以後,註冊企業就超過了五萬,發佈項目,也超過了一半,完全是沒有任何的會員費用,也可以自由交換企業的優勢資源,每個註冊用戶都可以在融通世界的平臺上找到想要的幫助。

最後我總結一下什麼是社會責任:

商業不但可以讓你更富有,更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是每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