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曾國藩初入官場,稜角未平,性格剛直強硬而不知變通,在晚清千年未有之變局中,急於施展一番作為,卻處處碰壁,讓他刻骨銘心的奇恥大辱,共有五次。

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第一次是曾國藩自十四歲鄉試,後接連七次不第,二十一歲還因寫出的八股“文理太淺”被學臺公然辱罵;

第二次是初入朝堂,繪製圖表向道光帝講解講堂格局,同僚當場譏笑他“畫圖太陋”,令他顏面無存;

第三次是咸豐元年,面對官場腐敗,太平軍起義,曾國藩上書鋒芒,針砭時弊,奏摺被咸豐帝怒擲於地,自己也差點受牢獄之災;

第四次是咸豐二年,太平軍揮師北上,湖南各地,紛紛糜爛,曾國藩鐵腕治軍,卻因不通世故,開罪官場,差點死於兵痞刀下。

第五次是屢建奇功的湘軍在江西“籌餉”,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曾國藩處處受挫,致使湘軍在江西數年,兵困將乏,處境堪憐。

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年輕氣盛,豪情萬丈,混跡官場卻屢屢受挫。就是這樣一位仕途步履維艱的晚清官員,是如何沒有隨波逐流,反而成為聖賢的呢?

江西之困,令曾國藩深受打擊,禍不單行,此時他又接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曾國藩上書準備回家守孝三年,眼見太平軍烽火連天,皇帝奪情,囑他主持軍務。

曾國藩再上奏摺,向咸豐帝訴說自己在地方的行事之難,望皇帝能授他大權。豈知此時朝廷見太平軍勢力大衰,為防止其擁兵自重,便順水推舟,準他回家守孝三年。

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曾國藩書法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最大的長處就是:善於自我反省,能一次次從精神上更新自己。

守孝期間,常年的極端壓抑,讓曾國藩決心痛定思痛。回想往日種種挫折屈辱,他終於悟出:

行事過於剛強的人,看似強大,實則懦弱。唯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方可從容應付是是非非,平衡各方利益,取得最終勝利。

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絕地重生,再度出山,曾國藩已脫胎換骨。

重出江湖的曾國藩,變得圓潤謙和,溶糅老練,儒道外圓內方的處事法則,使其在官場如魚得水。

"再至江西,人人愜望",此後,對皇帝,他打得一手好太極,於治軍,也一改從嚴之態,而是寬嚴相濟。

三年的閉關思過,讓曾國藩將官場的荊棘之地化作坦途大道,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自查自糾之決心,不禁令人萬分佩服。

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三十歲的曾國藩,立下"學做聖人之志"的宏願,其一生堅持的品質,就是"有恆"二字。

為人處事不到之處,性格的缺陷,生活的不良習慣……,每日反省,是他每天必做的“日課”。

靠著這種嚴苛的自修,曾國藩最終脫胎換骨。

一次次的反覆磨練,曾國藩的氣質在無形中漸漸變化。做事,他變得越來越有恆心毅力,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學識越來越大,自然官位前途也就越來越光明。

曾國藩:我能在官場脫胎換骨,多虧了這五次奇恥大辱

他在對自己的人生體會中說道:"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毛澤東評價他:“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老對手石達開評價他:“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曾國藩幾十年如一日,終生堅持毫不退步。最終,在晚清列強環伺,內憂外患局面下,造就“同治中興”之偉業。向後人展示了一個堅持有恆,毅力超凡的高大形象,也印證了一個人“堅韌耐煩”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