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我們的先民創造了很多偉大的工程令人稱奇。如都江堰、秦軌道、樂山大佛等創造世界記錄的古代工程,另外只40年左右的隋朝,而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遺產,其中一項隋煬帝命人開鑿的幾條長水渠,即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雛形。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兩千年來,我們一直認為秦始皇帝的車同軌是指的車轍寬度相同,但在今天河南山區裡發現的秦軌路,卻對這種說法提出了一個疑問秦軌路的原理和現代鐵路相似,而且還是複線的,只不過它不是用蒸氣機車牽引的火車,而是用馬力拉動的馬車。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竟然已經有如此先進的交通設施,不得不令人驚歎,而且軌路也不是鐵鑄造的,而是用木材製造的。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同,經過防腐處理,至今保存完好。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公元前250年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 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而在隋朝開鑿的廣通渠、永濟渠和通濟渠,將長安、洛陽、滄州、揚州和杭州連接在了一起。政治作用在這裡就不提了,另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運糧,將全國各地的糧食經由運河運送到京抗,帶來了豐厚的稅收。從隋文帝開始就建了幾個巨大的糧倉,用來儲存全國各地徵上來的糧食。倉城呈長方形,佔地35.5萬平方米,東西長1千米、南北寬355米,倉城內佈局整齊劃一,管理成熟完善。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等一應俱全。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回洛倉在隋末成為割據勢力爭搶的對象,並被瓦崗李密奪得,有了這天下第一的大糧倉,更是吸引了很多百姓的依附,而當時洛陽城中並沒有糧倉的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洛陽陷入孤城的境地,即便攻不進去,但沒有糧食足以毀掉一個佔據有利地形易守難攻的城市。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也基於此,回洛倉這個隋朝時期最大的糧倉毀在了隋末戰亂中,成了戰爭的犧牲品,大唐建立之後的回洛倉已經不再被用作糧倉,而是直接廢棄了。而代之以含嘉倉,含嘉倉建在洛陽城內,是大唐時期最大的一座糧倉。

含嘉倉具體建於什麼時期並沒有記錄,或者是隋煬帝時期,也可能是唐初才建,但有一點確定的是,這座大糧倉真正大規模投入使用應該是在唐朝時期。並且在天寶年間達到了儲糧580萬石,約佔全國儲糧的二分之一,相當於現在的2.5億斤,這個儲存量是相當驚人的。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古代先民當挖好一個倉窯後,先用火將整個倉窯烘乾,然後開始底層的防潮工作,第一層是草木灰,第二層是木板,第三層是席子,第四層是穀糠,第五層是席子,席子之上就可以放置糧食了。四壁的處理和底層是相同的,也是五層結構。放糧食的時候留出半米的高度,再設防潮層,第一層席子,第二層穀糠,第三層席子,然後填土封存,這個倉窯才算成功了。

更神奇的是,其糧食的儲備短則幾年,長則數十年甚至百年。在已發現的含嘉倉倉窯中,160號倉窯中有一整窯的粟,約有五六十萬斤,儲存良好,只是顏色略有不同,經檢測發現糧食顆粒的碳化率還達不到50%。他們經過通濟渠和永濟渠被運到東都洛陽,然後在含嘉倉封存,主要是供應兩京的皇室和百姓吃食。

古人創造:隋唐糧倉太神奇,一窯糧食保存至今

我們知道,隨著開元盛世的到來,唐玄宗時期大唐的繁盛達到了頂峰,而當時的長安城就有人口百萬,所需要的糧食是非常多的。而幾條大的水渠也因為戰亂而年久失修,逐漸的阻塞多處,且水源不充足。含嘉倉已經徵收不到足夠的糧食,一部分開始廢棄,但還是有一部分一直到了北宋時期還在使用。宋朝的戰亂終於讓含嘉倉步了回洛倉的後塵,被廢棄不用,但是其中一窯的糧食竟完好的保存到了現代,讓我們見識到了隋唐的智慧。

隋唐的大糧倉是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即便已經過去了千餘年,但還是讓人感覺震撼,而他們儲存糧食的方法在近代還曾在部分農村使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隨著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回洛倉和含嘉倉等也都已經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歷史給我們留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