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6年10月29日,暫別我的大橋步行紀念活動。

再現輝煌

201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南京長江大橋維修改造工程紀實

薛曉紅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在省級以上比賽中獲獎

《收工》獲第二屆全國職工攝影展一等獎

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建成通車,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在中國橋樑史乃至世界橋樑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座大橋在建成 40 多年後於 2016年10月28日起進行27個月的全封閉維修改造。

作為大橋同齡人,我對大橋有一種特殊情感。幸運的是,這次大橋維修期間我有機會用鏡頭和大橋“親密接觸”。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6年10月28日

封橋前夕,大量市民和遊客趕來和大橋道別留影。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6年12月2日

引橋路面拆除施工。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2月25日

引橋雙曲拱內混凝土澆築 。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3月6日

工人在整理搭設防護棚架的安全網。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4月5日

回龍橋路面填料拆除施工。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4月23日

南引橋路面混凝土澆築。

在南京長江大橋封閉維修的二十七個月裡,跟著修橋人一同上橋,一鍋吃飯,爬防護棚架,鑽檢修通道,走遍了大橋維修的每一個作業面,體會著他們的苦和累,也被他們照顧和關心著。拍著拍著,便有了感動,也多了牽掛。開心的時候,我們共同歡笑;困難的時候,我們互相安慰。

“想家了,就看一看橋上駛過的火車”施工的工人大部分來自邊遠地區,也許很難再有機會踏上自己親手修過的大橋,他們卻同樣自豪和驕傲。這個時候,再也做不到鏡頭之外的冷靜,對大橋最初的那份情感,早已變成了對修橋人的感念。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4月24日

負責南引橋防護棚架搭設的工人停止施工等待火車通過。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6月8日

午休的工人。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6月15日

引橋涉鐵部分防護棚架搭設施工。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7月19日

正橋鋼樑加固施工。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7月19日

工人在切割正橋鋼縱梁。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8月17日

南引橋T梁橋墩塗裝施工 。

眾多橋工,用雙手、用智慧、用付出,讓半百的大橋重獲新生,而一張張生動的照片、一個個鮮活的影像,則見證了大橋再次輝煌的全過程。

一段回憶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那座橋,而是跟那座橋有關的人和事,還有鐫刻在和那座橋有關的回憶裡面的感情。放得下的,是物;放不下的,是情。

走過許多路,難忘一座橋。大橋通車前夕的公眾開放日,10萬市民徒步欣賞大橋嶄新風貌的盛況,再一次證明了南京長江大橋作為承載了厚重的光榮與夢想的獨特精神地標,將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7年10月20日

正橋鋼樑鉚釘加固施工。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8年5月7日

工人沖洗南引橋56跨橋孔,該跨橋孔涉及鐵路部分,自建成後第一次維修。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8年8月18日

南引橋路面瀝青攤鋪施工中的工人。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8年8月24日

幫工友拎著茶杯的工人。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8年9月15日

正橋鋼橋面瀝青澆築施工。

薛曉紅:再現輝煌|域美廣靈杯“記錄中國”紀實攝影大賽NO.3

2018年12月28日

大橋公眾開放日,十萬市民徒步欣賞大橋新貌。

承載與修復的記憶

文丨丁文成

南京長江大橋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50年來,大橋的形象大量出現在小學課文、藝術作品,甚至日常用品中。從實用功能上看,它是連接長江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是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精神層面看,歷史賦予了大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象徵意義,這種民族自豪感和大橋密切關聯著,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特殊情感與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象徵。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從杭州灣跨海大橋,到青島膠州灣大橋,再到港珠澳大橋,中國現代化橋樑建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但南京長江大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並沒有因此而衰減。

在大橋通車50週年前夕進行歷時27個月的封閉維修,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這27個月裡,與大橋同齡的女攝影師薛曉紅用近20萬張照片,詳盡記錄了長江大橋維修改造的整個過程。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溫度和激情,攝影師用鏡頭對準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都知道南京長江大橋,但通過這種方式接近大橋,並與大橋緊密聯繫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這種榮耀和自豪感會時時不經意間流露,並被定格在畫面中。正如攝影師自己,在參與拍攝的27個月中,時時有感動,這種感動來自於同齡人對大橋的情愫,以及和建設者之間的相互感染,還有和大橋所特有的時代精神產生的共鳴,攝影師在參與其中,通過鏡頭,與建設者和大橋之間有著精神層面的交流和互動,並在作品中得以呈現。

時隔50年,在江北的橋工新村,一些因當年參加建設大橋的建設者已步入老年,他們來自祖國各地,因大橋建設而定居南京,默默無聞,個人的命運與這座橋而緊密關聯,50年來,大橋所在的這個空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來很多困惑,但大橋的精神也影響到新一代建設者,在新的時代,軍事、科技、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我們仍然需要有擺脫受制於人的精神力量。

符號是一個時代的語境,當它成為一個影像,也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文獻。

在長江大橋修復施工過程中,攝影師為50年的南京長江大橋留下來珍貴的影像資料和文獻檔案,50年的長江大橋、27個月的施工建設、20萬個瞬間在承載記錄修復大橋的同時,攝影師也成為修復大橋建設者的一員,用鏡頭去修復歷史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