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金融危機的五個意外結局

FT中文網發表了《金融時報》助理主編吉蓮·邰蒂的一篇文章。在文章裡,邰蒂認為,跟十年前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人們對金融的預期相比,當今的金融走勢有五個讓人意外的地方。

首先是債務問題。十年前,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們意識到,過高的槓桿率是很危險的。因此,人們自然會覺得銀行和借款者會恐慌,債務將下滑。但邰蒂說,雖然美國抵押貸款市場、銀行和對沖基金行業經歷了去槓桿化,但全球債務總額出現了飆升。2017年全球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7%,比2007年高了將近40%。

其次是銀行規模。在金融危機中,人們認識到了過大的金融機構會讓風險過於集中,也有人呼籲要把銀行分拆。但如今這些銀行變得更大了,根據最新數據,美國五大銀行控制著銀行資產的47%,而2007年為44%,規模最大的1%的共同基金管理著45%的資產。

第三個意外是美國金融業的相對實力。2008年金融危機的根源來自於美國,因此人們認為美國金融業隨後可能會沒落。但如今美國投行幾乎在任何方面都勝於歐洲的競爭對手,“在倫敦受到英國退歐的影響之際,紐約和芝加哥這些金融中心繼續壯大”。

第四是非銀行金融公司的問題。十年前,投資者發現了“影子銀行”行業,並且意識到這個隱藏的生態系統會帶來系統性風險。監管機構承諾打擊影子銀行。但如今影子銀行並沒有收縮,根據對影子銀行業的保守定義,如今它們的規模在45萬億美元,控制著全球13%的金融資產,高於2010年的28萬億美元。

第五是危機後的懲罰。當銀行接連出問題時,人們會覺得一些銀行家將被判刑。不過,儘管過去十年銀行被罰了很多錢,但被處罰的只是那些犯下與危機不直接相關的罪行的人,比如操縱某些交易的員工。

至於未來情況,邰蒂認為或許會發生變化,但過去十年的經驗表明,最好還是謹慎下結論,而且,“瞭解哪些事情沒有發生,有時甚至比實際發生的事情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