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專業有哪些?這些不都是熱門專業嗎?

高考結束,準大學生們面前再次擺著一道難題。在排名和分數已定的前提下,考生的可選擇範圍基本收窄到某幾座城市,或者某幾所高校,最有掙扎空間的只剩下專業選擇。

選興趣,還是選出路?爸媽選,還是自己選?經過一番艱苦絕倫的思考,填上了平衡利弊的選擇。但人生蛋疼的地方在於,你填報時搶破頭的專業,到畢業時分分鐘就業尷尬。據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30%以上的畢業生工作與專業並不對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互聯網時代,風水輪流轉的速度,一年一番,熱門隨時失寵。現在的“職業期待”,未必符合將來的職業行情。未來市場發展走向,是《招生簡章》無法回答的問題。

於是,大家一腔熱血、半腦模糊地填報了志願。四年後,在應聘網站進行相關專業職位搜索時,他們突然開始懷疑二十餘年的人生。

那麼 就讓我們來看看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十大專業有哪些?

生物工程 就業風口可能還要再等20年

連續6年蟬聯《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紅牌專業,由於國內生物科研製藥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導致該專業畢業生面臨“在名校唸到博士都沒出路,只有海龜還能教教書”的窘迫,常年盤踞在就業率倒數排行榜的前列,畢業五年薪酬僅超過18%的其他專業。

想當年,生物工程專業可是被一致看好,生物技術行業也被視作21世紀極有發展潛力的領域。然而,這些四年來泡在實驗室潛心鑽研生物科學的同學們,現在只能潛伏在其他行業樂觀估計:本專業不是沒有出路,只是或許還要再等20年。

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專業有哪些?這些不都是熱門專業嗎?

土木工程 如果你想買房,其實不必會建房

學生和家長貌似對“土木”有什麼誤解。眼看神州大地高樓平地起,房地產行業紅利居高不下,在未來可預見的幾十年內,我國仍然會是一個大工地。加入“施工隊”無疑會為未來之廈打下堅實地基。於是大家紛紛一頭熱地往志願表裡填上土木,心裡畫好了畢業不愁就業的藍圖。

有沒有人講講道理?房地產雖熱,但財富一直高度集中在投資商手裡,土木人置身工地,手裡緊握的只有磚頭。在高校擴招導致大部分工科類學校都開設建築相關專業的背景下,生源質量良莠不齊,院校輸出質量與專業工作要求脫軌,加大了建築行業的供需矛盾。現在80%的土木生過來人都看出來了:就像你想吃豬肉,不必會養豬一樣,如果你想買房,其實不必會建房。

對外漢語 在漢語、外語、教師三者之間徘徊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開展,中國將與世界各國進行更深入的國際合作。國人有學習外語的需求,外國人也有學習漢語的需求。孔子學院已經開遍全球134個國家,國家漢辦開設的HSK(漢語水平考試)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報考,對外漢語怎麼看都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專業。

但事實情況是,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一方面與漢語言文學大同小異,另一方面對外語水平和教學理論與實踐等技能雨露均霑。培養出的複合型畢業生,在漢語、外語、教師三者之間雜而不精。用人單位的HR心裡,往往只有中文系、師範生和外語學院的概念。這些專為外國人漢語教學而培養的人才,最理想的出路在日韓漢語學校,最廣泛的舞臺在東南亞漢語教學志願者項目。

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專業有哪些?這些不都是熱門專業嗎?

拿健康和青春換未來

會計專業很熱門,因為就業率很高。上有四大(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安永)名震江湖,下有各類中小型企業提供崗位。但實際上,早在2000年會計人才市場已經飽和。市場缺的不是普通財務人員,而是註冊會計師等高級從業人員,有香港或海外留學背景更佳。

入行容易,但易學難精。學會計的找到一份對口工作不難,難的是能在枯燥和高壓的工作中堅持不懈。四大名聲在外,不僅因為是“難進錢多”,也因為超高強度的工作內容很容易讓年輕人吃不消。找工作時高不成低不就,找到了又苦於會計工作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發展基本靠經驗和履歷。越來越多大學生,不願意選擇這樣拿健康和青春換錢的無趣行當。

國際經濟與貿易 隨市場環境潮起潮落

1998年,原國家教委將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工業外貿合併調整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致力於培養通曉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等學科的綜合型人才。2001年中國加入WTO,各高校更是紛紛跟風開設該專業,報讀學生的人數與分數水漲船高。十幾年過去了,因失業率較高、就業率較低、薪資較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被列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

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環境持續不景氣,盲目擴招帶來的大量外經貿畢業生湧入市場,人才供過於求。雜而不精是“萬金油”專業的通病,而這個毛病在外經貿專業的培養上頗為突出,畢業生量大質平,難免前景堪憂。

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專業有哪些?這些不都是熱門專業嗎?

法官律師又不是人人能當

律師一直是高收入職業排行榜的常客,看起來十分體面。不過,這類專業性強的學科,雖然存在從業資格的可壟斷優勢,但也註定了對口工作的准入門檻更高。要是沒有死磕司法考試的勇氣與耐心,與法律專業關係密切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顧問等工作就難以勝任。

目前高校的法學教育也存在尷尬之處,即便來自名牌大學,或者專業水平靠前的院校,一般本科畢業生都仍未達到從事法律職業的要求。法律系的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會發現,這個專業要背誦汗牛充棟的法律條文、理解紛繁複雜的案例卷宗,是先苦後甜而後勝者通吃的長線專業。在功利思想大面積消解學術精神的今天,讀法律專業不具有優越的性價比。

工商管理 或成專業“打雜”

工商管理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大類,專業涉及內容廣而雜: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均有涉獵。辦學門檻不高,各大院校均有開設,但專業實踐性強,僅學習書本理論相當於紙上談兵,需要大量實習機會豐富履歷,因此名校與普通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與薪酬待遇存在很大差異。

由於專業內容泛而淺,對於普通應屆畢業生,難以直接從管理崗做起,一般只能在銷售、前臺、文秘、行政助理、客服、人力資源等基層崗位選擇起點。說得好聽點,就是就業面廣,說得直接點,即無一技之長。而缺乏專業技能的畢業生,在市場上並不吃香。


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專業有哪些?這些不都是熱門專業嗎?

與國際脫軌

旅遊管理與工商管理真是難兄難弟。本來是新興學科,被寄予厚望,展望未來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下設酒店管理方向和會展管理方向,看起來都很符合日益頻繁國際交流的大勢所趨。但這門學科在20年不到的發展時間裡,已頹態初現。

面對國內旅遊行業發展亂象,旅遊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紛紛轉行。幸好這個專業設置本就“萬金油”,轉行不難。不過真想要在大學掌握一門本領,師兄師姐都建議直接去國外取經。

小語種 問題是全世界都會說英語

英語作為高考三大科目之一,已經成為了“國民第一外語”。因此不少有外語天賦的同學會選擇報讀小語種專業。雖然將來面臨的就業市場相對狹窄,但勝在競爭對手也相應有限。

很多曾經的小語種,如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目前已經成為了“小語種中的大語種”——就讀學生與開設院校每年遞增。另外一個尷尬的地方在於,發達小語種國家的國民英語水平也十分國際化。

外企招聘即便看重語言能力,也多數傾向於英語能力。加上小語種本科水平難以勝任同傳、高翻等語言水平要求嚴格的工作,出國深造、輔修就業前景優良的專業已經成為此類專業學生最普遍的出路。

讓我國大學生感到“尷尬”的專業有哪些?這些不都是熱門專業嗎?

“無冕之王”風光不再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新聞系還是新潮專業。那時紙媒還處於“黃金時代”,報刊雜誌、出版社的編輯記者掌握著輿論的風向標。但如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媒體時代到來,自媒體人層出不窮,智能手機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製造新聞、傳播新聞、接收新聞。傳統紙媒不再擁有叱吒風雲的話語權。

異軍崛起的新媒體行業的續航能力有待觀察,但從業人員准入門檻下降嚴重的事實,有目共睹。會打字即可當鍵盤俠,善表演可以錄小視頻,隨時隨地實況更新。傳統新聞的傳播渠道電視與報刊,已經在網絡時代的衝擊下潰不成軍。新聞系大四學生,如果沒信心成為全能媒體人,都跑去考研和考公了。

對於新聞專業網友是深有體會啊!

網友:我大學本科讀的就是新聞學,當時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我填了服從調劑,結果稀裡糊塗就從中文系調到了新聞學。那時候,新聞學剛從中文系脫離出來,拉著電視編導和播音主持兩個藝術專業,成立了新聞傳媒學院。當時分班,兩個藝術專業佔了大半,每個專業都分出兩三個班級來,我們新聞專業就一個班,人數少的可憐。而且那時候主攻新聞專業的教授只有一兩個,其他的老師都是從文學院中文系過來的,既沒有專業知識的積澱,也沒有媒體實戰經驗。講課內容十分空洞。有時候我們同學之間都在抱怨,上了一學期課,到期末都不知道複習什麼,因為老師根本講不出太多幹貨。

所以我們新聞專業最後真正出來從事媒體工作的很少,大都去考研或考公務員了。我呢,還是覺得技術重要,所以自己開始幫別人拍照拍片子剪視頻,基本上都是編導專業才幹的事情。

何況現在新媒體時代,從業門檻降低,學新聞的已經沒有了絕對優勢。你看看今日頭條,那些專業知識過硬的同學不照樣可以發文寫稿,甚至比學新聞的同學做的還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