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會示弱的媽媽


出色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會示弱的媽媽


缺乏責任感、不能自強自立、對他人漠不關心……這些標籤經常被貼在一些孩子和年輕人身上。有調查發現,家長或保姆每天給孩子整理書包的佔68%,給孩子洗腳的有82%,幫著穿衣服的有79%,每天開車接送孩子的更是高達95%。父母代替孩子,像超人一樣無所不能,會限制孩子的成長,剝奪其生長空間。

其實,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脆弱,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兩三歲的孩子看見家人掃地、鋪床、幫他/她穿衣服的時候,就會趨向於嚷著“讓我來”。

而當其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就會表現出得意、高興等情緒,出現自尊、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態度。因此,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獨立意向,給予鼓勵和支持,使其獨立性不斷髮展。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學會示弱,是每一位媽媽的必修課。

>>該怎麼示弱呢?

1、巧妙提問多啟發

媽媽不要當孩子的“百事通”。比如花兒為啥是香的,草兒為啥是綠的,鳥兒的叫聲為啥那麼好聽,當孩子好奇地問出這些問題 時,媽媽大可不必張嘴就答,更不需要開電腦求助搜索引擎。此時不妨也帶著好奇的神態問問孩子:“媽媽也不太知道,要不你告訴媽媽你的想法?”如果孩子說不 出來,就拿出《十萬個為什麼》,或者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教他如何自己找答案。

2、假裝健忘常裝“笨”

小汽車去哪兒了,衣服要穿哪一件,書包裡需要放哪些東西,如果孩子時常找不到東西,或者想不起要做什麼,媽媽千萬不要急於幫忙,要讓孩子自己回憶,自己處理。有時,媽媽甚至可以主動裝裝傻。比如睡前講故事,媽媽就可以說:“昨天我們把《格林童話》放哪兒了?寶寶幫忙拿過 來好不好?”“聰明的寶寶肯定知道書在哪裡,要不去書櫃裡翻翻?”孩子都有自我證明的願望,此時多半會樂顛顛地找書。

3、家務小事會“偷懶”

像開關燈、開關門、幫著拿碗筷之類的小事,媽媽完全可以“偷偷懶”,讓孩子去做。飯菜端上桌,媽媽可以故意不拿碗筷, 等全家人坐好後問孩子:“寶寶說桌子上是不是少了什麼?”鼓勵孩子去碗櫥取碗筷。再比如傍晚時分屋裡越來越暗,媽媽也可以“偷懶”讓孩子去開燈。

4、遇到困難袖手看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困難,小到玩具開關不會開,大到在外面跟小朋友鬧矛盾,此時,媽媽最好“袖手旁觀”,指導孩子自 己解決問題。比如玩具車不亮了,孩子來求助,媽媽就可以說:“媽媽也想玩,你可以幫媽媽修一下嗎?”等孩子翻過來倒過去地查看時,媽媽可以一起研究,啟發孩子打開開關,或者換電池。

5、引導家人來求助

媽媽也可利用合適的時機,引導家裡其他人來求助孩子。比如爺爺來家裡做客,電視機不會開,媽媽就可以說:“咱們家電視機怎麼開,爺爺剛來不知道,要不去問問寶寶呢?”家人也最好配合著去問孩子,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必要時刻,願意主動降低身份向孩子示個弱,讓孩子威風威風一回,這可不是所有媽媽都能做到的。

確實,你讀過很多書,掌握很多知識,在孩子面前高大上,但是哪又如何呢?

孩子就是不買你的賬,空有一腹詩書也徒然。倒不如像桐桐媽那樣拋開所謂的尊嚴、面子,在孩子面前裝一下小白,激發孩子的興趣,

所以,

在提東西的時候來一句:哎呀媽媽提不動,誰是大力士,來幫幫我啊!

在講故事的時候問一句:這個是什麼呀?能告訴媽媽不?

……

這種示弱的收益,千萬別小看多裝幾次傻!

會示弱的媽媽 都是演技精湛的視後影後。

每一個會示弱的媽媽都是聰明的媽媽,她們懷有一腔精湛的演技,完全可以媲美娛樂圈的那些視後影後們。

育兒路上,她們懂得要不時來一場“哎呀,媽媽不行了,你來吧”的狗血戲碼,以迎合孩子渴望獨立的心理。

媽媽適當的示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激發他的雄心和信心。未來,孩子不出色那才怪呢!

學會示弱的媽媽,不用多久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在你出神入化的演技裡,孩子也在迅速變得強大起來。

終有一天他會長成參天大樹,如同當初的你庇佑他一般,為你遮風擋雨,為你撐起一片藍天。出色的孩子背後 都有個會示弱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