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要維護和弘揚心中的善》|作者:馮慶國

文章分享:《要維護和弘揚心中的善》|作者:馮慶國

潛心向善,是人的心性徹悟使然,也是人思想修為的一種境界。羅素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雨果更作出“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之評判。

與“善”相對的是“惡”,而人皆具有善惡兩面,所以,有時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善”是人的良心發現,並以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言行付諸實踐,從而實現從善的夙願。“惡”是人之良心的喪失,並受私慾、貪戀的過度驅遣,作出損人利己,甚至危害社會的不良事端。

要維護和弘揚心中的善,就要修身養性,淨化心源。首先,要做到保持人性中的常性:即理性、悟性、智性、純性、忍性等,亦要保持人性中的常心:即愛心、誠心、真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有了這些,才能抗拒邪思惡念,與“善”結下不解之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善”的追求深入而久遠,傳承下無數勸善的至理名言,諸如“獨善其身、與人為善”;“樂於好施、從善如流”;“心存善念、廣結善緣”等等。更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疾惡如仇、除惡務盡”;“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等警醒世人的諺語箴言。

從社會層面講,善惡的範疇更加廣泛,在古代人治社會里,能按儒道施仁政就是“善”,強權暴政就是“惡”;在現代社會,恪守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善”,違犯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就是“惡”。當今世界潮流正棄惡從善,這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所以,抑惡揚善不但有益於他人和社會,也給自己帶來幸福和平安。

人皆抑惡,可見綠水青山,陽光燦爛;眾心向善,可享人間溫暖,社會和諧。

文章分享:《要維護和弘揚心中的善》|作者:馮慶國

整理|拾憶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