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不在湖南岳阳!那他在哪里?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不在湖南岳阳!那他在哪里?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不在湖南岳阳!那他在哪里?

看到下面这篇文章,你有没有回到高中那种背古文支配的恐惧?

这是人教版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目,必备古诗文——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

一篇文章,便让一座楼名扬天下。

但是当年,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那他是如何写成这篇名作的呢?

范仲淹在文章开头说的很清楚,是受老朋友滕子京(当时被贬为岳州知州)所托而作的。

滕子京是谁?滕宗谅,字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年好友。他在任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勤于政务,把当地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又募集资金重修破败的岳阳楼,将其规模扩大,刻唐宋名贤诗文于其上。为增加此楼的知名度,他又做《求记书》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为重修的岳阳楼做记,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以资参考。

范仲淹当时在哪里?

但范仲淹自署《岳阳楼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他入朝实行“庆历新政”已然失败,并遭贬知邓州( 今河南南阳邓县花洲书院),从邓州到岳州有近千里路程,而且朝廷又不允许官员擅离职守,要让年已58岁的范仲淹远道赶去游览此重修一新的岳阳楼,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范仲淹在邓州写好了《岳阳楼记》,再派人送给在岳州的滕宗谅。

范仲淹没有亲临重修后的岳阳楼,他为何能如此出色地描绘洞庭山水和登楼的感受呢?

这是由于范仲淹此前曾到过洞庭湖和重修前的岳阳楼,了解当地的湖光山色,如他在景祐元年( 1034)所写《新定感兴五首》,其中就说:“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回思"必然是到过的。他也上过重修前的岳阳楼,如明道二年(1033 )在《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诗中就说: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有过登临的感受,再加上有新作的《洞庭晚秋图》作参考,即使范仲淹此次未见到重修之楼,亦能出色描绘洞庭山水和岳阳楼景色。而其中的主题则是他在改革失败后,对国家、对百姓、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与此间山水的关联就不甚大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