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如果以1993 年 1 月 Mosaic 瀏覽器發佈開始計算,大眾與互聯網打交道的歷史已經超過了25 年。這四分之一個世紀裡,互聯網行業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這個舞臺上,有人名利雙收、有人黯然退場、有人東山再起、有人鋃鐺入獄.....這些人與他們的公司和產品,也共同定義了這個屬於互聯網的偉大時代。

縱觀這段歷史,儘管各種各樣的產品、服務層出不窮,但本質上說,互聯網作為一種內容媒介,重新定義了用戶與內容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瀏覽新聞、電商購物與社交溝通——互聯網都扮演了用戶與內容之間的中介角色。

隨著技術的發展,用戶與內容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悄然變化。

在早期的新聞門戶時代,雅虎與新浪成為中美兩國的內容分發站,這也定義了「內容1.0」時代的主要特徵——用戶找內容;2008年後,社交媒體以及隨後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以 Facebook 的Newsfeed 和今日頭條的算法分發為代表,使得「內容2.0」有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內容找用戶。

差不多又是一個十年,新技術趨勢如語音交互、AI、VR/AR等,也推動內容行業走入到一個新時代。

本週,在百度舉辦的2019百家號創作者盛典上,百度副總裁沈抖表示,內容行業競爭已經進入新階段,2019年將是拼生態、拼合力的一年,百家號將與小程序融為「內容+服務」模式,擴大平臺流量,健全內容生態。

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與此同時,這次會議上還透露了百家號的一系列數字,整個2018 年,百度的信息流日均推薦量已達150億,日均用戶數1.6億,超過190萬內容創作者入駐了百家號。

在這個後智能手機的行業背景下,百度對於內容生態的思考,是否也是「內容3.0」時代的序曲?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直接回答的問題,但我們不妨從前兩個內容時代的歷史進程入手,推導出「內容3.0」 的樣子。

1. 從「用戶找內容」到「內容找用戶」

互聯網作為一種內容媒介,實現了內容消費(用戶)與內容供給(媒體或自媒體)之間的溝通。這其中有三個參與主體:內容消費者、內容生產者以及內容平臺。

從「內容1.0」到「內容 2.0」,也是上述三個參與主體所形成的內容生態,不斷演化的結果。

首先,內容1.0 時代也是互聯網內容的開拓期。內容平臺通過整理海量內容,吸引用戶過來消費。這其中,美國的雅虎、AOL與中國的新浪、搜狐、網易作為典型。

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這些內容平臺方一方面大量利用人力抓取、篩選紙質媒體的內容,另一方面則是小範圍的自採內容以及UGC 內容作為補充,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內容生態」——內容生產者,如傳統媒體需要藉助門戶資源影響更多用戶,而用戶則可以在門戶完成一站式的內容消費。

然而,隨著內容越來越多,內容抓取和篩選的成本越來越高,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媒體們,幾乎無法獲取門戶流量紅利帶來的經濟效益;而作為內容消費者的用戶,也陷入到內容洪流裡無法脫身,行業也在等待新的產品的到來。

其次,內容 2.0 時代裡,算法開始成為內容分發的關鍵。2006 年 9 月,Facebook 發佈的Newsfeed,不僅是社交網絡歷史上的創舉,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內容平臺。基於平臺上海量用戶的數據,Facebook 開始探索以算法來向不同的用戶呈現不同的內容。

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內容消費習慣進一步碎片化。幾乎與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同時興起的今日頭條,進一步延續了Facebook開啟的內容平臺,即根據用戶興趣生成用戶潛在內容消費模型,然後將這個模型與用戶日常內容消費中的習慣進行匹配,並不斷調整優化,最終讓用戶形成「這是一個知道我內容需求的平臺」的產品印象。

不過,必須看到,無論是Facebook 還是今日頭條,都面臨兩個難題:其一,儘管目前兩家公司已經不再受到版權困擾,但和 1.0 時代的門戶網站一樣,FB與今日頭條無法解決內容生產者的流量變現命題;其二,對於用戶需求的理解,需要海量、多維度的數據支持,Facebook曾經歷過向移動端的痛苦轉型,而天然就是移動產品的今日頭條,也必須面臨智能手機紅利消失後的困境。

這也是整個行業的新機會,而透過百度百家號此次公佈的內容生態概括,也讓外界看到了百度在內容領域的決心和信心。

2. 當「內容懂用戶」

從內容與用戶之間關係的角度去看,我們已經經歷了「用戶找內容」與「內容找用戶」兩個階段,一個全新的內容用戶關係模型正在形成:「內容懂用戶」。

所謂「內容懂用戶」,一方面是內容平臺對於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內容生產者的支持,另一方面,則需要內容平臺在內容源與內容顆粒度上深耕細作。以百度的內容生態為例,可以看到三個方面的努力。

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首先,作為PC 時代內容搜索和獲取的第一入口的百度,也在移動內容時代延續自己的內容優勢。不僅吸引了諸多自媒體、內容創業者的入駐,還與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權威媒體建立了合作關係。

如果說自媒體、內容創業機構帶來是內容數量的增多,那麼新華社等機構的入駐,則進一步增強了內容的質量,海量的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場景的用戶需求,這也是「內容懂用戶」的首要條件。

其次,AI 正在成為推動內容平臺演變的技術變量。AI 對於百度內容生態的影響包括兩個維度,其一,針對內容生產者,通過 AI 不斷降低內容生產門檻,比如在百家號編輯界面,利用 AI 實現了錯別字智能糾錯、標題糾錯等功能,同時為了應對當下用戶對內容需求的多元化,百家號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視頻、直播、AR、VR、全景等豐富的內容表現形式。

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AI 賦能百度內容生態的第二個維度則是優化內容分發模型。正如上文所言,內容2.0 時代的最大困境是用戶數據不足後,會影響內容推薦的質量。

百度的數據層面的優勢顯而易見。百度公司副總裁,百度APP&信息流業務體系負責人沈抖此前曾公開表示,百度通過AI技術已經為7.5億用戶做了200萬維度的畫像標籤。與此同時,百度還擁有愛奇藝、百科、知道、貼吧等產品,再加上每天數以十億計的搜索關鍵詞,這些可以直接與用戶互動的產品,也在不斷完善用戶畫像,讓實現優質內容精準推送到目標用戶屏幕上,最終真正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

內容 3.0 呼之欲出,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第三,百度在PC 時代積累的廣告等商業落地經驗也在加速內容生態的發展。根據百度官方提供的數字,百度擁有超過60萬的搜索廣告主和近百萬家的聯盟合作伙伴,在全國數百個重點城市設有本地化的服務機構。

2018 年 7 月,百度在 AI 開發者大會上發佈「智能小程序」,這也是從內容消費延伸出的商業落地模式。通過聯合合作伙伴,「智能小程序」在金融、汽車、視頻、傳媒等領域為用戶打造「一體化」服務體驗,目前已經實現了 1.5 億月活的成績,深入到23大行業,覆蓋了 262 個細分領域,讓越來越多的內容生產者從中獲益。

3. 呼之欲出的「內容 3.0 」

上述三個方面,分別從內容、技術以及商業落地,展現了百度在內容生態層面的佈局和思考。

而如果進一步去看過去幾年百度的其他佈局,無論是聚焦下一代交互的DuerOS 還是圍繞出行的自動駕駛平臺 Apollo,兩個產品也是全新的內容承載形式。這也意味著,內容不再侷限於智能手機,而是成為一個可以在多設備、多終端上流淌的數據,這對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預測未來終究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正如一句古話所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對互聯網內容平臺演化的梳理以及當下行業發展情況,還是可以依稀描繪出內容3.0 時代的基本模樣。比如,更豐富的內容源、更小的內容顆粒度;再比如,門檻更低的內容生產機制、更精準的內容推薦以及更多樣的內容變現方式。

這恰恰也是百度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從「搜索+信息流」的雙引擎到AI 的賦能能力再到內容商業化運作,2019 年新年伊始,百度內容生態已然成為行業領先者,接下來,如何引領行業踏入「內容3.0」新時代,值得持續關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