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創業生態,正在被阿里和騰訊瓜分

兩家全球性的科技勢力正在把自己的印記——和資金——打入東南亞新興的創業生態系統,但他們可能不是你預期當中的西方公司。

向東南亞最具潛力初創公司注入大筆資金和豐富商業經驗的幕後驅動力並非 Google、Facebook 或微軟,而越來越多地是來自中國的雙雄:阿里巴巴和騰訊。

這兩家在中國劍拔弩張的公司似乎都意識到了該地區的潛力,現在都在採取行動。這意味著戰爭、戲劇性事件,可能還有更多其他東西,歡迎來到東南亞科技行業的“權力的遊戲”。

潛力市場

長久以來,東南亞一直是鄰國開展商業活動的興趣所在。拋開科技不談,東南亞擁有逾 6 億消費者和 6 大主要市場——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該地區以其蒸蒸日上的經濟和不斷崛起的中產階級消費者脫穎而出。

在如今的數字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一劑重要的催化劑。跟印度一樣,東南亞的互聯網用戶主要是在移動端,他們大多略過了個人電腦,直接跳到手機和平板電腦。

去年,一份由 Google 參與撰寫、被多方引用的報告顯示,東南亞擁有 2.6 億互聯網用戶,每月新增用戶人數達到 380 萬。到 2020 年,該地區的互聯網用戶將高達 4.8 億。當然,那還達不到中國的水平—— 該國擁有 7.31 億互聯網用戶,其中一半使用移動設備上網——但這的確意味著,跟印度一樣,東南亞是一個擁有巨大科技發展潛力的地區。

這份報告還預測,到 2025 年時,該地區的“互聯網經濟”(即所有由網絡驅動的業務)產值將達到 2000 億美元。那要比 2015 年多出 6.5 倍,當時的數字被估測為 310 億美元。根據該報告,單就電子商務而言,2025 年時的產值預計將從 2015 年時的 550 億美元增長至 880 億美元,其中一半將由印尼貢獻,該國是全球人口第四大國。

东南亚的创业生态,正在被阿里和腾讯瓜分

Google 和淡馬錫關於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的主要幻燈片

從興趣到投資

在過去一年,情況看起來是,中國公司已經從對東南亞市場進行考察轉向積極地跑馬圈地。

阿里巴巴邁出了第一步,該公司於 2016 年 4 月向 Lazada 投資 10 億美元,後者是一家類似於亞馬遜的電商公司,在東南亞的 6 個國家提供服務。該交易代表著中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做出的第一筆重大投資。

在這之後,阿里巴巴於今年 6 月 再度向 Lazada 投資 10 億美元,進一步將持股比例提升至 83%。與此同時,在阿里巴巴的指導之下,Lazada 通過收購新加坡公司 Redmart 將觸手伸入雜貨銷售領域,並跟 Netflix 和 Uber 合作推出了一項類似於亞馬遜金牌會員的服務。亞馬遜預計在今年進入東南亞市場,TechCrunch 從消息人士處獲悉,該公司原本計劃在第一季度邁出這一步,但被證明步子太大。

上個月,Lazada 首席執行官馬克斯·比特納(Max Bittner)告訴 TechCrunch,他的公司計劃把目前僅在新加坡提供的兩項服務擴張到不同的市場,可以說,阿里巴巴的資金和經驗在這裡真的讓 Lazada 獲益良多。

比特納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 Lazada 和阿里巴巴的關係:“在掌控(我們業務的)自由和依靠阿里巴巴(這個在我們有需要時願意提供幫助的老大哥)支持之間,我們已經找到了正確的平衡。”

不過,阿里巴巴並未就此止步。通過旗下的螞蟻金服,該公司已經在東南亞做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技術投資。

在其全球投資行動中,螞蟻金服已經跟美國的 Moneygram 簽訂了 一項價值 12 億美元的協議,並投資了韓國的 Kakao Pay;而在東南亞市場,該公司跟泰國的 Ascend Money、菲律賓的 Mynt、印尼的 Emtek 以及新加坡的 M-Daq 都達成了合作。

之後,在本月初,阿里巴巴再次出手,參與了在線保險網站 Compare Asia Group 一輪 5000 萬美元的融資。

與此同時,騰訊跟泰國媒體公司 Sanook 簽訂了 一份長期投資協議,並斥資 1900 萬美元跟另一家泰國公司 Ookbee 成立了合資的媒體公司。在產品層面,騰訊積極在東南亞市場推廣其免費音樂服務 Joox,跟 Spotify 打起了擂臺。最近,該公司還投資了美國的人氣卡拉 OK 應用 Smule,後者正計劃向亞洲市場擴張。

“通過他們的投資和併購,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阿里巴巴和騰訊對東南亞很感興趣。他們跟我們擁有一樣的願景,即認為該地區電商、支付和市場空間的機會已經發展成熟。”新加坡風險投資公司 Golden Gate Ventures的創始合夥人溫尼·勞里亞(Vinnie Lauria)在發給 TechCrunch 的一份聲明中如是說。

东南亚的创业生态,正在被阿里和腾讯瓜分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已經帶領他的公司擴張到印度和東南亞,以尋找增長機會

選邊站隊

以上只是一些已經被報道出來或官方公開的交易,還有更多交易要麼正在等待媒體公佈,要麼正處於談判階段。

通過採訪公司創始人,TechCrunch 瞭解到,騰訊和阿里巴巴至少跟東南亞電子商務或金融技術領域的十多家初創公司進行過會談。情況看起來是,這兩家中國巨頭幾乎每一次都是聯繫同一組公司,要麼向他們提出投資要約,要麼表達參與這些初創公司新一輪融資的興趣。

拿一位知名科技投資者的話來說,騰訊和阿里巴巴正在“瓜分”東南亞的創業生態系統——這位投資者匿名接受了 TechCrunch 的採訪,以免觸怒這兩家公司。

舉例來說,兩家公司的纏鬥已經蔓延到了汽車共享領域。

有傳言說,阿里巴巴跟 Go-Jek 進行了會談,該公司是 Grab 和 Uber 的競爭對手,被公認為印尼的市場領導者。然而,正如我們在 5 月份時 報道的那樣,這裡出現的轉折是,Go-Jek 最終接受了騰訊的投資,這筆交易是該公司一輪尚未宣佈的 12 億美元融資的組成部分,Go-Jek 將從融資中獲得 30 億美元的估值。

在電商領域,騰訊的戰略盟友京東(京東獲得過騰訊的投資)跟一筆針對印尼公司 Tokopedia 的投資緊密相關,後者之前曾通過軟銀進行融資。然而,消息人士告訴 TechCrunch,阿里巴巴也在跟該公司進行談判,以期進行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巴巴跟軟銀的長期合作關係(包括軟銀對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可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選阿里巴巴還是騰訊,這個決定是艱難的,因為這些公司基本上都被要求選邊站隊。

這是一種“權力的遊戲”風格的效忠。在中國,同時擁有騰訊和阿里巴巴作為投資者的公司例子幾近於無——滴滴出行是一個例外:在兩家公司分別投資的滴滴打車跟快的打車合併之後,他們都成為新公司的股東——所以,對這些公司來說,選哪一邊站哪一隊的決定對自己未來能夠擁有的關係和投資者具有長遠影響。

“他們顯然是用支票簿在沙子上畫線(譯註:即宣示自己的主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家巨頭的戰爭在新加坡、印尼和泰國等地爆發。”勞里亞說道,他的公司投資了 Redmart。

东南亚的创业生态,正在被阿里和腾讯瓜分

Grab 剛剛拿到了滴滴出行的投資——滴滴出行是阿里騰訊選邊站隊風潮中的特例

諸多行動者中的先行者

儘管阿里巴巴和騰訊是首批(同時也是最重量級的)行動者之一,但很多人預測,來自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其他公司也將步其後塵。

“作為東南亞創業生態系統的中心,新加坡繼續吸引著來自中國公司和中國風投機構的巨大投資興趣。”邁克爾·史密斯(Michal Smith)告訴 TechCrunch,他是早期階段風投公司SeedPlus的運營合夥人。

“顯而易見,騰訊和阿里巴巴屬於那些在電商、金融技術和物流等領域尋求增長機會的巨頭公司,但京東也在該地區進行投資,追逐更多的機會。”他說道。

史密斯還指出,中國的共享單車公司摩拜和 Ofo 都選擇新加坡作為自己進軍的第一個海外市場;與此同時, 擁有中資背景的財團 Nesta 正在以大約 110 億美元的價格競購新加坡的 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

史密斯表示:“我們仍然相信,新加坡和誕生在此地的公司不僅將吸引中國公司,而且還會吸引那些尋求在亞洲擴張的歐美公司。”

美國科技公司已經在擴大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其中 Google 和 Facebook 在該地區的多個國家設立了辦事處,但他們的影響主要集中於產品本地化、銷售和市場營銷,而不是投資。

Google 收購了一款聊天消息應用,以利用其開發團隊充實自己的“下一個 10 億用戶產品”團隊——他們的任務是為印度、東南亞和非洲這些新興市場調整現有服務,並創造出新的服務。(最近,Google 在印度也做了類似的人才收購)。

Facebook 和 Twitter 都屬於那種會長期開展深入市場研究項目的公司,目的就是要了解前沿市場的用戶是怎樣使用互聯網的。Facebook 甚至在泰國試驗了一項社交支付功能,以探索社交媒體商務的潛力。

這些項目的成果已經催生出 Facebook Lite(這是該社交網絡用戶增長最快的應用)和 Twitter 新移動網頁應用這樣的產品,但就目前來說,西方科技巨頭向東南亞創業生態系統滲透產生的影響還無法跟中國同儕相提並論,他們才剛剛在那裡起步。

圖片來源:BRYCE DURBIN / TECHCRUNCH

翻譯:王燦均(@何無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