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唐代的寺院建築在繼承南北朝的基礎上,又有很大的發展。當時大的叫“寺”,小的叫“蘭若”。由於當時的許多寺院是由宮殿和王府、私人住宅改建,故一般沒有佛塔;就是官家和私人新建的佛寺,也很少有塔。如著名的慈恩寺,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建造時,沒有建塔。直到永徽三年(652),玄奘才仿照天竺的雁塔模式,建造大雁塔。塔內藏的是從天竺取回來的佛經,而不是“舍利”。故有佛塔者,多建在寺側,或另建塔院。唐代的寺院,以宮殿、王府改者,其建築為宮殿式;以居室改建者,為院落式;新建者,兩者兼而有之。據《關中創立戒壇圖經》記載,大寺多者達十多個院落,而以大殿或二三層的樓閣為主體建築。這種佈局,又見於敦煌壁畫中。寺內的佛像較以前為胖,雕塑自然、精緻,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就像今龍門石窟中所看到的那樣。唐代佛寺在建築和雕刻、塑像、繪畫的結合方面,有很大的發展。隨著淨土宗的發展和佛教的進一步世俗化,壁畫也就更加精緻和盛行。

現在,倖存下來的唐代佛寺已經很少了。今山西五臺縣的南禪寺、佛光寺的東大殿,平順縣的天台庵的佛殿,是僅有的保存至今的唐代寺院建築。從這些建築物中,我們可以看出隋、唐、五代時期寺院建制的一個輪廓。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南禪寺,位於今山西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的一個土崗上,規模不大,也不當道。該寺的創建年代不詳,大約毀於安史之亂。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重建。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佛時,佛寺大多被毀,由於南禪寺地處偏僻的農村,而且沒有什麼名氣,故倖免於難。宋、元、明、清雖曾有過一些維修、裝繪和補葺,但整個寺院基本上仍保持著唐代的建築佈局,特別是大殿,始終保存著唐代建築的規制、結構,以及塑像的形體、手法。南禪寺坐北向南,東西51.3米,南北60米。前面是山門,其後是觀音殿,寬三間,硬山頂。又後,是護法殿。最後是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略呈正方形,位於1米多高的臺基上。層頂為單簷歇山式,殿身四周有簷柱12根,西面3根為抹楞方柱,其餘為圓柱。簷柱之上,安裝著雄健的斗拱,撐託著屋簷。正中明間開大門,左右間安裝直欞窗。殿內無柱,也沒有天花板,四椽栿通達前後簷柱之外。整個樑架結構簡練,載荷適度,屋頂坡度平緩。用材經濟,堅實牢固。曾經5級以上地震8次,依然完好,說明唐代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殿內的佛壇寬8.4米,高0.7米,約佔殿內面積的一半。壇上是18尊彩塑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居中,體形高大,結跏趺坐在束腰須彌座上,手勢作禪宗拈花印。佛座之下是四力士。兩側是文殊、普賢菩薩,分別騎坐獅、象。緊靠釋迦牟尼的是阿難、迦葉二弟子和脅侍菩薩。文殊、普賢之前,有撩蠻、佛霖,分別牽著獅子、大象,又有仰望二童子。再前,是侍立菩薩和二金剛。各像面形豐潤,神態自然,比例適度;服飾簡潔,衣紋流暢;塑造精巧,手法純熟,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如出一轍,都是唐塑中的佳作。

在唐代,由現存的山門、觀音殿、護法殿和大佛殿等建築物,共同組成一個四合院式的院落。

院內有唐代的石獅三個,角石兩塊,小石塔一座。石塔底平面為26平方釐米,總高僅51釐米,共分五層:第一層,四角各有萃堵坡式小塔一座,四面各雕有佛教故事一幅;第二層,每面正中浮雕佛像一尊,兩側上下共有浮雕佛像四尊;第三層至第五層,每面各浮雕佛像三尊。此塔雖小,但造型精美,雕工精細,從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塔形建築。顯然,這不是藏舍利的佛塔。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佛光寺位於今山西五臺縣北部豆村鎮東北6公里的佛光山中,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唐會昌五年被毀,大中十一年重建。現存的唐代建築只有山腰高臺上的東大殿。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八架椽,總面積677平方米。前簷當中五間全部為木板大門,其餘兩間檻牆上和山牆的後部都是欞窗。各個柱底為覆蓋盆式寶裝蓮瓣石礎,柱頂支撐著肥大的斗拱,斗拱承託著樑架和屋簷。殿內的天花板巧妙地將樑架分為明栿和草栿兩部分。明栿砍削規整,輪廓秀麗,單簷五脊頂,全用板瓦仰覆鋪蓋,不扣筒瓦;簷頭用重唇花邊瓦作滴水。各脊均用黃綠色琉璃瓦砌成,一對高大的琉璃鴟吻聳立在正脊的兩端。大殿的外柱、門額、斗拱、門窗、牆壁,全部用紅土塗刷,未施彩繪。整個建築顯得雄偉、古樸、典雅。

在大殿之內,設佛壇五間,供有唐代彩塑佛像35尊。每間都有主像一尊,中三間分別為釋迦牟尼、彌勒佛、阿彌陀佛,各高約6米,其餘左右兩間,分別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各高3米多。主像兩側和前面,各有脅侍、供養菩薩和牽引獅象的侍者。佛壇的兩角,侍立著護法天王,身披甲冑,手持刀劍,遙遙相對。壇左角天王的右側,有施主寧公遇的趺坐像;南梢間窗下,有主持重建該寺的唐僧願誠趺坐像。各像都比例合適,面形豐滿,身體勻稱,佛像表情嚴肅端莊,菩薩安詳嫻靜,供養者虔誠殷勤,金剛威武雄壯。牆壁上還有不少唐代壁畫。從這個大殿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代佛殿的建築設計與佛像排列的情況。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唐代佛寺建築的特點

天台庵,位於今山西平順縣城北25公里王曲村口的一座小山上。始建於唐代,規模小。保存至今的唐代建築物只有佛殿。該殿面寬三間(7.15米),進深三間(7.12米)。單簷、筒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通簷用二柱,周圍的柱子都是圓形,柱頭為覆盆式的石基,上承斗拱。柱與柱之間施以闌額,柱頭為覆盆式。斗拱簡單,與樑架構成有機的一體,相接嚴實,既無重疊構件,又無虛設之弊。屋頂坡度平緩,四翼如飛。正間明亮、寬大,前面為大門;兩側間小,各相當於正間之半,前面為欞窗。內供各尊佛像。整個大殿都充分表現出唐代的建築風格。

石窟寺大多仿印度佛教的支提窟開鑿。如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其中有的洞正中有方形的塔柱或佛龕,以代表支提分位;有的洞正中靠壁雕刻大佛,左右刻著菩薩、天王。石窟前面如有一片空地,就再建寺院,形成洞、院結合。石窟寺的建鑿,以北朝至唐為最盛,尤以唐代的雕塑最為優美,五代後便差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