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最近常聽到朋友的抱怨:每天忙成狗,連看一本書的時間都擠不出來。自打高中畢業,就再也寫不出800字的作文了。

讀不進去,寫不出來。簡單兩句話,道出了許多人的煩惱。回顧中學時代,閱讀與寫作與成績直接掛鉤,是人人都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畢業以後,沒了分數的牽絆,再加上讀寫的用途減少,我們便選擇性喪失了這兩項能力。微博微信的普及,一張有趣的圖片的吸引力就足以超過無數行文字。近兩年,各種短視頻APP興起,豐富多彩的試聽刺激,快節奏的信息轟炸,讓我們無暇也無心再去關注閱讀與寫作了。

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有人認為,閱讀與寫作是極其高雅的事,與普通人相去甚遠。還有人認為,閱讀與寫作好比錦上添花,偶爾為之即可,只為給生活增添趣味。我一直是後者,直到《文心》一書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文心》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前期,經過數十年時光的洗禮,其價值愈發突顯。書中雖然講述的是讀寫方法與語文教學之道,卻沒有枯燥的說教,通篇以故事體裁寫成,內容緊貼生活,趣味十足。閱讀與寫作的基本知識,均以對話的形式呈現。讓人頗有穿越之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1931年的中學課堂。

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文心》封面

《文心》的作者有兩位:葉聖陶和夏丏尊。葉聖陶是我國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被稱為“優秀的語言藝術家”。 夏丏尊是著名的文學家、語文學家、出版家和翻譯家。 二位先生不僅有著頗高的文學造詣,而且時時心繫中國的教育事業。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二人還是兒女親家。這本《文心》就是他們一起送給兒女的結婚禮物。

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葉聖陶與家人(右二為葉聖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陳正道和朱自清在作序時,用三個“打成一片”點明瞭這本書的亮點:

01 將國文的抽象知識與青年日常生活打成一片

《文心》的背景設定在1931年初秋至1934年夏天這段時間。帝國主義侵略,社會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書中在講“詞彙與語感”時,不是簡單的說明二者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而是借學生杜振華的口,講述他家境貧困,參加婚禮葬禮只有一件自由布單袍可穿,用衣服類比詞類。富人四季衣穿,窮人衣穿四季。建議同學們可做衣服上的窮人,詞類上的富人。

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02 將讀法與做法打成一片

書中除了講述國文知識以外,還詳細地記錄了學生們將知識活學活用的過程。比如,學生周樂華的父親去四川教書時,仍不忘給兒子寫信,告訴他寫作時,要特別注意“觸發”的作用。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樂華謹遵教誨,準備了一本小手冊,一有感觸,就連忙記錄下來:讀到衣服的領袖易髒,想到社會領袖的不易;聽到雞叫,想到革命者的呼號……

閱讀與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本身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03 將教學打成一片

葉聖陶和夏丏尊都主張,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貫穿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之中。所以,他們在書中特地塑造了國文教師王仰之。王先生在語文教學中認真負責,平等待人。從來不會將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遇到問題,總是讓學生集中討論得出答案。樂華退學進入工廠之後,曾多次寫信向他請教,王先生總是設身處地地耐心解答,從不敷衍。在學生們眼中,王先生是師長、是榜樣、是朋友,向他學習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葉聖陶和夏丏尊兩位先生通過《文心》告訴我們:閱讀與寫作跟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中稀鬆平常但不可或缺的部分。平心而論,大多數人讀不下去、寫不出來的真正原因,不過兩個字:偷懶。但是,許多好看好玩的東西,只能通過閱讀與寫作去獲得,如果因為懶惰而放棄了享受它們的權利,豈不是太浪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