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在世,讀懂4種心態,達到心的愉悅,福氣自生!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這個“處”字,而所謂的“處”就是我們看待世間萬物的心態,心的大小,往往可以決定事物的大小。心大了,事物也就大了;心小了,事物就小了。處世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不知世故,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足以把你打倒,但真正打倒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所以想要一生順遂,心態十分重要。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4種心態,讀懂這4句心態,達到心得愉悅,人生才能越來越順。

《道德經》:人生在世,讀懂4種心態,達到心的愉悅,福氣自生!

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抱朴之樂)

釋義:外表樸素而內心樸實,減少私心和雜欲,是養生的良方。

所謂“抱朴”就是追求內心的樸實無華,老子將“見素”和“嬰兒”作比喻,素就是為染色的絲,而嬰兒剛出世,也是未經塵世汙染的存在,無慾無求自然不會有過多的煩惱。所以他主張見素抱樸,要回到嬰兒的狀態,懂得摒棄慾望,才能沒有雜念和慾望,也就能夠實現無條件的怡然自得。

《道德經》:人生在世,讀懂4種心態,達到心的愉悅,福氣自生!

二、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僭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之樂)

釋義:禍起犯事就是在於自己不知足,因此犯事就在於慾望太多咎由自取,由此可見知足者常樂是多麼地有道理,知足者常樂。

“知足常樂”是印刻在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至深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印刻在我們內心最深刻的觀念。人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慾望,不過就是不知足。如果自身的內心覺得不知足,那麼你擁有再多也獲得不了內心的滿足。如果你內心覺得知足,那麼即使一無所有,內心也是充足的。當你的內心感到滿足時,接踵而至的就是無限的幸福與快樂。

《道德經》:人生在世,讀懂4種心態,達到心的愉悅,福氣自生!

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依)

釋義: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兩者可以相互轉化。

老子提出的“禍福相依”的辯證法,也就是禍緊挨著福,福隱藏著禍,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古時有個故事,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的是邊塞上有個老人丟失了一匹馬,人家來安慰他,他卻說:“怎麼知道這就不是好事呢?”果然,後來這匹馬自己跑回來,還引回一匹好馬。其實在你失去的時候,殊不知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什麼,看淡得失,才能讀懂禍福相依這個道理。

《道德經》:人生在世,讀懂4種心態,達到心的愉悅,福氣自生!

四、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安於居下)

釋義: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原因在於它樂於處於百川的下游,所以才能使百川彙集。

人世間所有的糾紛就來自於“計較”,老子說過“上善若水”,世界上最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居處善於選擇卑下之地,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總能真誠、友愛、無私,言談總能恪守信用,不與人相爭、計較自然能夠獲得心內的平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