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無憂 智者無惑 勇者無懼

仁者無憂 智者無惑 勇者無懼

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這三條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第一是“仁者無憂”。仁者,心存他人,放得下,因而不憂;;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而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而達於“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

有些事情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它們即使發生,也許會引發旁的事,轉移背景。因而結果也不一樣了。幾年以前,我在英國一處宅第走走,我看到隨處都有“隨手關門”的字樣。我覺得這四個字很富於哲理,也是一種聰明的辦法。由此我受到啟發,對於過去的憂愁、怨憤、挫折,就讓他過去吧。

英國政治家勞·喬治認為他自己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很小就懂得,當他走過一扇門時,就杷它關起來。我們要讓死人埋葬死人,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昨天封閉起來。因為我們沒法走回頭路,因此,我們為什麼要活在過去的日子裡呢?把過去的事再重演一遍?使我們的心頭負擔再加一倍?再多流一點無用的眼淚?此外,我們一定要學會扔東西。要把緊貼在手上的毒蟲扔掉。在沒有咬自己以前,就把它扔進火裡了。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遺憾,但要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正視這遺憾,用更加絢麗的色彩去裝飾這遺憾。

當煩悶迷惑困擾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愛,勇敢無懼。用內心的淡定去化解現實中的遺憾。只有懂得去關愛別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沒有憂愁。

第二是“智者無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瞭然於心。智者,為常準備之人,自已所做所求皆為自已的步驟和努力進程中..深知謀事在人之理,因而不惑;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我們只能以求知的心態去解惑,千萬不要以知者自居,以為自己永遠不會迷惑了,更不要被別人讚美幾句聰明人,就覺得自己不會被騙。生活中容易上當受騙的,往往是那些平時自以為聰明的人。智者不惑

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智慧者不迷惑,是因為智慧者明於事理,洞達因果,所以才能夠不迷惑.智者善任.智者有心.智者韌.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知己者互取其福。

有智慧的人很有理性。謊言止於智者.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

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一份理智.凡事三思而後行,多客觀的去看待事情,運用自己的智慧,並且遊刃有餘.智慧在於經驗的積累,在於品德的積累,在於自己潛意識裡對自身修養的提高.

要明事理必然需要一份客觀一份寬容一份三思,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必然需要一份清醒與理智.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需堅守自己的原則.

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

最後是“勇者無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真正要做一個勇者,其實並不那麼容易,孔子這裡強調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勇者。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恰恰是在需要表現勇氣的時候缺乏勇氣,比如在面對自己的失敗的時候、面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面對自己的貧窮的時候、面對自己的挑戰的時候、面對自己的痛苦的時候、面對危險的時候、面對正義和邪惡較量的時候等等。所以一個人是否是勇者,在平時是看不出來的,只有在關鍵時候、或異常時候,或有了問題發生的時候才能判別。

孔子在這裡說的詞句,字裡行間,寫出他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點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樣學習才對,他只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標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