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不該沉默時沉默,可惜沒有如果

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不該沉默時沉默,可惜沒有如果

隨著黑匣子的打撈完畢,11月2日發生的重慶萬州公交墜江事件的經過也被逐步還原。原來在公交墜江之前,的確發生了驚心動魄的場景。一位女乘客和司機在公交經過大橋時候發生了劇烈的肢體衝突,而最終導致車輛墜江的,很有可能是因為司機由於情緒過於激動而直接將車開向護欄,最終車毀人亡,車上的15人悉數喪命。

事發之前,女乘客曾因為一些小事和司機持續發生口角,而且持續了足足六站,最終轉變為女乘客肆無忌憚地上前直接扭打司機,而司機竟然沒有在扭打中遵守安全駕駛的基本原則,立刻停車打開危險指示燈,而是邊開車邊和女乘客互毆,最後在情緒極端失控之後,徑直將車輛開向護欄,車輛墜江後無人生還。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

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不該沉默時沉默,可惜沒有如果


有心理學人士分析了當時的場景,該名女乘客持續不斷地與司機發生口角,該行為證明其有一定的反社會傾向,不過說白了該女子在其思想根源並不認為,自己與別人產生劇烈衝突的行徑有任何的不妥,是無自知且不加節制的,不僅不會認為與掌控自己生命的司機發生衝突時錯誤的事情,反而認為傷害別人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可能一如既往,不會付出代價。只能自己傷害別人,自己受不得委屈,因為覺得別人不敢,她處於這樣一種“沒犯過錯,也不能吃虧”的自我意識中。

而司機處於怎樣的心理狀態?我們尚不可知是否是其言語不當引發的持續衝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該名女乘客有十分相像的心理狀態。也許比她好一些,也許更甚一些,無法完全準確的預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保持了衝突的持續不斷。一種情況是他認為這是他的車,他的話語必當擲地有聲,而不能聽到反對的意見,倘若有人不滿意,他必將懲罰之,是極度的反社會傾向;而另一種情況則是,自己內心的不滿無休止的集聚,這一次女乘客對自己的謾罵乃至扭打,是他承受的萬千苦痛中的一個,在其生命的最後階段,他腦中閃過的並不是自己至親至愛的人,而相反則是:終於可以報復傷害我的人了,因為沒有人在乎我。而第三種則是,自己原本是普通的司機,在極度刺激和衝突之下,是自己未曾承受過的,為了讓這種痛苦得以平息,選擇一種危險駕駛的方式,想嚇唬對方,不料操作不當造成車毀人亡。不管是哪一種,都是病態的心理。

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不該沉默時沉默,可惜沒有如果


而其他乘客的冷眼旁觀也不能視之為過錯,但也沒有改變悲劇的結果。因為當反常的劇烈衝突發生時,很有可能會讓身處“溫室”的眾人驚呆,嚇得不敢開口,即使是性命攸關。而在社會上也非常常見。比如在鬧市區如果發生了劇烈的口角乃至衝突,很有可能會有大量的駐足人群前來圍觀,然而去上前勸架的人卻少之又少,而有這種勸架衝動的往往是向來熱心腸的市民,亦或是有一定社會擔當的角色,或者是未涉足社會的學生,乃至有閱歷也有見識的老人,等等。

而對於更廣大的人群,他們選擇逃避甚至是視而不見,最大的原因一是害怕被波及,自己受到傷害;二則是怕麻煩。麻煩對於不少人來說,是可以逃避的東西。與其幫不上忙,為什麼還要駐足觀看?心理人士分析道,就如同大家喜歡看動作片和災難片,雖然在現實上是拒絕的,道德上也不屑,但是心理上卻處於躁動之中,希望得知結果,是一種偏向病態的好奇心。

而此時年輕人常常會涉足其中,勸架甚至是見義勇為,一是得益於法制和科學教育,在年輕人的世界觀裡往往是社會是科學和法治的,願意為其付出精力和時間,倘若有問題發生,也願意去努力解決,既是在校園中培養的自信和熱情,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潮,原本在社會上應當普遍的狀態卻成了一種特質,而本質也屬於愛國精神。當問題發生時,不主動承擔和解決,反倒歸咎於亂象本身,亂象便持續。熱愛這個國家,為什麼不從點滴付出來讓國家變得更美好呢?公交墜江前夕,如果有人制止了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可能悲劇就將避免,但可惜沒有這種如果。

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不該沉默時沉默,可惜沒有如果


而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意就是簡單的四個字:法制、道德。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也是一個文明社會永恆追尋的主題。公交車司機明顯缺乏專業素養,不僅沒有停車反而邊開車邊扭打,最終也造成了車輛墜江,是不是故意墜江尚不可知,不過也難逃其咎。我們會反問,這種人怎麼能當司機呢?司機受傷害誰來保護他們?熱心乘客?此處卻少不了公交服務的法制規範管理。在全國受過相應技術訓練的司機也十分普遍,但是很難保證這些司機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怎樣的水平,又知曉如何應對車上的突發事件。而這次事件的司機也違背了最基本的駕駛操作規範,同時存在較大的隱患,公交運營方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法制規範公交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既要考慮到乘客的權益,也少不了公交司機的權益。

在國外會有專門的司機隔離室來保證司機駕駛時不被打攪,防止別人故意影響司機而危及整車乘客的現象,在中國香港,與公交司機攀談就屬於違法行為,也從源頭上杜絕了不少問題。但是反過來,在外國有隔離室的公交,倘若司機本身就有問題,比如突發心臟病倒下了,駕駛車輛出了偏差,而別人也進不去可怎麼辦?國外的公交集團會盡全力保證開車的人上車之前,精神和健康狀態都是良好的,既沒有疲勞駕駛,也沒有相關的健康隱患,並用各種方法保證司機不是一個好萊塢電影中的“狂徒”,因此相比於被乘客干擾,司機單方面出問題的可能性更小。

公交墜江之前15人都是怎樣的心理?不該沉默時沉默,可惜沒有如果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求人不如求己,往往我們遇到大小問題最先想到的是警察同志,但是在警察同志火速趕往現場的同時,就有一段真空區,與其選擇靜觀其變,不如選擇主動行為防止事態惡化,阻攔勸架。在心理上,如果有人在圍觀自己的行為,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行為也會感到不適,有人會覺得害羞,但如果自己犯了一些小錯誤,而旁人不斷談論甚至是譏笑,則會愈演愈烈,俗語稱“火上澆油”。當事人會將周遭的人視作是和自己衝突方一樣的“幫兇”,而因此產生了“報復”行為也是心理使然,這種衝動有道德的人會遏制,缺乏道德約束的人則會展開報復。公交司機可能展開了無端的“報復”行為,也將無辜的人捲了進來,最終自己也命喪黃泉。

不該沉默時沉默,如果有人好言相勸,則事不至此,可惜沒有如果。道德不只停留在學校中,並不是只有受教育的學生才有相應得到的準則和規範,道德是公民的基本素養,沒受教育不能成為缺乏道德的藉口,就如同水和食物一樣,是生命必需的,而等到付出代價之時再來彌補,代價則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