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來成都一年半,唐良智展示了哪些“唐式風格”?

來源:川報觀察 2016-07-11 13:25:26

已来成都一年半,唐良智展示了哪些“唐式风格”?

川報觀察客戶端記者 胡敏 張守帥

7月11日,成都市召開幹部大會,宣佈中央和省委重要決定:唐良智任成都市委書記。

此時,距離2015年1月23日他當選成都市長過去了535天,距離2014年11月24日他由武漢“空降”蓉城任職,過去了18.5個月。

從市長升任書記,意味著剛剛年滿56歲的唐良智,肩上任務更重,將帶領成都這艘肩負“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使命的鉅艦破浪遠行。

過去的一年半中,成都經濟總量邁上萬億元臺階,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下行壓力。有觀察者認為,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唐良智風格鮮明,他抓工業、抓創新、抓開放,使成都既呈現出聚集全球人氣的熱鬧一面,也有打牢轉型根基的冷靜一面。

這種“唐式風格”以及他所推崇的發展理念,很可能未來繼續強化。換句話說,作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命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成都的藍圖一繪到底。

產業觀:什麼是“一業定乾坤”?

2016年7月5日,成都舉行工業重點項目和工業園區建設“競進拉練”活動,唐良智率區市縣主要領導參加。現場看進度、找差距、比不足、學經驗,這個活動年內已舉行三次。

總結會上,他將部分區市縣園區的小而散的狀況形容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在他看來,工業園區沒有一二十平方公里的規模,是難以產生集聚集群效應的。

大園區承載大產業,這是唐良智履行成都以來著力推動的一件大事。其實,2012年他還在武漢擔任市長時,成都就曾到那裡取經“大園區”之道。

但是,認識上的分歧仍有。一種觀點認為,成都已到工業化後期,沒有必要再發展工業;還有一種觀點說,成都工業已觸碰“天花板”,難以再有作為。

唐良智回應,“談論工業處於什麼階段,意義不大。”德國推進工業4.0、美國高調搞製造業迴歸,這些發達國家都在經歷再工業化的進程,“工業化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很多場合,他都在傳播一個觀點:工業具有“一業定乾坤”的作用。一個1600萬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難以離開工業經濟的支撐,二三圈層(區縣)都應確立工業主導的經濟結構。

成都工業投資規模偏小,是“天花板”論的一個依據。

2015年初,成都確立年內完成工業投資1300億元,唐良智有信心做得更好。因為測算下來,包括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在內,平均每個區市縣工業投資只有62億元。

在成都對標的城市中,武漢2015年完成工業投資2769億元;臨近的重慶,工業投資過百億的區縣有19個,而成都僅有4個。

唐良智將所有區市縣調研完,強調投資是經濟發展的“底盤”,要心無旁騖大抓工業、抓大工業、把工業做大。

成都2015年實際完成工業投資1517.09億元,超過目標200多億元。

2016年是四川省委確立的“項目年”,成都將工業投資目標鎖定至2000億元,並啟動了聲勢浩大的工業強基行動,加快建設“國家先進製造業中心”,力爭“十三五”末形成6個以上千億產業集群,未來十年裡擠進全國工業經濟第一方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以“競賽”“比武”為特色的“競進拉練”活動出爐。項目進度緩慢的,被現場點名批評。他告誡部分區市縣領導,工業項目要有新氣象,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只講一個“老故事”。

講出新故事,就不能坐等項目上門,成都將區市縣“一把手”外出招商情況納入考核,既考出勤率,也考成功率。

成都要求高新區、天府新區直管區、經開區要有單個投資10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二圈層要有單個5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三圈層要有單個投資3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

之所以對上述“三區”要求高,是因為成都要在優化工業空間佈局中,以“三區”為依託分別打造“大智造”“大創造”“大車城”3大工業板塊,加上N個近郊和遠郊區(市)縣工業園區,構建“3+N”空間佈局體系。

已来成都一年半,唐良智展示了哪些“唐式风格”?

創新觀:斬斷“戈爾迪之結”

不久前,2016中國·成都全球創交會在成都召開,來了20多個國內外知名高校校長、30餘位全球知名城市市長,以及300多位世界商界精英、創投機構、孵化載體創始人。

除了開幕式,唐良智儘量安排出時間參加系列活動。他不斷向來賓推介,成都正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努力成為世界知名的“創業之城、圓夢之都”。

離開了工業搞創新,如同無本之木;離開了創新搞工業,猶如無源之水。

過去一年多時間,他讓成都展現了高度重視創新創業的另外一面,他甚至被冠以“創業市長”之名。

尤其是今年4月底,李克強總理在川考察期間,前往創客小鎮“菁蓉鎮”考察,與創業團隊的機器人“切磋”羽毛球,成都創客享譽全國。

“菁蓉鎮”原本是富士康的生活配套區,但隨著工業機器人應用以及產能轉移,企業用工數量逐年驟減,人去樓空,徒留下一幢幢公寓。

唐良智點題,利用閒置的公寓,將小鎮轉型為創新創業的孵化載體平臺。他深知,世界上第一個孵化器,即是閒置樓宇轉型而來的。

“菁”,是精華、純粹之意,喻指青年。他所著力打造的創新創業品牌活動叫做“菁蓉匯”,要把想投資的人和有想法的人匯聚成都,大力培育“有根企業”。

唐良智動情地說,“我一輩子可能離不開創新創業這個舞臺了,支持青年創業的這面旗幟一定要繼續扛下去。”

為創業者“站臺”,是他扛旗的一種方式。“菁蓉匯”第1—9場活動,他場場登臺發表演講,有時不能參與全程,亦要求主辦方把錄像寄給他。

他講過的那些動人的“心靈雞湯”,流傳於網絡。

“寧願流落街頭也不願意離開這座城市,即便身無分文,也要堅守在這裡,挖掘和尋找創業機會”;

“創業不是闖大運,要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氣魄,有胸懷全局、包容開放的氣度,要有理想、敢於有夢”;

“要把年輕人的夢想當作城市的夢想,把創業者的成功當作城市的成功”;

“每個夢想都值得灌溉,不要放棄任何夢想;每段青春都應該綻放,只要努力定有結果”……

他還援引雨果的名言激勵創業者,“與有待創造的東西相比,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

“一個大學決定一個城市的高度,有什麼樣品質的大學,就有什麼樣品味的城市。”唐良智頻頻與在蓉高校互動,與四川大學、西南交大、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大等均結成共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伙伴關係。

古希臘神話傳說中有個人物叫做戈爾迪,他打了個分辨不出頭尾的複雜結子,無數聰明智慧的人面對“戈爾迪之結”都無可奈何。

成都與在蓉高校合作,其中一個用意即是揮刀斬向制約創新的“戈爾迪之結”:科技成果束之高閣,轉化率低。

成都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十條”,在全國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直指“戈爾迪之結”的根本性問題。

成都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對職務科技成果確權時,發明人可享有不低於70%的股權。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中,成都的努力獲得國家層面認可。去年9月,省部級幹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專題研討班在京召開,唐良智登上講臺,講述成都案例。另一位走向“講臺”的,是深圳市長許勤。

戰略觀:奔向國家中心城市

6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波蘭總統杜達在華沙共同出席統一品牌“中歐班列”首達歐洲(波蘭)儀式,該中歐班列的起點在成都。

所謂“統一品牌”,是把此前的蓉歐、渝新歐、鄭歐等班列,統一命名為“中歐班列”。

唐良智提出實施“蓉歐+”戰略,形成成都至波蘭羅茲/庫特諾、成都至俄羅斯、成都至土耳其等“中線、北線、南線”3條國際幹線,2017年開行數量將超過1000列。

成都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確立了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建設國家門戶城市的目標, “蓉歐+”是一大舉措。

唐良智的意圖,並不是為了單純地發展物流業。也是借勢把對歐洲存在較大出口需求的企業請到成都發展。

5月底,他與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會面,共同見證成都市政府與格力電器的簽約。

任成都市委書記後,唐良智最看中的一張好牌,來自《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今年4月初,國務院批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媒體做了許多解讀,但唐良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沒有解讀到——國家第一次明確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包括成都在內,擁有“國家中心城市”資格的還有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

今年6月中旬,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在成都調研,提出成都當前面臨的六大歷史機遇,第一位的正是“國家中心城市”。

王東明指出的成都機遇,還包括——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和簡陽改由成都代管,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天府新區建設,中韓創新創業園、中德創新產業園、中法成都生態園三大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擔負四川首位城市之責,唐良智至少需要完成省委交辦的六大任務:

——不斷提升城市經濟綜合實力;

——加快打造現代國際空港產業新城;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加快建設全省重要的新興增長極;

——著力提高成都全方位對外開放水平;

——紮實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

唐良智在領導城市發展方面,任重道遠。

“十三五”開局之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一口氣出臺“國際化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業發展”“統籌城鄉”“成都製造”“創新型城市建設”“城建攻堅”等7個“2025”規劃,繪就到2025年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藍圖。

這就是說,機遇在,藍圖也在;時間表、路線圖,無比清晰。而把藍圖變為現實的重任,成都人孜孜以求的國際化大都市夙願,交到了唐良智和成都的所有領導幹部們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