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主題: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作者:歷史學的還不錯——用匠心與讀者對話,用良心與心靈對話;不唯利是圖(不以盈利為目的),不隨波逐流;努力做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自媒體。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最近筆者在閱讀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書中寫道的戚家軍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了教育界的衡水中學。筆者試著比較這兩者之間成功的一些共同點,試圖嘗試解析為什麼衡水中學這麼牛、學習他的中學那麼多,取得成功的為什麼少之又少呢?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戚家軍"之所以厲害,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它們是"優秀的將領"、"敢拼命的士兵"、"優秀的戰法"這三者可以說缺少一個戚家軍也許就不再是戚家軍了。戚繼光是一個以一己之力就可以扭轉戰局的人。龍山之戰,眼看就要兵敗的情勢下,"戚繼光拈弓搭箭,拉滿了弓弦,瞄準帶頭衝鋒的倭寇頭領,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倭寇頭目應聲倒地,……隨著一道凌厲的風聲,第二個頭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們被這位狙擊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時,又一道風聲伴隨著慘叫傳到了他們的耳朵裡——第三個人被射死了。"戚繼光在薊門巡邊時就研學《孫子兵法》,並熟練使用三才陣,並且根據戰場形勢可以可以變化出不同的陣型的鴛鴦陣。若沒有戚繼光可以說一定不會有聲名遠播的"戚家軍"。同樣是龍山之戰,在戚繼光狙擊戰法徹底打垮了倭寇們的心理防線,明軍開始追擊倭寇,士兵們追出一段之後,卻開始陸續自動返回,戚繼光納悶到了極點,便順手攔住一個士兵,問他為什麼不追了。這位軍爺毫不見外,落落大方地告訴他:這都是老傳統,把他們趕遠一點就行了,反正他們還要來的,犯不著去拼命。所以後來戚繼光從義烏招兵,"凡選入軍中之人,以下幾等人不可用,在市井裡混過的人不能用,喜歡花拳繡腿的人不能用,年紀過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機關幹過的人不能用。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還在下面:喜歡吹牛、高談闊論的人不能用,膽子小的人不能用,長得白的人不能用,為保證隊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見執拗)的人也不能用。"然後再經過思想教育,殘酷的訓練,輔以嚴明的軍紀,這些士兵有著非常強大的戰鬥意志。在兵敗渾河後,明廷派人來撫慰勞軍,問剩餘的浙軍有何請求。這些最後的戚家軍流淚說:"我們不要賞賜,請把我們編入其他部隊,與八旗軍決一死戰!"正是這些經過思想教育、意志磨鍊的高素質兵員是戚家軍致勝的法寶。陣法則是戚家軍的另一致勝武器,鴛鴦陣源於三才陣,就是鴛鴦陣有基礎陣型,有進攻追擊陣型,還可以根據地形變化各種陣型,不多贅述,看看下面的這些圖就可以體會它是多麼的精妙。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談到衡水中學李金池是一個不可能避開的人物。他離開的衡水中學,也可以把一個瀕臨倒閉的私立中學打造成全國人趨之若鶩的精英中學,我敢說若沒有李金池不會有衡水中學,沒有李金池更不會有現在的精英中學,尤其是現在的精英中學更是證明了一個卓越的校長對於一個學校的重要性,精英中學之於李金池就如同戚家軍之於戚繼光。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名噪一時的很多中學主要有兩類,一類佔盡各種優勢資源的超級名校,比如北京、上海的知名中學,另一類則是洋思、杜郎口、昌樂二中、精英中學等這類處於生死線上的學校放手一搏贏得應試教育的勝利。這和他們初期的學生構成有著非常巨大的聯繫。若這個學生家裡有礦、自己衣食無憂,他還會不會在衡水中學這樣的學校過著這種監獄式的備考生活,這些學校初期正是這種鯉魚躍龍門心理訴求促使他們努力學習,讓自己可以成為飛出山窩的金鳳凰,而學校可以通過激情教育讓他形成了一種氛圍,那後來進入學校的少部分人則必然自覺地融入到這轟轟烈烈的備考隊伍中去。這些學生您不覺得像極了戚繼光選擇的義務兵嗎?衡水中學和精英中學倡導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校課堂,則如同戚家軍的鴛鴦陣。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戚繼光、義務兵、鴛鴦陣成就了戚家軍,李金池、激情教育、精細化管理和高效課堂成就了衡水中學。這三個要素中領頭人是其中看似可有可無,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如沒有了喬布斯的蘋果和沒有了馬雲的阿里巴巴,如果沒有一個視野獨到、能力非凡的校長,不好意思你可能與衡水模式無緣了。起初學生的構成以及學生吃苦耐勞的能力則是衡水模式成長的土壤,雖然可以通過嚴苛的紀律來改善,但若沒有一開的土壤,怕是這些嚴苛的紀律無法得到有效的執行,那您也就只能與衡水中學模式擦肩而過了。而所謂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效課堂可能是前來學習的人最容易模仿的地方,但是你會發現,在缺失了靈魂和土壤以後所謂精細化管理和高校課堂大多淪為了東施效顰的笑柄。

從戚家軍看神乎其神的衡水模式

一家之言,對"如何學習衡水中學模式"您怎麼看,留言區見!

2.文中配圖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