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2017年11月22日,漢服出行日

一名身著漢服的女性提著燈籠走過大慈寺門口

開放的城市著裝風格不僅僅了街頭潮流,還催生了漢服的日常出行。作為傳統意識和國際潮流並重的城市,成都是中國漢服復興運動的重要陣地。

除去錦裡這一漢服大本營,成都市區的漢服氛圍也是極好的,而且許多人會選擇將漢服作為常服穿著出門,常常能在街頭看見年輕人身著羽衣霓裳。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而這裡的漢服復興運動,似乎早已跳脫出狹隘、激進的民族屬性,更多的是強調漢服之於中國人氣質的美。畢竟,溫和美好的東西,才是這座城市的人們所共同追求的。

以上所有漢服街拍圖片

均來自微博@她街拍

而說起紋身,“成都人均紋身一點點”早已成為街拍界的一個共同認知,街頭經常能看到紋黑臂和紋臉部的人們。

最近一位紋身師朋友還告訴我,她做了一個小統計,刨去街邊那些野雞小店,成都這個內陸城市至少有 2000 家正兒八經的紋身店:“怎麼樣?震驚不。”

“不會。畢竟,這裡可是成姆斯特丹。”

我如是回答。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偏隅於大陸西南,被群山環抱的四川盆地一直是中國歷史的晴雨表。“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特殊的地形讓它既遠離中原王朝的管轄,又能做到自給自足的繁榮昌盛。

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抗日戰爭,蜀地在歷史上長期扮演著戰略後方與臨時避難地的角色,外來文化的注入使它參與了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進程。

而在以農業文明的封閉性和靜態性為特徵的巴蜀文化影響下,這裡更像是中國歷史的一副拷貝。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在我看來,成都有著中國有的一切魅力,成都也有著中國有的一切弊病——它的建城史和發展史,就像是一部濃縮版的中國史。

大量的古代遺蹟殘存了下來,時至今日,它們分散在錦官城的各個角落,如果按朝代拼接起來,那將會是一部印著“成都”兩個大字的編年史。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青羊宮,始建於周代

道教文化對成都的影響是深刻,這一中國本土宗教的發源地便是成都的鶴鳴山。每個成都人的心中都坐著老莊,性格多少有些道家的模糊影子,圓但不滑,追求平衡,關注自我。

和大名鼎鼎的青城山比起來,大隱隱於市的青羊宮不是一個旅遊者偏愛的地方,因此較為冷清——不過倒不是蕭條,而是無為自然的安靜。穿著素袍的道長們在這裡修道、生活,雖是一環路的繁華地區,但卻似深山一般靜謐。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觀內還設有茶館,似乎四川的許多寺廟和道觀裡都有茶館這一存在形式,供給香客信徒一個休憩歇腳的場所。

茶館裡多是本地老人在此聚會,都在安靜地讀報或聊天,比起市內的其他茶館,這裡少了一份市井喧囂,更能感受時間最本質的流動。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當然啦,我最喜歡的還是青羊宮裡那些由道士們餵養的大橘貓,它們無憂無慮,甚至還有些仙風道骨。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武侯祠,始建於三國時期

三國文化是成都旅遊業打的一張大牌,所以成都一直都是許多日韓遊客偏愛的旅遊目的地。城西的武侯祠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埋葬著劉備的遺骨,同時供奉著諸葛亮的祠廟。

這座本是劉備陵墓的漢昭烈廟,卻因諸葛亮的名聲更大,故而被民間稱為武侯祠。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三義廟

我最喜歡的古建築是三義廟,但它原本並不在武侯祠裡,而是,從提督街一磚一瓦搬遷過來的。現在的三義廟是一個一進四合院,用木柵欄代牆封擋,尤為可愛。

裡面供奉著劉關張三人塑像,關羽的青衣顏色最為好看。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不管去多少次,武侯祠的紅牆竹影總是讓人洗眼睛,歷史的腥風血雨在這裡變得溫柔明麗,那是專屬於成都的、含蓄的、安靜的美。不過去武侯祠一定要早,要做第一個進館的人,你就能擁有浸泡在晨霧和竹林中的絕版紅牆。

“那個啥子,隔壁子錦裡我們就不去了哈!”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杜甫草堂,始建於唐末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避難入蜀,長安城文武衣冠、百官士庶也紛紛扈從入蜀。巨大的移民浪潮中,文人騷客用大篇幅的詩歌為後世描繪了彼時的天府之國。

為了紀念這些異鄉人,蜀地百姓為他們興建起了紀念堂、紀念碑,杜甫草堂便是其中最為出彩的那一個。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杜甫在浣花溪旁居住近四年,創作了二百四十餘首詩歌,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後世無數的詩人、作家、政要都曾到訪草堂,他們期望在這裡與千年前那個窮困孤獨但卻偉大的靈魂進行對話。

如果不是狂熱的文學愛好者,杜甫草堂於你可能僅僅是一片較大的川西園林。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浮躁的遊客來到這裡,也只是潦草走馬,拍照打卡,多數人抱著失望而歸。如若讀不懂杜甫,那麼草堂也只是草堂,那也不是杜甫的草堂。

這裡完整地收納了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如果你想要了解他,走近他,可以租用一個語音講解器,一個人在草堂裡踱步遊覽,在這個千年後的時空去觸碰那個千秋詩聖的苦難和憂慮。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崇麗閣,始建於清代

薛濤則是另一位被紀念的“異鄉人”。她在成都用一口古井的水製出了粉色的薛濤箋,用於抄寫短小的詩篇,於是便有了望江公園的薛濤井(真正的薛濤井應該是在百花溪附近)。

望江公園應該叫望江樓公園,少一個字都不對;望江樓的官方名也不叫望江樓,而是崇麗閣。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崇麗閣曾是清代成都城區最高的建築,現在的它矗立在府南河畔,保留著清代的大部分結構,可以登樓望江。

近代的時候,成都人若是要乘船出川,家人便會登上崇麗閣,望江送別。所以久而久之,這裡便有了一個新名字:望江。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望江樓公園是一個正在老去的公園,但它的氛圍是安靜而溫柔的。因為緊挨著川大望江校區,所以某段時間我常常繞著望江樓公園的紅牆跑步,和一環路的城市街區相比,這裡人少安靜。

正如它所紀念的那位偉大女性,望江多了更多女性的柔情和浪漫。人們也能在這裡花更多時間做更細膩、更安靜的事情。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平安橋天主堂,始建於清代

在距天府廣場不到800米的低矮民居中,坐落著全成都最大的天主教堂:平安橋天主堂。

最先注意到它,是被門口的標語吸引住的,上面寫著一句簡短的話語:他說,進來看看吧。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兩種風格的入口

進去之後發現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堂,兩個入口一中一西。中式的門洞雕刻著川西風格的花卉圖案,被竹林掩映的圍牆上設置了西式神龕;西式的門口矗立著聖母無染原罪像,

在教堂內部,既能找到我們熟悉的傳統中國建築的飛簷、廊柱、瓦當、滴水,又有歐洲建築的弧形穹頂、彩玻、拱型窗面。中國的直線和西式的圓弧在這裡被結合得恰倒好處。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它是“成都教案”後,傳教士們痛定思痛的情況下產生的第一批中國化的天主教堂。

在這裡,你能直觀地感受到百年前的那次血腥衝突後,成都本土傳統和西方宗教思想的一次妥協與和解。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元通古鎮,始建於清代

在成都,我最喜歡的古鎮不是黃龍溪或者洛帶,而是距離市區三十八公里的元通古鎮。路程長短可能和成都南北中軸線差不多,但卻像是另一個異世界——無論是建築街巷,還是居民的日常生活。

與四川地區其他古鎮不太合群的是,這裡有三條大江匯合。古鎮的老街和老宅依河而建,隨著河水的走向而蜿蜒曲折,作為一個商業碼頭城市,元通是清代四川移民文化的一個見證。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更難得的是,這裡的街道還保持了較高的原生水平。雖有一定的商業化和城鎮化趨勢,但是與其他古鎮比較起來,元通似乎被遊客和外來商戶遺忘了。大量的原住民留在祖宗的宅屋裡,保持著淳樸而悠閒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我最喜歡它的一點:原生又單純。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我很喜歡元通那些隱蔽的小街道,沒走幾步就能發現破舊的石門頭、隱蔽的老宅子、沸騰的血旺大鍋、喝茶的老茶坊,我甚至還在江邊找到了一個老屋改建的咖啡館和書店。

連這裡的老木門也是令人驚喜的。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元通的民居大門

因為人少,所以元通的居民們似乎有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認真對待他人。

無論是血旺店的大廚,還是茶鋪的掌櫃,亦或是路邊曬太陽的老人,他們都願意花很多時間來和陌生人談笑、指路,同時認真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元通更像是一個有人味的“小鎮”,而非披著古鎮外衣的商業街。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大熊貓,世界的最愛

大熊貓當然是最中國的標誌。

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邛崍山系竹子開花,許多大熊貓因饑荒被送到成都動物園救治。後來成都市政府便在城北斧頭山建立起了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現在,這裡生活了近百隻大熊貓。

因此,生活在成都的人們,比世界其他城市的居民們,更加容易地能接觸到大熊貓。世界上可能沒有第二個城市的城區內,有如此大規模的圈養熊貓數量了。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I’m HERE!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所以在成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與熊貓有關係。無論是IFS天台上的熊貓藝術裝置,還是旅遊直通車的大巴,在現代化的城市空間裡,隨處可見到可愛的熊貓元素。

那早已不是一種刻意的旅遊宣傳,而是一種融入骨髓的喜愛,一種現代的圖騰崇拜。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華西壩鐘樓,始建於民國

作為中國現代醫學的起源地之一,華西被寄予了更深厚的歷史寄託。盤踞在華西壩之上,驕傲地矗於人民南路之上,置身於摩天大樓之中卻毫不遜色,因為它代表了整個近代成都的模樣。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如果望江是公園,那麼華西就是博物館;如果說望江包容了多樣的生活方式,那麼華西則包容了一段漫長的歷史。

你能在華西的任何一處建築上發現關於歷史的蹤影,不管是指針已走動近一個世紀的鐘樓,還是標有奠基年份的行政樓,歷史的質感在它們身上是能夠觸摸的。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華西校區是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基督教會創立的教會醫院,由英國建築家弗列特·榮杜易設計。榮杜易入川前遍遊了中國大江南北,考察了中國傳統古典建築後,才在華西壩創立了中西合璧的建築群體。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

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不同的屋簷上盤踞著不同的小動物,十分可愛;當然,也有畫風比較清奇的。

時至今日,所有的老建築都保持著最初的模樣,沒有被圈地售票,始終和師生、市民保持著親近的距離。正因如此,它不僅僅只是中國醫學的頂尖學府,還是記錄了成都近代史的大型露天博物館。

華西壩和人民南路

華西藥學院的天台上,是俯瞰華西的最好位置。在不斷崛起的城市天際線中,華西壩掩映在樹叢裡,始終倔強地維護著成都平原最古老、最優雅的那份驕傲。

未完待續 敬請期待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