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四句金言,融會貫通,必成大器!

《荀子》一書作者是戰國末期大思想家荀況所著的一部古籍,現存於世有三十二篇,其中大部分內容為荀況自書,現今最廣為流傳的是《荀子·勸學篇》,此篇一直收錄於中學課本當中。

荀況通常稱作荀子,本名況,字卿,所以後世也有尊稱其為荀卿者,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對儒家典籍的歸納整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荀子傳承儒家思想並非愚承舊教,有許多自己的主張與思想貫穿於其著作之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荀子提出的“性惡論”,這與孟子所宣揚的“性善論”起到鮮明對比。另外荀子還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和秦國丞相李斯的師父,因其兩大弟子都奉行法家思想,以至於荀子儒家學派的身份在後世也曾飽受爭議。但觀其著作皆與儒家思想一脈相承,所以荀子儒家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後世蘇軾曾說“荀卿明王道”,可見荀子之才有大能為。本篇我們不談其治國韜略,僅選其著作《荀子》中的四句為人立世金言以敬觀瞻,望能得以處世之益。

《荀子》四句金言,融會貫通,必成大器!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荀子》

釋義:德行高潔的君子會給人提出合理且有利於執行的建議,讓他人從中受益,而普通人在別人危難之時只能助人之財力,以幫其渡過難關。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是這個意思,給予人財物能幫人一時,但能為他人指明一條道路,便可能改變其一生,此番猶如貴人之助,必將令人終生銘記。但不論如何,當他人身處危難,能加以援手都是難能可貴。

《荀子》四句金言,融會貫通,必成大器!


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荀子》

釋義:但凡喜歡爭辯比鬥之人,都會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認為他人的立場與言論是錯誤的。

現今火熱的成功學中,有一個重要論點是說,停止爭辯最好的方式是不去與人爭辯,事實亦是如此,往往爭辯非但不能說服對方,反而通過爭辯更能堅定雙方各自的觀點。所以要想讓他人接納自己的言論,要學會停止爭辯,學著以柔克剛,而並非針鋒相對。

《荀子》四句金言,融會貫通,必成大器!


雖有矛戈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

釋義:武器再鋒利也比不上謙恭仁德的品行更具威懾力。

以武力相逼或許可以使人迫於利害屈從,但以高尚品德感召才能令他人由衷信服。現實之中有許多類似的事例,強壓之下雖能暫時控制局面,但等到達到臨界點時,其反撲之力則多無法收拾。所以待人之道並非恃強凌弱,而是應該以德服人,這才是長久之計。

《荀子》四句金言,融會貫通,必成大器!


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

釋義:飛禽走獸有感知與覺察的能力,但是卻不講道義,可人卻有氣節、有生機、有認知能力、還能夠遵循道義,所以說人在天地之間才最為可貴。

此句一是說人與動物有別,是因為人有思想情感,有道德約束,有行為規範,所以較之高等。另一個意思是說,人若是不懂禮義廉恥,便與禽獸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