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人成名只要15秒。


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短視頻 | 從20分鐘到15秒

中國短視頻史上刻下了一個叫姜逸磊的人名,她在網上叫Papi醬。

2016年,這個自稱“一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將3分鐘短視頻的價值,推到了互聯網內容創業的頂點。在那個時間節點,她估值1億,一條廣告價值2200萬,還有萬千網友爭相模仿,包括她的語氣、笑聲、表情,甚至一個咳嗽。她可能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短視頻網紅第一人。

很快,Papi醬走下神壇,一批新網紅從海面下湧出。辦公室小野、大胃王密子君、張大奕……他們一夜躥紅,以雷霆速度觸及冰山之巔。


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野路子出身的終究要被正規軍收編,個體與機構的對抗從未間斷。明星和網紅,就如嵌在滅霸無限手套上的寶石,數量越多,殺傷力越大。

經過5年時間,中國的短視頻領域泥沙俱下,造就了一大批傳奇網紅,從掙扎中走出。在所有人追捧的光鮮背後,也曾有無數機遇、財富、慾望,與這個行業擦肩而過。

從20分鐘到15秒,短視頻新秩序正在重建,更短、更碎片的時間,正打破原有世界的規則。

從網絡短片到“微視”

火箭若要升空,助推器必定在半路就被分離。微電影或者叫網絡短片,就是短視頻升空後被分離的第一個助推器。

2005年底,時長20分鐘的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爆紅,下載量擊敗電影《無極》,被認為是微電影的雛形。此後,優酷、土豆、搜狐視頻等平臺力推,《青春期》系列、筷子兄弟《老男孩》等湧現,不少知名導演、演員以及大量草根拍客也加入微電影大軍,無數網友也拿起DV、手機開始拍攝、製作。

微電影推動了短視頻的草根化,無意中培養了網友利用碎片化時間拍攝、製作、上傳、觀看的意識。20分鐘也成為微電影的一道分水嶺。彼時,移動社交格局尚未成形,但已有微電影及工具類視頻應用小露鋒芒。小影便是其中之一。

自2013年1月小影Android端上線後,為用戶提供濾鏡、配樂、海報等多種視頻剪輯素材,在10個月內收穫註冊用戶超100萬,每天上傳分享視頻超1000條。其創始人韓晟曾將小影定位為“手機視頻裡的美圖秀秀”。

戰術上的優勢沒能彌補戰略上的缺失。工具類視頻應用有一個共性,即缺少社交屬性,用戶黏性差。

很長一段時間裡,工具短視頻與社交短視頻在兩條平行線上奔跑。

微視也在2013年誕生,意味著短視頻走過了移動工具的第一階段。

8月28日,一個名為“Pony”的賬號上傳了一條8秒短視頻,直到當年12月5日,這個賬號粉絲數不過12.3萬,共上傳了4條短視頻,內容包括廣州新辦公室滑梯、全民玩節奏大師、騰訊大廈俯瞰等,最後一條有72萬次播放。

這個賬號的主人是馬化騰,騰訊帝國的掌舵者——停留在12月5日的這條短視頻,似乎也預示了微視的走勢。

微視上線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寫道: 一向以古靈精怪著稱的主持人謝娜開始時對此感到疑惑。在她的第一條微視裡,8秒鐘的時間都是在舉著手機,不住地笑:“他們說這叫微視……”但沒多久,她已經能把微視“玩轉”了。

在10月16日晚發佈的微視裡,謝娜戴著兜帽,面無表情地看了鏡頭四五秒後,突然綻出了標誌性的大笑:“哈哈,被騙了吧,你們以為這是圖片來著吧!”

謝娜只是微視明星效應的冰山一角。2014年春節期間,李敏鎬、范冰冰、何炅等百位明星齊聚微視拜年,並在電視上輪播,這為微視換來一波小高潮:連續數日保持在App Store前五位,日活躍用戶達4500萬,除夕至初一,便有數百萬人通過微視發佈、觀看拜年短視頻,總播放量達上億次。

微視這8秒堪稱神奇。

微視團隊負責人曾表示:“首先,我們需要對短視頻有時間限定,這樣才能打造統一的整體化社區氛圍;其次,時長關係到視頻的大小,必須適應移動手機應用,要考慮用戶的流量和資費,8秒鐘的視頻大小,約相當於微博發幾張壓縮過的圖片;同時,研究顯示,8秒鐘是可以在人腦中形成印跡、傳遞足夠信息量的時長。”

上線10個月後,微視快馬加鞭被確立為獨立部門。這一調整印證了騰訊內部對微視“8秒”打法的認可,同時,也伴隨著“騰訊放棄微博業務”的傳言。

移動短視頻的崛起

心理學研究曾證明,人類存在著“生動性偏見”,具有視覺顯著性的信息容易左右人們的判斷。相對而言,視頻具有更強的感染力。

智能手機、4G的普及,正叩響短視頻的大門。2013年,註定是移動短視頻元年。

微視最重要的競爭對手都在這一年誕生:新浪微博推出了秒拍,剛轉型短視頻的快手迎來了宿華。此外,還有微拍、啪啪奇、微錄客等一大批短視頻應用競逐,小影等工具類短視頻應用悄然壯大,以V電影為代表的微視頻應用也在搶奪用戶時間。


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與微視的爆紅不同,秒拍、美拍的成長更為平穩。

2012年2月19日,北漂10年的韓坤發佈了第一條微博,宣佈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酷6。2013年8月,想明白“快速分享內容重要,還是拍很長時間更重要”的韓坤,創辦一下科技,推出秒拍,讓用戶拍10秒短視頻上傳到平臺。

與微博合作讓秒拍有了躍龍門的機會。不巧的是,2014年5月,美圖秀秀推出美拍,打出視頻特效、人像特效等組合拳,給了正在C輪融資的秒拍一次重擊。

既受制於強社交屬性的微視,又受制於強工具屬性的美拍,地位尷尬的秒拍在8月迎來轉機——冰桶挑戰。

2014年8月,慈善活動冰桶挑戰進入國內,眾多明星、大佬在微博上開始接力,72小時內,就有122個明星使用秒拍發布冰桶澆身的視頻,最後共計2000名明星參與,秒拍日活用戶達到200萬。

真正釋放秒拍勢能的並不是秒拍自身。

2015年5月,一下科技旗下另一款短視頻應用小咖秀上線。這款類德國Dubsmash的短視頻應用,通過提供現成的場景、劇本,刺激用戶對口型表演,吸引用戶參與。

上線兩個月,小咖秀便衝到排行榜第一名,截至2015年8月,小咖秀日活達500萬,日均原創短視頻達到120萬條。

“我本來認為短視頻需要兩年才能爆發,小咖秀讓這個時間提前了。”一下科技C輪投資方、凱鵬華盈中國主管合夥人周煒說。

在美拍上,第一代網紅dodolook 2016年收穫近80萬粉絲,其視頻播放量達2.9億,她發起的#60秒d日常#也吸引數萬網友參與。此外,美拍發起的#全民社會搖#等多個話題吸引眾多用戶參與,鞏固社交屬性。

儘管依託新浪微博,直到2016年3月,秒拍的日活躍用戶攀升至4000萬。而美拍在9個月後,用戶突破1億,2015年5月,美拍日活躍用戶達1431萬。

而“起了個大早”的微視,沒能因神奇的8秒改變命運。以明星撬動普通用戶的運營思路,讓微視不得不在明星身上持續耗費重金,雖然打通了QQ、微信、騰訊微博等社交平臺,打響了熟人關係鏈的第一槍,但後續乏力,對用戶缺乏引導,造成微視短視頻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粘性不強。

同時,微信在APP內嵌入小視頻功能,也分流了微視的流量。

2016年3月,微視被戰略放棄,2017年4月10日,微視徹底關閉。實際上,微視iOS版在2015年4月16日就已停止更新了。

微視的關閉標誌著短視頻領域戰火在第二階段收尾,也意味著,在移動互聯網戰場上,金錢不是唯一的壁壘,明星打下的陣地也是脆弱的。

移動短視頻:從單打獨鬥到MCN

在社交娛樂短視頻興起時,短視頻新媒體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2014年9月,“一條”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這個主打生活美學的短視頻新媒體,每條視頻3~5分鐘,包括美食、建築、攝影、茶道、手工藝等視頻內容,在半個月後,粉絲量便破百萬,且篇篇10萬+,用戶群定位為中產階級,2016年初,一條的粉絲過千萬。

“一條”帶動了一波短視頻新媒體創業浪潮,越來越多短視頻創業者在微信等平臺上湧現,例如日日煮,以及前段時間被網友批評的“二更”。

一條為《外灘畫報》主編徐滬生創辦,不少媒體人也都加入短視頻創業大軍,前《三聯生活週刊》 副主編苗煒創辦刻畫視頻,澎湃前CEO邱兵辭職創辦了梨視頻,藍獅子前主編王留全打造了知識性短視頻平臺即刻視頻……

在國際上,不少媒體都開始注重新媒體視頻。

《赫芬頓郵報》早在2012年就將視頻新聞作為新的突破口;華盛頓郵報調整視頻業務發展戰略,將Post TV改名為Post Video,視頻生產趨向快速化、輕量化;英國廣播公司同樣提出記者應向新媒體視頻學習,製作親民、通俗、簡潔的短視頻,使觀眾獲得親近、隨和的體驗。

在國內,內容類機構以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三家主流媒體為代表,投入其中的還有浙報集團的浙視頻、《新京報》的我們視頻、《南方週末》的南瓜視業、上海報業集團的箭廠等,視頻生產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常態。


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有數據顯示,全球移動視頻流量已經佔移動數據總流量的一般以上,且持續高速增長。儘管短視頻領域看似打得火熱,PGC模式各有特色,但在國內,短視頻依然不能稱之為“全民級”行業。

但更多的機構加入,讓明星及KOL走過了單打獨鬥的時代。

隨著MCN概念引入國內,PGC模式進一步鞏固。 MCN模式來源於國外,是幫助視頻製作者創造內容和變現的組織,也可以簡單解釋為網紅經紀公司。

這些機構簽約專業的內容生產者,在資本和資源的支持下,為後者培養粉絲、做營銷推廣等工作,機構會在這過程收取費用或做廣告分成。

微博、秒拍率先與一批MCN機構達成合作,包括萬合天宜、淘夢等,秒拍於2017年3月公佈了首份MCN機構的排行榜單。

除了機構化外,短視頻內容生產向輕量化、扁平化、快速化轉變。

易觀智庫《中國短視頻市場專題研究報告》,到2016年3月,中國短視頻市場活躍用戶已達3119萬人,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30分鐘,人均單日啟動次數達到6.2次。

移動短視頻的崛起

在短視頻平臺爭奪流量之際,內容生產已悄然從頭部向多元化延伸。

不溫不火幾年後,短視頻在2017年徹底爆發。

2011年3月,GIF快手誕生,主要用來製作和分享GIF圖片。2012年11月,快手從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平臺。

技術專家出身的宿華引入了個性化推薦算法,針對每個用戶不同喜好推薦內容,強調用戶社區的運營。以農村包圍城市打法,悄然向三四線城鎮及農村下沉,收穫“底層用戶”流量,2015年6月,快手用戶量達1億。

通過短視頻+直播,並注重強運營,和大量農村用戶KOL的“特技”吸引關注,8個月後,快手用戶破3億。

《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中提到,快手上有大量喊麥(鄉村RAP)、鬼步舞教程、未成年媽媽、抵制日本、低俗小品、暴飲暴食、美女、殘疾人表演、成功學、各種獵奇(如配陰婚、捕蛇、事故現場、黑幫聚會)等內容,這也是快手快速收穫底層流量的重要手段。

2016年,快手平臺呈現的另一種文明的張狂與“社會”,令其收穫7億用戶,成為短視頻第一平臺。

但快手的地位也迎來了最大的衝擊。

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人成名只要15秒。

相聲演員岳雲鵬的名字也要被寫入短視頻歷史。

2017年3月13日,岳雲鵬在微博轉發了一條他的模仿者的短視頻,這個視頻下方帶有“抖音”LOGO,第二天,抖音的百度指數躥升至2000多。

抖音通過“冷啟動”的方式,引入明星、KOL資源,開始收割流量。通過製造話題、提供大量素材,打造年輕的酷文化,依託算法推薦,以強運營帶動用戶觀看和參與,音樂+15秒短視頻的模式,迅速俘獲一二線城市用戶時間。

這種PGC+UGC模式的強運營模式,讓抖音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有了完美的平衡,塑造了流量的持續性。

抖音還與微信、微博並稱為“兩微一抖”,其15秒時長,重新定義了移動短視頻的模式。

城與鄉的距離,成了快手和抖音的阻隔。自此,快手與抖音成功組建了短視頻領域新秩序,而新一輪混戰也起於此。

締造了抖音的今日頭條,還推出了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企圖通過不同調性的產品,捕獲不同喜好的人群。

西瓜視頻依託今日頭條,天然擁有流量優勢,而火山小視頻曾天價簽約MC天佑,而天佑是曾是快手重要KOL。

看到短視頻機遇的不止有今日頭條。土豆轉型短視頻,啟用全新LOGO,口號從“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變為“只要時刻有趣著”,百度推出好看視頻、360推出快視頻。


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2017年8月微視團隊重啟,騰訊再次重金入場,公佈黃子韜為首位代言人,並推出30億補貼計劃。

面對抖音的強勢崛起,巨頭們四方圍剿,張一鳴選擇主動出擊。他在朋友圈質疑抖音遭微信封殺,馬化騰親自上陣與張一鳴開懟,頭條系與騰訊也全面開戰,相互提起訴訟、要求對方道歉。

在5年的發展中,短視頻來到了高光時刻,在巨頭競逐之下,各家又是否會成為“娛樂至死”的產物,也是未來走向的一大難題。

如果所有人都奔著流量而去,當真正的內容創意摔在流量上的時候,疼的一定是所有人。

異軍突起:為什麼是抖音

在創業最初的90天裡,張一鳴先後推出“內涵段子”“搞笑囧圖”“內涵漫畫”等多款應用。直至被政府責令關停前,“內涵段子”的用戶量已經達到了2億。

2012年8月,今日頭條正式發佈。2017年7月,時隔5年,今日頭條日活達到了1.2億。

2016年9月上線抖音。2018年6月,不到2年時間,抖音全球日活,飆升至1.5億。

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


這些擁有這無與倫比的增長速度的產品,精巧、龐大,是產品經理們口口稱讚的成功案例。但卻無一例外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即刻滿足你的本能慾望。某種意義上來講,張一鳴的創業,也幾乎全壓在了人性的賭桌上,沒法收手,回頭再看抖音的走紅,從不是個意外,處處都是精心,用戶皆為局中人。

1、沒有時間

如果你留意的話,會發現抖音首頁隱藏了手機時間,手機頂部的所有信息都被隱去。在播放短視頻時,你無法知道現在幾點。抖音刻意模糊了你對時間的判斷,不清楚自己究竟在這個產品上玩了多久,等你反應過來,幾個小時、半天可能就過去了。

再翻翻手頭上常用的幾個APP,你會發現抖音這樣的做法,是極其少見的。對於以用戶時長為導向的APP來說,你的時間,就是他們想掙的錢。

知道還有什麼地方不設時鐘嗎?賭場。這個地方壓根不想讓你知道現在幾點,目的就是讓你一直賭下去。 更有甚者,連賭場外的餐廳商場,都設置了電子天幕,24小時頭頂都是藍天白雲,讓你不知道白天黑夜,感覺天色還早,賭場上還能再殺兩盤。你留的時間越久,花出去的錢就越多。

2、全屏幕式沉入

一進抖音界面,短視頻直接霸屏整個手機,取消了其他產品常見的條框,也相當於隱蔽了窗口。當短視頻為橫屏時,採用了黑色背景,近似於電影院的熄燈後的密閉空間。排除其他干擾,儘可能讓你沉浸。

這樣一來,你的世界裡,只有抖音,連手機上的其他APP也不能來輕易干擾你。類似的精心設計,還有賭場的無窗安排。在賭場,幾乎看不到透明玻璃窗,甚至連磨砂玻璃窗都沒有,把你和外界世界隔離開來,任何對客人賭博的心造成干擾的因素,都被排除在外。

同時,賭場四面佈局和環境非常相似,裝潢華麗色彩鮮豔,讓人失去空間方位感,很難找到出口。

抖音這個花園迷宮,也是進去容易出來難。

3、下滑切換短視頻

抖音的每個短視頻內容間距非常近,你根本不需要做過多的動作,遇到不喜歡的視頻,下滑換下一個。並且下一個內容,也是系統推送給你的。

而其他長視頻APP,看到不滿意的視頻,你需要做出一個關閉退出動作,以及重新選擇新視頻的動作。參照賭場大廳。密密麻麻都是賭桌,每張賭桌之間的距離非常近,各個出口都擺滿賭博機器。它要強化這種賭桌的吸引力,不讓你輕易離開。

刷抖音,看到不喜歡的內容,相當於這盤局勢不好,輸了,你不開心。只需要滑一下,說時遲那時快,你的眼前迅速切換了一張新的賭桌,手裡的牌也好,看上去有點意思,原先感覺有點厭倦打算起身的你,被挽留了下來。你以為是自己做出了選擇,但其實仍然是那個被動接受者,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

抖音強化到了這虛擬的賭桌和賭桌之間,無縫銜接。甚至不需要你起身,不需要你做出任何選擇,享受快樂就行。結果顯而易見,你被“綁”在了刺激又興奮的賭桌上,下不來。

4、沒有門檻,直接刺激獎勵

進入抖音的首頁,沒有搜索鍵,一上來就是短視頻。通過它高效的算法和標籤,第一個推給你的視頻,往往就能戳中你。比如孕婦用戶,看到的第一個視頻,往往是育兒向的。

麻煩的註冊流程,不需要的。複雜的操作方法,也用不上。

一打開抖音,直接跳出你感興趣的短視頻,一上來就給你反饋刺激。反觀賭場的入口,往往擺了一排的老虎機和骰子機器。簡單,直接,20港幣起玩。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東西,好像也沒什麼殺傷力,卻是賭場中非常重要的收益之一。

憑藉著簡單的設置,並且看上去毫無危險,玩家的警惕性被大大降低。同時不需要你思考,給你快速強烈的愉悅反饋,這種極低的門檻,極高的“獎勵”,把大批量原本只打算“觀光”的遊客變成了無知無覺的賭客。

5、15秒“耳蟲”音樂

抖音短視頻的快速爆發,也催生了一批“抖音神曲”,甚至有人稱之為“口水歌”。不少抖音用戶肯定體驗過被這些歌曲洗腦的體驗,大腦不受控制地循環這些旋律,隨時隨地在腦海裡自動播放,並且伴隨著抖音裡的有趣畫面。

這種現象,有自己的學名——不自覺的音樂幻想,小名“耳蟲”。科學研究發現,能盤踞你大腦單曲循環的音樂,往往旋律簡單,迴環往復,節奏輕快。再觀察抖音配樂,多為歌曲的高潮部分,極具記憶點。同時抖音上的音樂配樂有一個突出的共性——簡單和重複。 這些歌曲節選出來的旋律變化簡單,擁有重複的旋律,重複的音高,重複的節拍。歌詞也通俗易懂,同時設置了多次詞語重複。高頻的重複性,使得用戶對歌曲的記憶得到了強化。

同時,實驗表明,耳蟲現象中的音樂時長,大約在10-15秒,恰好是一個配上音樂的抖音視頻的長度。

一般情況下,人在情緒焦慮或者低注意力的時候,大概率會出現“耳蟲”現象。那麼抖音的15秒配樂,就像一個隱形的開關。當你精力渙散、思考緩慢之際,悄悄打開,霸佔你的大腦。

而這個節點,你可能就會順手拿起手機,下意識地刷兩下抖音。你以為是你主動做出了打開抖音的選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是短視頻APP操控了你,正如巴甫洛夫操控了他的狗。

生物學中著名的“操控"實驗——“經典條件反射”。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情況時發現,一開始狗只在看到食物時分泌唾液。後來只要投餵飼料的研究員一靠近它,狗就不受控制地流口水,儘管狗並沒有看到食物。

巴甫洛夫又做了進一步的實驗。首先,研究員在狗的面前敲擊音叉。很顯然,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時,狗沒有任何分泌唾液的反應。多次之後,狗一聽到音叉的聲音,就會聯想到食物,產生期待和進食慾望,分泌大量唾液。這是一種後天的條件刺激,也是以一種人為操控。

而刷抖音的你,腦海裡也許就有一把人為的隱形音叉。

當抖音神曲不自覺地飄過你的大腦,就如同音叉發出聲音,你開始無意識地期待著來自抖音的視覺刺激和感官滿足。

結果就是,你可能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操控著,玩起了這個APP。

6、無法預知的內容

全屏設計,使得每次用戶都只能看到當下的內容,只有下滑,才能看下一個短視頻。

你無法準確猜到下一個視頻究竟會是什麼。這是讓你無法自拔的重要原因。這個套路,誰最會玩? ——老虎機。不可預知的期待和刺激,相當於於老虎機的間歇性獎勵。

相比之下,在抖音這類短視頻產品出來之前,長視頻產品幾乎採用的是並列式的瀑布信息流,這樣的設置讓你通過瀏覽視頻標題、視頻頭圖,很快預判自己是否感興趣,節約了用戶的時間,讓用戶能自行選擇想看的視頻。

那抖音呢?顯然,它從始至終,就沒想著為你節約時間。

20世紀中期,心理學家斯金納(B.F. Skinner)以老鼠為研究對象,研究獎勵和行為之間的關係,意外地發現了老虎機以及賭博使人著迷的核心機制。

他在一個透明箱子裡放置一隻老鼠和一個取食槓桿。如果槓桿被觸碰,就會有食物進入箱中。數次之後,老鼠學會了操縱槓桿,合理取食。

之後斯金納做了個意外的改動,獎勵策略變為:一分鐘內只給一次食物,並且投食時間隨機。出乎意料的是,箱內的老鼠更為開始高頻地觸碰槓桿,陷入一種著迷狀態。這也成了生物學中鼎鼎有名更進一步的“操控"實驗——“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發現,隨機的、不可預測的獎勵,最為刺激。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易察覺的興奮籠罩著你,大量多巴胺充斥大腦。

不少文章提到了一個觀點,“分泌多巴胺讓人產生快樂”,這是對多巴胺研究成果的片面誤讀。多巴胺真正的效用在於,期待獎賞。當你對一件事充滿期待和渴望的時候,你的大腦產生的大量多巴胺,使你擁有興奮刺激的感覺。

刷抖音上癮的人,往往會覺得,明明已經很累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看下一條,下一條,再看一條。多巴胺的副作用導致你瘋狂地期待獎勵,尋找獎勵。過多的多巴胺讓你保持在非理性的飢渴狀態,沒辦法感覺到滿足,沒辦法停下來,哪怕精疲力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