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年的計劃總是活不到3月份?

為什麼新年的計劃總是活不到3月份?

歸根到底,問題出在順序上。正確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be-do-have,現在你試著反過來看這個故事:

1.我要做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be)

2.這樣一種人,會做些什麼事呢?(do)

3.做了這些事之後,我會擁有什麼呢?(have)

你看,人改變了,行為模式改變了,你所追求的外在結果也就水到渠成,反而不需要那麼放在心上,這才是達到目標的正確途徑。美國著名投資家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說:想得到一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先使自己配得上它。這話脫胎於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認為,現世中沒有什麼能保證你“得到幸福”,你所能做的,只是使自己“配得幸福”而已。這個思路不只適用於減肥,任何一個偉大的目標,想要不變成白日夢,都得遵循這個be-do(-?)have的順序。比如說,小兵要當將軍,不是埋頭苦幹不怕死就可以的,你得先像你的長官一樣思考(be),想想在這個情況下你的上級會做什麼(do),然後才有資格擔任更重要的職位(have)。這就叫“有為才有位”,而不是“有位才有為”。否則的話,如果只是因為累積功勞而升遷,那你最終會被放在自己所不勝任的位置,難免被打回原形。管理學上的“彼得定律”,說的是層級組織的每一個職位都會被不能勝任的員工佔據。究其原因,就是這種“只是因為表現好,就被提升到更高位置”的原則。而這個錯誤的順序,不正是我們反對的do(-?)have-be嗎?

應該如何進行自我行為管理呢?第一步,就是不要急著問“我要做什麼”,而是要問“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be)”。是這樣的人,就自然會做這樣的事(do)。與其羨慕別人的身材、學識、財富(have),倒不如從這個“be”做起。

摘自:《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第86頁

為什麼新年的計劃總是活不到3月份?

《小學問》

【I·講解引導】

2018年只剩下五個月了,你年初的計劃進行得如何?

是不是那些2018年計劃搞定2017年那些原定於2016年完成的安排,如今通通要變成2019年的目標?

為什麼新年的計劃總是活不到3月份?

為什麼遠大的目標總會被“三分鐘熱度”打敗?

這是因為人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時候,是覺得自己某些地方比較差,首先想到的是去“做”(do)些什麼,來“得到”(have)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是很少去思考自己想要“成為”(be)什麼樣的人。

而在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be)什麼樣的人之前,就通過“做”一些事情,去“得到”想要的結果。一方面是很容易在現實的困難面前放棄,比如那些活不過3個月的新年目標。

另一方面是即使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也很容易失去,被打回原形。

比如書上的一個例子,在美國的《超級減肥王》電視節目中,因為有25萬美元的強烈刺激,選手們表現出色,甚至有減掉59.62%體重的驚人紀錄。可是,對14位選手連續6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其中只有1位事後沒有反彈。

這些選手雖然成功的獲得了好身材,但是內心深處依然住著一個胖子,體型改變了,然而行為模式、生活習慣,依然是胖子的。

那麼怎樣做才是制定目標的方式?

1、be--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2、do--這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事情?

3、have--做了這些事情之後,我會擁有什麼?

【A1·聯繫經驗】

我在高考之後的假期,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努力減掉了20斤。

然而,在大學的時候,又完全反彈回去了。

在我當時的減肥計劃中:

做什麼(do)制定的非常詳細——每天上午、下午、晚上的運動怎樣安排?飲食要吃什麼?

我想要(have)實現的目標也很清晰——在上大學的時候,要瘦一點,好看一點。

但是對於成為什麼樣的人(be),卻是很模糊,沒有認真思考過,甚至沒有意識到。

所以當大三大四,課業負擔加重,便忽視了飲食和運動。體重反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為什麼新年的計劃總是活不到3月份?

【A2·規劃應用】

1、be--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健康自信有自己品味的女性。

2、do--這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事情?

飲食健康均衡——喜歡健康自然的食材,是細細品味的美食家,而不是胡吃海塞的吃貨;

熱愛運動——運動不是為了減肥而不得不做的苦差,喜歡大汗淋漓時渾身通透的感覺,喜歡運動後精神百倍的感覺,更喜歡運動時的自己,穿上美美的運動服,揮灑汗水吧;

關注自己的體重和圍度——定期稱體重、量圍度,而不是自欺欺人。

3、have--做了這些事情之後,我會擁有什麼?

精力更加充沛——體力、腦力、心力都會up!

身材更好,穿同樣的衣服會更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