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1763年2月,在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堅持下,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籤訂了《巴黎和約》,正式結束戰爭狀態,退出了七年戰爭。隨著此項和約的簽訂,作為七年戰爭北美分戰場的“法國與印第安人戰爭”也同時落下了帷幕。英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他們從法國人手裡收穫了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幾乎所有殖民地,從西班牙人手裡收穫了佛羅里達。對英國來說,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因為它不僅意味著制霸北美,更意味著在全球殖民擴張的競賽中,英國奪得了最終的勝利。

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地處歐洲一隅,沒來得及搶佔先機,這些不利因素最終還是沒有阻礙雄心勃勃的大不列顛在打贏了這場被丘吉爾稱為“第一次世界性戰爭”後,全球性“日不落帝國”已經隱隱在望,讓無數英國人為之歡欣鼓舞。此刻英國人驕傲之情,就如作家霍勒斯·沃波爾在給朋友的信中所描述:“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300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然而,英國人高興得還是太早了。七年戰爭帶來的喜悅還沒有退去,大英帝國內部的危機就已經浮現。不過十幾年工夫,北美再度易手,但這次並不是外敵入侵,而是禍起蕭牆,昔日曾在“法國與印第安人戰爭”中和母國同甘共苦,肩並肩作戰的殖民地人民,最終卻向自己的母國舉起了反旗,分道揚鑣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英國對其興趣其實由來已久,早在1584年都鐸王朝統治時期,名叫作哈克盧特的牧師,就收集了大量北美的情報,以此為依據向伊麗莎白女王呈遞的一份《論向西拓殖》的雄文。在文中,他列舉了多達21條的好處和必要性,比如能推廣英國國教、替代英國某些危險行業、滿足英國本土的匱乏、給“無所事事”者找到工作、建立對付西班牙的海軍基地、增加王室收入、擴大海軍,等等。整個英國社會對北美殖民的熱情也正是被哈克盧特的這份呈文所點燃,一發不可收拾。

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殖民不僅可以獲得對抗西班牙海外領地寶貴的基地,還能舒緩本土人口壓力,開拓海外市場。在他們看來,一且將本土人口遷移到北美定居,不僅能有效解決當時在英國國內廣泛存在的城市貧困問題,還能為本土英國商品開拓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促使英國本土經濟良性發展。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向殖民就被當作一項朝野達成共識的國策,被英國曆朝歷代所繼承。

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向北美殖民是大不列顛歷代王室和政府國策,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英國政府卻根本沒有能力用國家意志來貫徹執行,只能採取一種被他們自吹為“善意的忽視”——實際上就是無力干涉,只是坐視殖民地自生自滅的政策。這一方面是因為彼時英國國力弱小,實在無力在大西洋彼岸用武力征服和建立一個殖民帝國,因而只能採取商業和貿易手段方式運作:政府以國王的名義向股份公司乃至個人頒發特許狀,授權這些冒險家自己在北美折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英國本土的政局持續動盪:內戰,護國公獨裁、復辟,光榮革命等事件接踵而至,使得英政府的確沒有餘力來干涉北美事務,甚至直到光榮革命之後的1696年,政局逐漸穩定下來的英國政府才得以有能力設立“貿易和殖民地事務部門委員會”,對殖民地事務進行更進一步的管理。

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此時,距離英國開始殖民已經過去了近百年,在這種所謂“善意的忽略”政策下,英國政府對它的支持僅限於“嚴重關注”,甚至連負責防務的常備軍都無力派駐,其中對殖民地有多大虧欠就連他們自己也心知肚明。作為補償,他們在政治上對殖民地給予寬容和優惠:和當時流行的做法不同,英屬殖民地在法理上是和英國本土政府平級,都是直屬國王的政治實體。而殖民地居民則享受和本土人民的一樣政治待遇:享受一切英國國民所應有的公民權和豁免權,可以自由返回本土,而且所有建立的各個殖民地的臣民及其後代,也和英國本土出生的人一樣是天然的英國公民(1606年弗吉尼亞特許狀、1632年馬里蘭特許狀)。到了後來,這項特權甚至擴展到進入新英格蘭的非英國人,只要他們在入籍之後,就可以成為英國“忠良的臣民”。此時英國政府對他們的要求僅僅是:在法律上不違背英國成例、在宗教上維持國教信仰、在政治上忠於王室而已。

善意的忽略,有心無力的政策,導致英國付出了成為全球霸主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