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把 手 機 橫 過 來

↓↓↓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100年前,武昌人的幸福是來這裡吃豆絲


公元221年,孫權都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縣為武昌縣(今鄂州),“武昌”這一地名自此初現;唐元和元年,置武昌軍節度使於鄂州(今武昌),“武昌”之名首次用於今武昌。

明代置武昌府為湖廣省會。明洪武年間,楚王朱楨擴建武昌城,奠定了武昌古城的基本格局。九座城門內,一座因武而昌、因文而盛的古城蓬勃生長。

商業文明的基因,也早早就寫在了這片土地上。

南來北往的商人們順著長江來到這裡,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這個江南重鎮書寫著傳奇故事。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順利穿越歷史的驚濤駭浪,他們當年苦心經營的那爿小店,成為延續至今的老字號。

老字號,是一座城市、一種商業文化、一個時代的最佳記錄者。

老謙記的豆絲,晶鈺珠寶裡的首飾,裕大華的布料,劉有餘的中藥……武昌老字號深入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武昌人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的不滅記憶。同時,它們也是武昌城市變遷的見證者和城市歷史的承載者,成為這個歷史名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到節日就大排長龍的曹祥泰開發了手機點單系統,百年裕大華推出了高端定製品牌,馬應龍進軍化妝品市場,老字號們也不斷推陳出新。伴隨著武昌古城改造的推進,一個愈加精緻的武昌雛形初現

歷史上,無數年輕人曾經來到武昌,用雙手打拼出一片天地。改革開放40年後,同樣的故事依然在上演。年輕的新武漢人,在這片開放而活力滿滿的土地上創業、拼搏,未來的武昌故事,正在書寫。

[1]周德鈞.難忘的記憶,武漢老字號[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3.

[2]嚴昌洪,肖志華.武漢掌故[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

[3]徐建文.武昌舊城[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7.

[4]田飛,李果.尋城記·武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夏靜.百年風雨“老謙記豆絲”[N].光明日報,2012-02-06(12).

[6]王郭驥.舌尖上的誠信 媒體齊探老字號為食品安全把關[DB/OL].中國文明網,2014-08-05.

[7]張敘之,陳安松,張丹.我所知道的曹祥泰家族及其產業[J]武漢文史資料,2014-2(36-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